花轿牛车替人代步
20世纪30年代之前,古老的柳州街头,替人代步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轿子、牛车。民国初年,城中区在福建街(今解放南路)、莲花巷(今柳州宾馆)曾有永昌、绍昌等3家轿行,专门经营民轿和花轿。民轿由2个人抬轿,供有钱的乡绅富商乘坐。轿厢下附两根木杠,杠端连结绳带。花轿由4个人抬,外观是花红色,专供迎亲嫁娶之用。这些轿子多用杂木制作,长约1米,高约2米,轿中为座位,顶有棚,两旁架2根长约3米的木杠。解放后,民轿被取消,花轿也随之逐渐消失(21世纪初,一些有创意的人又制作花轿供那些有复古情结的人作婚娶之用,以满足人们生活多元化的需求)。牛车也是以运货为主,但也有载运往返柳州的客商的。1928年,马平县亦组织成立“柳州牛车运输公会”,设在牛车坪(今工人电影院附近)。在驾鹤山脚亦设有郑诚昌、李隆泰2家牛车客栈,为商户出行提供服务。
步履满跚的黄包车
1938年12月,古老的柳州街巷出现一种靠人力拉动两个轮子跑的人力车,又称黄包车、东洋车。黄包车多为铁木结构,双轮为铁制,轮直径约90厘米,轮胎充气,用约1米长的铁横轴连接双轮。两侧各有一副小钢板,金属轴承,转动轻便。横轴上承木制半厢型靠椅,可坐1~2人,配有可折叠的黄色油布雨篷;车的上部用黄布包住,“黄包车”因此得名。黄包车夫十分辛苦,经常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低头拉车,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因此车速很慢,不能远行,乘车者多是有钱人,看不起车夫。车夫为了生活,忍气吞声做人下人。黄包车夫多集中在车站、码头、旅社、医院门口等处守候,乘客随叫随到。仅柳江南岸从浮桥头到火车南站、城站(今东站),就有25辆黄包车从事拉客。到解放初期,柳州有黄包车60多辆。随着人力三轮车、公交车、自行车大量投入道路运输,黄包车夫多改行踏人力三轮车载客了,黄包车也就慢慢地在街头消失。20世纪50年代中期,柳州街头再也找不到黄包车的踪影了。
蹄声哒哒的马车载客
柳州的马车运输,起于1939年。当时抗日战争爆发,战事南移,各省市涌向柳州的客货骤然增多,仅靠数量不多的汽车、牛车、板车,已远远供不应求。于是,在平南县搞营运的马车主便抓住这个机会,到柳州来发展马车运输。马车体积比汽车小,大街小巷都能进,运费又比较低,蛮受欢迎。但是那时候的马车是木头做的轮子,车上不设坐位,以运货为主,很少载客。过了几年,柳州人也参与马车营运,并将马车木轮换成车胶轮,跑起来轻松得多了。从这个时候开始,马车上面设有坐位了,不仅拉货,还兼载客。最先在火车南站至鱼峰路口来往,为旅客代步,捎行李。马车夫起得很早,每天早上4点钟就出车了,有货运货,客来拉客。到1947年,马车客运扩展到河北这边来,在北站附近设一个马车站,专门运输来往火车北站的旅客,这样,潭中路(今解放北路至解放南路北段)至北站便成为一条客运专线。旅客上下火车直接乘坐马车,就可以驶往目的地了,又快又方便。拉车的马一般都很雄壮,跑起来很威风,“哒哒哒”的马蹄声震遍大街小巷。1948年,因为柳江上很多客货轮在鸡喇码头停泊,不愿绕河道上航到城内码头,马车公会便开通河南大码头到鸡喇的营运线路,方便搭船的旅客。这样,柳州便有3条马车运输线。从鸡喇到市区的路程比较远,许多旅客都选乘马车。马车很快从40多架增加到60多架。至解放前夕,柳州城区的马车客运形成了从谷埠路口到火车站,从鱼峰山脚到拉堡、鸡喇、穿山,从火车北站进出河北市区的营运网络。柳州解放后的第二年,全城马车增至110多架。1952年,成立马车小组;1953年,成立3个马车运输社,共有380多架车。各马车社按运输路线分工承运,由马车二社负责承运火车南站、北站的旅客和柳州至鸡喇、拉堡、穿山的客货运输。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公交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马车的客源一年比一年减少。1986年4月,市政府禁止畜力车进城运输,马车运输社跟着撤销,人们在柳州城区内再也看不见马车载客营运了。但是,在笔者的记忆中,进城坐马车的趣事却永远不会消逝。笔者是市郊白露乡人,进城时也坐过马车,从贮木场(今木材厂)坐到北站,每人收车费5分钱。载客的马车有篷,车厢内左右两侧设有长板凳,可挤坐5~6人。乘客上车后,车主放开疆绳一扬鞭,马儿就往前跑,跑得很快,边跑边甩尾巴。马蹄子掌有铁块,护住马蹄,马跑多远都不会痛。马车前面都备有马粪袋,马跑在半路上会拉屎,车主就用马粪袋去接住,不让马粪落在街道上。乘客坐在车厢里比较热,马跑起来后稍有点风吹进来,但是马骚味很浓,直呛鼻子。尽管马车载客不如公共汽车,但是,在柳州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毕竟闪亮了三四十年,其功不可没。
半机械的三轮车载客
在柳州城改迅速取代黄包车的是一种人力脚踏三轮车。1954年,搬运公司(今二运公司)从上海购进35辆人力脚踏三轮车,组成三轮车队,投入城区内的短途客货运输。这种三轮车用人力脚踏,车前两轮上装车厢,后轮上安装坐垫,俗称前三轮车,较黄包车省力,车速加快。后来改装为后三轮、边三轮。后三轮的前轮装上扶手、踏脚板,后两轮车轴上装车座;边三轮是在自行车的右侧装一车头。三轮车比较平稳,从火车北站坐到市中心,每个乘客收费0.15元。这些三轮车多集中在搬运公司,最多时达140多辆。1961年,市三轮车运输合作社有客运三轮车90辆284个客位。到了1969年,三轮车站利用摩托锯、汽油机、轻骑摩托车改装成机动三轮客车30辆,改变过去一直靠人畜力载客运输的状况。三轮车在街上来回送客,人力三轮车无烟无尘无噪音,机动三轮车也废气少噪音小,方便乘客上下,颇受乘客欢迎。
早期的公共汽车
柳州城区开行公共交通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1947年6月,柳州市民惊异地看到,一辆冒烟的大汽车似蜗牛一样,从鹅山脚摇摇晃晃地行驶到浮桥头,车上装满人。这是湘桂黔铁路工程局的交通汽车开始载客,每天往返7趟以上。同年7月1日,该局又投入2辆汽车,开行从火车北站到培新路的交通车,每天对开8趟。铁路交通车的运行,让旅客有了更多的选乘交通工具的机会。愿坐马车、黄包车、汽车的,都可以自由选乘。这几辆交通车是日本、美国进口的道奇车,车厢是用木板钉的;车门关不紧,用一根铁线来挡住车门口;燃料是木炭不是汽油,俗称“木炭车”。车子一发动,烟熏火燎,闷在车厢里的乘客固然很不好受。1958年4月,铁路局将这5辆交通车拨给新成立不久的柳州市汽车运输公司,由汽运公司组建全市第一个公共汽车队,开通培新路到柳北电厂的1路车,浮桥头到火车南站的2路车,浮桥头到鸡喇(今4路车)等3条公交线路。到电厂的1路车设6个站,全程票0.22元。到南站的2路车设3个站,全程票0.07元;到鸡喇的4路车设6个站,全程票0.18元。市区线路每公里2分钱,每个站有3分、5分、7分、9分……票价随公里增加而递增。20世纪50年代末期,柳州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建设了许多工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的交通往来日益频繁,原来仅有的几辆公交车及3条公交线路,远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1960年春,市汽运公司分离出公共汽车队,另外成立柳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当时仅有老旧客车10辆,运营线路长29公里。按照当年的人口计算,城市人口平均占有车辆比例为每万人不到半辆车。公司经营4条线路,每天只有3辆车能正常运行,市民感到等车难,乘车更难。于是,市政府在手头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分期付款购买公共汽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从1960~ 1965年间,共投资68万元,增加了11辆大客车,相继开通5路、6路、7路新线。5路车由解放北路的北方小吃馆发至白沙,满足跃进路一带轻纺企业职工上下班乘车的需要。6路车于1964年1月开行,由河南浮桥头开至金鸡岭,次年增开一条支线至158医院。7路车于1965年7月开行,从河南车渡码头发至工程机械厂。这样,柳北、河西、东南方向的企业职工、沿途居民乘车上下班都很方便了。1965年,公交公司21辆车的车均载客量达到29.09万人次,共送乘客610.82万人次。1968年12月柳江大桥通车后,河南、河北连成一片,公交公司及时调整线路,为两岸市民提供更大的便利。2路车改从火车南站发至人民广场,南岸的群众乘车可直达市区中心了;4路车改从交通局(今五一路)发至柳机,北岸的群众乘车可直达南岸无需转车了;7路车也改由广场发至工程机械厂。公交车结束了不跨江运行的历史。“文革”十年,柳州公交车发展缓慢,而客流量却在剧增。依照国家城建部的规定,城市人口拥有公共汽车的水平应是2500人有一辆车服务,而柳州却是平均5000人才有一辆公共汽车,比部颁标准差了一半。因此,“车车客流满厢涌,站站乘客排长龙”的乘车难现象无法得到解决。
生机勃勃的现代公交车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濒临困境的柳州市公交事业带来一片生机。市公交公司通过上级拨款、自筹资金等各种渠道逐年购置新车,如1980年购车17辆, 1985年总投资147.65万元购车24辆,1988年购车31辆。那些老、残、旧的公交车一到“年龄”即告老“退休”,宽敞、明亮、平稳的公交车终日川流不息地运行在柳州城区的东南西北中,南来北往的市民乘公共汽车排长龙、挤闷罐的现象有所缓解。从1979~ 1989年,柳州的公共汽车由100辆增加到152辆,运营线路达到14条,线路总长度176.71公里,建成区线网密度1.19公里/公里平方。市区各条主干道、主要次干道都设有公交候车站,最大站距4.2公里,最小站距0.4公里。每天早晨,公交司机破开云雾迎着朝霞出车,直到晚上11点钟才收车回家。1980~ 1989年,柳州公交客流量增长0.39倍,运营公交车辆增长0.35倍,运力与客流量的增长基本持平。1989年,公交车客运量8002.58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20万人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柳州市的公交车不仅有量的发展,更有质的飞跃。处于对外开放的柳州,敞开大门迎宾客。来自海内外的客源不断地涌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南方工业重镇。随着客流高峰一波比一波大,公交公司的车辆也在成倍增长,服务措施也在不断改进。从1994年起,市内公交车逐步推行无人售票,既节约劳动力又缩短乘客上下车的时间,极受市民称赞。这样,1994~1995年,公司对原有车型进行大量更新,购进无人售票车46辆;1996~1997年,再次购进无人售票车75辆。为了提高公交车的舒适性、安全性,1998年,公交公司购进空调标准公共汽车10辆,柳州市民在本市首次乘坐空调公交车,汗都不敢出,一路舒畅到达目的地。接着,低地板豪华型客车、柴油机客车、环保公交车、观景型加长公交车、双层观光大巴车等等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的公交车行驶在新柳州的大街上,每天都让乘客享受到现代交通的优越生活。从1991年到2005年,柳州市的公交事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公交营运车由204辆突破800辆,增长4倍多;营运线路由18条扩展到90条,增长5倍。营运线路总长1439.9公里,线网长度339.4公里,建城区线网密度3.27/平方公里。不但市内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就连郊区线路也从6条增加到12条,翻了1倍。郊区线路东自三门江及柳东新区,西至太阳村,北往洛埠雒容,南跨拉堡都乐岩,郊外风光尽收乘客眼底,给柳州农业观光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与1991年相比,2005年客运量达到2.54亿人次,增长近3倍;运营里程达到5487.24公里,增长5倍多。
如今去乘公交车,方便多了。68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坐车不用钱,全部免费。在校学生乘车优惠,价格便宜。购IC卡的市民,也有优惠价。带上IC卡,上车轻轻一刷卡,不用找钱补钱便轻松入座了。在100多条公交线路上,沿途都设有漂亮雅观为旅客遮阳挡雨的候车站台,站台上还有板凳供候车的乘客小憩。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一条条便民的公交线,加上一流的文明服务,构成柳州城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前景广阔的出租汽车
20世纪80年代,柳州街头有一支“轻骑部队”闪亮登场,那便是“的士”——出租小汽车。1980年,公共汽车公司率先购入6辆“菲亚特”轿车,成立了一个出租小汽车班,年底发展到18辆。次年,该公司新增3辆“上海”轿车,出租车班扩大为出租车队。“的士”在街上一露面,就获得市民的青睐,因为它弥补了公交车的不足。公交车设固定站点,到站停车,而且只能沿着自己的线路走。出租车随叫随到,招手即停,小街小巷都能行走,完全根据乘客的需要上车下车。公交车限定时间出车收车,而出租车却不分白天黑夜地在街上转悠揽客。对那些赶时间急于办事的旅客,尤其是急于就诊的危重病人,及时赶到的出租车不愧是雪中送炭,方便了市民。在广大市民的厚爱中,出租车迅猛发展,许多个体户出资购车,投入营运,纷纷成立出租车公司。市小汽车出租公司、华镇出租车公司、市客运公司出租车队、勤丰出租车公司和外事旅游车队、顺达车队等,都是80年代较大的出租车企业。当时的出租车有马自达、桑塔纳、实力、皇冠、菲亚特、波罗乃茨等型号的小客车车型。至80年代末,在市内投入营运的出租小轿车568辆,其中个体车498辆。90年代,柳州汽车总站、市汽运公司、二运公司等专业运输企业先后成立出租车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进入2000年后,出租车已是满街跑,这支新生的力量为城区客运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上一篇: 城中文史第十二辑 || 下一篇:城中文史:映山街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