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博物馆是国家地志性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1月,至今已走过51年的发展历程。她的发展是国家文博事业从创业、发展到繁荣的见证与缩影。
机构沿革
1953年8月,柳州市文物古迹修缮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17日改为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的文物收藏、修缮、整理、保护及展览等工作,时任市长兼任主任委员,委员20人。
1959年1月14日,柳州市博物馆成立,接管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文物。馆址借用文惠路54号原柳州市图书馆内(后为原艺术馆馆址)东侧楼房,工作人员4人,没有分支机构。
1959年底,馆址迁至原文化馆(后为市文联,今公园路幼儿园旁)二楼,面积200多平方米,编制为6至9人。至1966年“文革”前,编制扩大到11人,设置文物、展览两个组。
1966年底至1968年底,因“文革”馆机构瘫痪,各项业务停滞。1969年至1972年底,柳州市革命委员会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
1972年“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撤销,市博物馆机构恢复。馆址迁至五一路(原图书馆)三楼,面积约1000平方米,编制由(1972年)5人渐增至(1984年)20人,设文物、保管、陈列三个组。
1984年底至1990年,编制增至23人,内部机构改“组” 为“部”, 与国内各大博物馆相统一,设立陈列、保管、文史、群工及办公室五个部。
1991年至2004年,市图书馆迁新址,五一路五号整栋楼拨交博物馆使用,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了专设的文物库房、展厅、图书室、办公室、会议室。工作人员70多人(正式编制35人),下设保管部、陈列部、文物考古队、馆办公室、保卫科、柳侯祠管理部、东门城楼管理部。管理与业务逐步走向正规化。
2004年至2006年因五一路及广场大规模改造,旧楼被撤除,文物及整建制迁到市展览馆,停止对外开放。主要工作是新馆建设、科研及加强内部管理。
2007年新馆落成开馆,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柳州历史、青铜、书画、民族、古生物化石五个基础陈列,成为全国重点博物馆。编制50多人,恢复群工部,新设自然历史部、产业部。
馆藏品
馆藏品初创期有1000余件,经几代人的努力,至20世纪90年代已有30000多件,其中历史文物20000余件,古籍、书画、扇面及标本10000余件(册)。上级别文物数千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近千件。21世纪初新馆落成时,馆藏文物已增至50000件左右,特别一提的是新收藏近万件恐龙、贵州龙、海百合、硅化木等大量陆生、海生动植物化石,填补了柳州乃至广西古生物历史的空白,馆藏文物的质量与数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馆藏文物中青铜器类型较齐全,不少是具有典型地域性文化的代表——雒越青铜器,如西周青铜角型器等是国家一级文物,历代铜鼓的藏量居全区前茅。陶器类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壶,战国秦汉的陶罐、陶井、陶灶、陶屋等。瓷器有东汉、晋、南北朝及隋唐青瓷,有宋、元、明单色釉瓷及明清彩瓷。书画类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清初著名“四王”中的王辇、王原祁、及著名“扬州八怪” 中的黄慎、罗聘、郑燮的书、画;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苦禅等的作品。玉器有战汉、宋明至清的玉琮、玉佩、王带钩等。古籍有元版《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及十多种30多册明清版柳宗元文集。民族文物中有苗、瑶、侗、仫佬等13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等代表性实物。还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将领石达开及地方起义领袖李文茂等相关的文物。
馆藏标本中有柳城巨猿、柳州市笔架山古动物群、大龙潭及柳江台地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古动物标本和石器,均为华南地区更新世早、中、晚期至全新世时期的典型代表文物。
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是对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历来比较重视也抓得很紧。在建馆之初的1959年12月,刚搬至市文化馆楼上得一小展厅,即举办“文物陈列”。 陈列有书画、陶瓷、铜器、钱币、古籍等。1965年经补充、调整,举办了“地方文物展” 。
1972年迁五一路后,有了500平米的展厅,举办陈列展览就比较正常了。至1992年举办大小展览近100场次。并多次组织下乡、下厂巡回展览。参观人次由初期数百人次提高到后期数万人次。其中《建国十周年伟大成就图片展》、《革命文物展》、《火柴贴花艺术展》、《柳州市第一届国画展》、《巨鲸骨骼展》、《劳动创造人展》、《毛主席手书展》、《明清书画展》、《古生物古人类化石展》、《清代柳州名人书画展》、《征集调拨文物展》、《九头山汉墓出土文物汇报展》、《徐悲鸿画展(国画、写生、素描83件)》、《生物的繁殖展》、《出土古尸展》、《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展》、《百色起义展》等比较有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少数民族服饰展》采用通柜陈列方式展出壮、苗、瑶、侗、仫佬等少数民族服饰数十套,在本馆展出后,于1990年赴美国辛辛那提市展出1年,回国后于1992年8至10月赴西安市钟鼓楼展出(并辅以民族歌舞“动态陈列”),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
1993年展厅面积扩大到1200平米,其中二楼三楼两个大厅各500平米,三楼一个小厅约200平米。小厅《柳州历史文物展》作为基础陈列,常年向社会开放。两个大厅作临时陈列,由本馆和社会单位、个人举行展览,每年有12至16个展览举行,几个展厅几乎全年无空闲。至2004年,共举办陈列展览130多场次,每场次的观众量均在数千余人次,多的达数万人次。其中《柳州历史文物展》、《(中央美院教授)叶苗田、钱绍武美术作品展》、《恐龙展》、《西安半坡出土文物展》、《馆藏古典书画扇面展》、《柳州出土文物展》、《秦兵马俑(原大复制)展》、《柳州革命文物汇展》、《柳州民族风情展》、《鲁迅生平展》、《李文茂岭南风云展》、《侗族文化展》等较有影响。
柳侯祠落架修缮完工后,除了碑廊陈列30余面历代碑刻外,还以文字、图片形式展出《柳宗元在柳州》展,2006年后改为《柳宗元生平展》。
在东门城楼举办《柳州明代文物》陈列和《柳州古城》(砂盘、图片、书画)展。
文物普查与考古发掘
2003年市文物考古队成立以前,全市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均由博物馆负责。
1960年底至1961年初,在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主持下,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市博物馆对全市古建筑、古墓葬、革命遗址和古石刻进行普查和复查,基本查清全市文物分布及保存情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普查工作停顿。1976年,对“文革”中被破坏的文物进行专门调查,并向上级汇报处理意见。1979年4~6月,对全市摩崖石刻进行全面普查。1981年,在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协助下,对全市文物进行复查。
1987年至1989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化厅统一布置,与柳江、柳城两县文物管理所参加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普查覆盖率达80%—90%(以行政村为基础计算),初步查明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其中市区65处,柳江县47处,柳城县77处。
在此基础上,经过历年申报,我市有柳江人遗址、白莲洞遗址、柳侯祠碑刻、胡志明旧居、三江程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山立鱼峰摩崖石刻、鲤鱼嘴古人类遗址、东门城楼等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九头山汉墓、蓝家村遗址、廖磊公馆、灵泉寺等4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裴文中教授指导下,广西省博物馆与柳州市博物馆(筹备组)联合发掘柳城“巨猿洞”,出土巨猿下颚骨4个和一批动物化石。
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吴汝康教授指导下,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与柳州市博物馆(筹)对柳江人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人类颅骨1具及脊椎骨、肋骨、骨盆和大腿骨化石多块,还有一批动物骨化石,其中有完整的熊猫骨架1具。
1979年10~11月,市博物馆在自治区博物馆协助下,对市辖境内柳江两岸台地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并先后发掘了蓝家村遗址、鹿骨岭遗址及响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文物。
1980年10~11月,市博物馆与区博物馆考古队联合发掘大龙潭鲤鱼嘴遗址,获得一批重要标本。
1982年3月,市博物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协助下,对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出土大量珍贵的标本。
1982年冬,市博物馆对九头山一号汉墓进行发掘清理,出土文物近100件,有陶器、铜器、铁器、铜钱、玛瑙饰品及镏金漆器残片。
1983年10月,市博物馆对九头山2号汉墓进行发掘,清理墓室2座,出土文物20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铜钱等。
1992年11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博物馆联合发掘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明代墓葬4座,出土文物12件(地券4件,锡器8件)。
1995年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香兰村明墓,出土一批很有价值的金箔、金饰等金器。
1995年—2003年,市博物馆考古队将市区地下文物划分为三大遗址区、三大墓葬区、两大城址区,以便密切关注房建、水利、交通等开挖地基文物出露的情况。对于全市在建委部门办理“开工证”的工程,市博考古队都按其开工日程勘探地基,发现文化层即令停工进行发掘,历年来抢救性发掘了一批明清墓葬,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批很有价值的明代青花瓷器。
1998年由于房产开发商拆迁曙光东路旧房,发现古城墙,市博考古队赶赴现场,清理出70多米明代城墙,经多次努力,市政府决定保留这段城墙,并将在“风情港”建设中予以维修,建成“古城广场”。
现柳侯祠制型是清代砖木结构建筑。1954年以后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多次维修。1988年1月,经自治区和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重修柳侯祠。重修工程耗资101万元,1989年10月完工。同年11月28日(农历十月初八日)柳宗元逝世1170周年纪念日,举行落成典礼。1991~1993年,市财政拨款6万元,对柳宗元衣冠墓及柳侯祠的匾联进行了维修。
东门城楼建于明代。1954~1983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博物馆先后对其进行了6次维修。经历年历代文博人的努力,东门城楼如古城“城徽”式雄伟地耸立在柳江边。
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开展学术研究是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主要功能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学术活动始见活跃。中国自然博物馆年会、全国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国际洞穴研究会、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年会等曾先后在柳州市召开,促进了市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形成。这一时期出了一批好书和好论文,如《柳州史话》(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柳侯祠石刻选注》、《广西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柳州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广西柳州九头山一号汉墓》、《柳州市郊东汉墓》等,发表在《考古》《文物》等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同时编印内部学术交流材料《文物通讯》9期,《柳州史料》8期,与柳宗元学术研究会联合编印《柳学研究动态》3期约30万字。
1990年柳州市文博单位与柳州地区文博单位共同成立“柳州考古博物馆学会”,挂靠在市博物馆,由市博物馆馆长任法人。2002年后因柳州地区撤消,建制迁来宾县改建来宾市,学会改名“桂中考古博物馆学会”。初时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1996年后改为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每次市博物馆参加会议的论文均在20篇以上,论文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对馆藏青铜、陶瓷、玉杂、书画、陈列、及相关社会学、美学、哲学等的题材外,对博物馆保卫、博物馆财务、陈列用光及材料、保管库房温湿环境等的研究论文也显得很有特色。
在大量论文涌现的基础上,市博物馆编印内部刊物《柳州文博》5期,发表了论文近百篇。进行了两次论文评奖,有近三十篇论文获得学会“优秀论文奖”。
这时期不少论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通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中国哲学史研究》、 《人类学学报》、《史前研究》、《岭南考古》、《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文物》、《学术研究》、《广西金融》等多家全国性和省(自治区)级报刊杂志上。20多篇论文获全国性、省(自治区)及地市级奖励。
在新馆落成后编印了《柳州馆藏文物精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柳州博物馆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以“史前文化研究、考古工作、文物研究、文博工作、民族研究、史学研究、其他”为子目收录了94篇论文。
馆创立之初,专业人员较少,为适应馆业务需要,员工坚持边干边学,加强业务学习就成了博物馆培训的首要课目。
通过各种培训与自修,全馆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恢复职称评定后,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6人,馆员16人,专业人员的比例得到大幅的攀升。
后语
2009年8月14日,《中国文物报》以整版篇幅报导“城市地标——柳州博物馆”。 在刊头语中说:“柳州博物馆位于柳州市中心广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座博物馆成为当地市民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作为我国二线规模城市中最大的博物馆,其地方特色鲜明,气势恢弘,藏品丰富,跻身国家重点博物馆当之无愧。”可以展望,柳州市博物馆对进一步推进柳州市的文化与文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城中文史:明星从这里走向世界 || 下一篇:城中文史:人民广场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