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人民广场前身是北校场,也就是旧时操练或比武的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提起“北校场”,讲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枪毙人的地方”,那时柳州的刑场就在现在的文化艺术中心一带。再往西是一片宽阔的黄泥土坡,野草丛生,相当荒凉。正确的说就是个坟场,当年修八一路时,随便几锄头下去,就挖到棺材板。
从1951年起,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市政府把荒凉的“北校场”逐步改建成集体育、集会多种功能的活动场所,建成后的广场正门在解放北路,是个牌坊式建筑,一大两小的门洞,大门上方镶有“柳州市人民广场”7个大字。广场正北面有座司令台,分上下两层,两侧是观礼台,南面竖了根木制旗杆。那年代,隔三差五就来个“运动”,集会特别的多,只要北京一开大会,柳州保准开,开会时的广场,真是“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会后游行队伍还要绕城一圈。再加上“5.1、10.1”节日庆典,在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下,建设广场是相当必要的。广场里还配有体育设施,有足球场、跑道、沙坑、平衡木等。后来在大门北侧搭建一座体操棚,里面有单、双杆、高低杠和吊环,这些设施都面向市民开放,几年后在广场东南面建了座灯光球场。每到星期天,足球场、体操棚等场地早早就有人“罢口”了。
那时的广场其实相当简陋,除了司令台前面有点三合土地面外,其余还都是黄泥野草地,旗杆往南是大片的菜地和农舍,大门北侧有个小树林,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光秃秃的,夏日时如果从广场穿过到人民医院的话,保准会晒晕。到了1965年后,广场周边相继修建了五一路、八一路,龙城路也扩建完工,柳江大桥基本建成。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有的市政建设都停下来,然而,沿龙城路往北走,在五一路北侧和广场南面之间是大片的菜地和破烂的农舍,实在不协调,1967年就在农舍前面的菜地里,建了一座20米高的建筑,两边有长廊,朝南的外立面绘上毛泽东挥手的巨幅画像,没有正式的名称,市民就叫它“毛主席大像”。 “大像”把农舍和菜地挡在后面,从龙城路往北望去,像一面大大的屏风,不久那里就成了进出广场的南门。由于广场的司令台年久失修,场地里长满了草,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广场里还搞了个临时砖厂,利用广场的黄泥制砖,到处凹凹坑坑的,基本丧失了集会功能,后来集会一般都是在“大像”前面召开。
1969年柳江大桥贯通南北两岸,柳州开始新的市政建设,在“大像”东西两侧先后新建和扩建了图书馆、展览馆、新华书店以及多栋商住楼,广场周边热闹起来了。夏日傍晚时段,大人小孩喜欢聚在老旗杆周围,有踢球的,有打板球的,有学骑单车的,还有散步看热闹的,天完全黑后才散去。那时的广场是没有路灯的,遇到没有月光的晚上,学单车的还经常会撞在一起。
1972年夏天,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柳州设个赛区,这是柳州第一次操办全国性的赛事,马虎不得,市“革委会”决定在广场的西北侧建一座体育场,和东南侧的灯光球场遥相呼应,广场西北侧都是黄泥堆,修八一路和挖防空洞的泥都堆积在那里,记得是3月份开工的,又冷又下雨,前期平整泥土、挖桩这些活,都是中学生承担的,学生们的热情也高,真的是不怕冷不怕苦不怕累。与体育场同时建的还有龙城路的柳江饭店,用来接待各地的运动员。体育场的建成确实给柳州争了光,在当时同等规模的城市里很少有这样大的比赛场所。场内可以容纳1.2万人,加上中间场地,可以坐满3万人,柳州又有了集会的地方,比起原来在广场要好多了,起码有个坐的地方,内急时也不用像在广场时跑到小树林里,像贼一样慌慌张张的。体育场外面的老广场派不上用场,日益冷清,过去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再也看不到,好多地方都成菜地了。
从1980年代前后起,市里就开始逐步对广场及周边进行改扩建,拆除了“毛主席大像”和破旧的农舍,西南边的菜地建起了“科学会堂”,在东大门建了“柳州市技术交流站”。到了1988年,一个崭新的广场建成了,广场北边开辟为园林绿地,绿地上浓荫如盖,灌木造型各异,草地郁郁葱葱,景石风姿卓越,整个景观具有典型的南方园林特色。广场南边安装了音乐喷泉,由高、低喷台两部分组成,每当夜幕来临华灯初上时,各种喷头轮流开启,编织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10年后,为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在广场的中央竖起一座大型的城市雕塑——“世纪之门”,两根耸立的花岗岩石柱托举一条巨龙凌空腾飞,以此作为龙城的象征,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两根筷子夹条虫”。此时的人民广场已经成为市民晨练、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1993年,因城市规划和改造,广场里的体育场被拆除了,在原址上建起了“柳州文化艺术中心”,这座集剧院、影院及艺术培训、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柳州新的文化娱乐设施,为人民广场增添了新的景观,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有了新的去处。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需要,广场周边的环境凸显出落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为将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打造为柳州的商业、文化、休闲中心,从2003年开始,再次对人民广场进行扩建,拆除广场南面东西两侧的建筑物,包括颇有争议的“世纪之门”,在原来喷泉的位置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和超市,然后在上面重建新的喷泉,之后再对广场重新建设。如今的新广场面积是过去的2倍,基本保留原来的功能区域。广场中央建了颇具特色的下沉式露天会场,广场南边东西两侧是大草坪,造型各异的景石和灌木点缀在草坪里。新广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树多,有40个品种,600多株,分布在四周。而新喷泉的档次及技术含量提升许多,由电脑控制,鼠标轻轻一点,喷泉就会跟着音乐“跳舞”。从广场南边东西两侧的地下入口下去,沿着地下商业街可以到达柳州的商业中心“五星商业区”。清晨,广场里都是起早锻炼的市民,而入夜的新广场已成了市民最大的休闲乐园,舞者翩翩,擂台对歌,习武健身,还有自乐自娱的,整个广场和谐、欢乐,热闹而有序。在夜幕的衬托下,伴随着背景音乐,变幻莫测的灯光把广场变得更加美丽。
与此同时,广场周边环境也得到提升,广场南边东侧通道旁建起了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新华书店和高级酒店。沿通道往北,是新的“柳州博物馆”,由原来的技术交流站改造而成。博物馆外观气派,为古城阙样式,分主楼和附楼,主楼外墙以花岗石装饰,附楼则以玻璃幕墙装饰,既有传统建筑的典雅厚重,又有现代建筑的轻盈简洁。博物馆对面就是柳侯公园,很自然就形成一个历史文化的氛围。之前的柳州博物馆因条件和场地的限制,对外展出不多,这对有2000多年人文历史的柳州而言,似乎太委屈了,如今的博物馆经常举办藏品、艺术品展会,还免费参观,已经成了柳州的一个新景观。
经历了60年,人民广场从荒地变成现代化的园林式广场,其过程本身就是柳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真实写照。现在,广场周边环境改造尚在进行中,不久,这里将成为柳州市新的商业、文化和娱乐的中心。
上一篇: 城中文史:城市地标——柳州市博物馆 || 下一篇:城中文史:城中区赏石文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