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中文史

城中文史:东门城楼揽胜

  • 2011-06-09    赵伟翔

内容导航:

     人们对一座古城的记忆往往首先来自城门。因此,对柳州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的东门城楼的存在意义非凡。也正因为有了它作为历史的实证,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名更增添了含金量。

  以前,柳州曾有五个城门楼,分别为东门、正南门、靖南门、西门、北门。外城门三座城门楼中仅余存一座破城门(留照楼)。可惜,以后除了东门外,其他城门都在战乱或城市的扩建,马路、工厂的修建中被拆除了。如果这些城门都被保存下来,柳州城的古城韵味就不会像现在如此单调。

  历史的旧迹总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即使是东门也并非完全是初建时的旧物。始建于明代的东门原建设已在清嘉庆(1796—1820年)年间毁于火灾,现存楼阁是光绪元年(1875年)仿明代式样重建,至今已经130多年,近几十年来经过几次修复。

  其实,东门也曾几次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后来又被民房不断地蚕食,直到2004年,东门广场的兴建,拆除了东门城楼前的住宅楼房后,铺设台阶连接滨江东路,东门城楼才真正曙光再现,成为游客揽胜的好去处。

  东门城楼由拱形城门和谯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充分展示了古代南方建筑特有的气派。城门深12米,前拱高5.33米,后拱高6.67米。东门两翼的城墙为蝙蝠拗翅形,城墙厚一丈,城垛高6尺,宽6尺,垛与垛之间的垛口,宽1尺,高3尺,每个城垛均有瞭望孔。城门楼上供着关帝。正楼牌匾有“出乎震”三个大字,原迹为清代柳州书法家秦绳所写,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如今所见为之后复制。

  “出乎震”是何意?此称来自《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特用于东门。

  因此,有风水先生言,所幸还有东门,让喜气东来,才有今天柳州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所供关帝,既是忠勇、义气的化身,熏陶出了柳州人的性情,又是民间财神,守护着柳州这个古老的“桂中商埠”长盛不衰。

  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柳州,“登涯即闤闠连络”(上岸就看到街道像网络连贯),东门外聚居的人家,比城内的还要稠密。一直到清末民初,东门外还是繁华的街区。据一些老人回忆,那时,东门城外有菜市、肉店、杂货店、酒坊,还有茶楼、酒馆、各种风味小吃摊点,极为热闹。

  现在,虽已不见东门外繁华街市,但时代却赋予了东门浓厚的文化韵味。游览东门可从滨江东路、罗池路东一巷、文惠桥或是曙光东路进入。从滨江东路拾阶而上是最令人愉快的,东门城楼随着你上升的脚步逐渐完整,让你能体会当年徐霞客从窑埠而来,登陆并通过东门进入城中的心情。那是对历史的仰望。从罗池路东一巷进入,你将置身柳州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一些老建筑和历史旧迹将告诉你许多往事,然后随着城墙和城门楼的出现,老城的韵味悠然而至。那是对历史的回溯。从文惠桥或是曙光东路进入,是最平淡的选择,那是在平视东门,得到的是休闲的愉悦和审美的情趣。

  而不管从什么方向进入,登上东门城楼上都相当于站在柳州历史文化的中心,柳刺史的诗句便会油然而起:“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蘸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虽然当年柳宗元所登城楼已无法考证,但登楼心境古今相通。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人们在城楼上所见已经另一番景象。虽城外已非商贸繁荣之地,但却可领略“隔岸峰峦带雨新,芙蓉水暖碧粼粼”的滨江美景和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悠悠古意。

  “江流曲似九回肠”,诗人的咏叹为柳州人的这条母亲河增添了千古文韵。而柳州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均起源于此。柳宗元、徐霞客等文人墨客均踏水而来。“郡城南下接通津”,旧时柳州水运发达,柳江上商船如过江之鲫,柳州因此成为桂中最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奠定了 “桂中商埠”的地位。现在,柳州“桂中商埠”地位已经转由发达陆路的交通来巩固。少了商船繁荣的柳江如今已经成为柳州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柳江的成功治理,百里柳江的打造,迎来了白鹭纷飞,赛艇逐浪,成为柳州打造“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的重要载体,以全新的形象演绎着新时代“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妙处。

  站在城楼上,若举目远眺,可见“彩虹卧波”的文惠桥所连接的对岸是驾鹤小桃源,那附近曾是汉时柳州治所。而除了“驾鹤晴岚”,还可远眺“天马腾空”、“灯台返照”、“南潭鱼跃”等部分柳州古八景。

  此外,还可见彼岸蟠龙瀑布群的壮观及新落成的文庙的典雅。这两个新添的景观,一个增添了水韵,一个增加了文韵,成为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经典。尤其是文庙,地处柳江之滨,尽得柳江之灵气,设计出自清华大学精英之手,大成殿金碧辉煌,主体建筑均匠心独运,各建筑部件名家荟萃,极尽精巧。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建成后为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2010年9月28日柳州举行首届祭孔大典,是日万众瞩目,尽显“北有曲阜,南有柳州”的传承意义。紧接着国庆期间,日往文庙瞻仰孔子先师的市民和游客多达5万人,让柳州再次掀起传统文化的热潮。站在东门城楼上,沿文惠桥向南展望,文庙与东门遥相呼应,颇有太极两仪流转的运势。

  然而,东门却只是“坐拥繁华地,静看风云起”,尽管脚下时代不断变迁,东门却始终是一个安静的所在,始终宠辱不惊,如一位从容的长者于天地之间,吐纳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