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融于田野和“三农”
——记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政协委员、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克
李克,在广西同名同姓的不少。但今年47岁、身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李克在广西农业系统中名气绝对够大: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第九届、第十届自治区政协委员,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即使名气如此之大,但李克混在田野上的农民当中,不认识的人却很难分辨哪一个是他。李克与农民、农村、农业有着太多渊源,他的身心已融于“三农”之中。
【人物素描】他有脚踏实地的作风。
李克出生在柳江县拉堡镇,少年时代大多是在县里度过的,这触发了他的“三农”情结。1985年他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到市种子站工作,服务“三农”的人生由此拉开了精彩帷幕。
“早就知道农村条件艰苦,但工作后到了山区,特别是进到不通公路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深山里,才知道有些村民的生活条件还这么差。每次想起都很难受。”李克表示。
那就扎实工作,努力推广实用的农业科技来帮助农民!
1997年-2000年,李克主持《大面积水稻抛秧示范推广》项目,使我市有70%左右的水稻采用抛秧方式种植,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必须弓腰插秧的历史。
但好心办事也会受到质疑。在刚推广抛秧技术的时候,农民看到抛出的秧乱七八糟,担心种不出谷子一年都没有米吃,所以不敢接受。“那时我们也担着万一失败的压力,磨破嘴皮发动村民骨干和一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农民去做。看到了成功的例子,农民们渐渐接受了。”李克记忆犹新。
李克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教科科长张征随口就举了一个例子,“去年7月30日,李克与其他专家到柳江县流山镇广荣村下龙屯验收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当时天下大雨且很久不停,李克他们卷起裤脚,冲进雨中下到田里仔细地数谷穗,个个淋得像落汤鸡,验收结束后,一身湿衣又赶往柳城进行下一站的验收。”
李克与农民有相似之处,不仅是外表的朴实,工作作风也踏实。因为是在城里的农业工作者,他笑称自己走过的泥路比走过的街道多,见过的农民比见过的市民多。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统计是,2005年以来,李克平均每年下乡100多天,举办培训班100多期,指导农民在1万人次以上。
【人物性格】他有田野般的情怀
李克的工作作风像农民般扎实,思想也如田野般广阔。
在水稻抛秧获得推广之后,李克又陆续主持或组织实施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超级稻推广、贫困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模式等科技项目,同时积极组织推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等能够明显提高粮食产量的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为让群众更易于接受新技术,李克还用通俗的语言编写成技术单纯、适用性强的单项技术资料,共编写《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等6套培训技术资料。
在李克等同志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市累计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面积2000多万亩次,为粮食总产连续6年增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作后,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要出什么成果,拿什么奖?”记者问他。
李克的回答很朴实:“没定有什么目标。只是想到做一行就要钻一行,本本分分把本职工作做好。”
有“干一行钻一行”的劲头已经足够,能让一个平常人渐渐变得不平常。
2005年,李克开始分管全市茶叶种植。他提出茶叶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然后才能打开销路的思路。之后,他参与制定《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广西区地方标准,使柳州成为广西的权威;2009年,广西首个市级茶业协会在柳州成立,李克当选为第一任会长;今年,广西首个市级茶叶公共品牌“柳韵春晓”在柳州诞生……
近几年来,李克还先后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奖等6项奖,市农业局局长兰登指出:“李克的典型意义还在于,不论是哪个行业,不论是什么职务,只要诚实劳动,就会有珍贵回报。”
(柳州市政协联谊委编辑)
上一篇: 柳州日报记者访政协委员李苏青 || 下一篇: 人民网专访澳门杰出青年代表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