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侨胞之家”是汇集侨力侨智、有序参政议政的活动平台;是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侨心民意的重要阵地;是侨联工作、树立侨联形象的示范窗口。但按照“场所固定、设施配套、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活动经常、作用明显”的要求,我市具备“学习室、会议室、接待室、活动室”等功能的“侨胞之家”数量有限。为此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抓投入。结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启动“侨胞之家”建设,通过帮助基层侨联组织固定场地、筹措资金等推动“侨胞之家”建设,完善硬件设施设备,添置必要的书籍和文体娱乐器材,为广大基层归侨侨眷打造幸福之港、贴心“娘家”。力争用2至3年时间,所有基层侨联组织都建成“侨胞之家”。
2.县区党委政府要因地制宜求创新。结合各地实际,从“侨胞之家”建设的相关制度、活动内容、宣传交流等方面进行部署,规范建设。广泛开展“一县(区)一特色、一乡(街道)一品牌”活动,力求“侨胞之家”建设的群众性、特色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侨胞之家”作用。
3.要加强检查指导,及时交流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制定相关党委政府部门机关干部联系基层侨联组织制度,不定期对所联系的基层侨联组织“侨胞之家”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在全市基层侨联组织进行“侨胞之家”建设过程中,及时召开推动会,认真总结基层侨联推进“侨胞之家”的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4.要给予适当的经费安排,加大侨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各级财政预算应逐年有所增加,目前基层侨联普遍存在工作经费偏低偏少,有的甚至没有明确、没有安排;今年是全国开展“六五”普法的最后一年,为提高《侨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要创新宣传形式,全面开展侨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依法护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