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香亭为纪念柳宗元当年曾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并留下诗作而建,始构于宋代,原名柑子堂。
历代屡有修圮,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孟端重建后改名柑香亭。
九年后右江道王锦重修。
光绪十六年(1890年),长沙人蒋兆奎署任柳州知府,见亭再受毁坏,便于两年后以两月之工,银三百两之费,就亭之旧址,建成上下两楹式,并作《重修柑香亭碑记》,其中记道:“旁种以柑,周绕亭侧。时郡中蚕事大兴,补种桑六万株。”
于柑香亭旁种柑,为纪念柳宗元之故,可以理解。而同时又记“郡中蚕事大兴,补种桑六万株”,却是为何?原来这与广西一项农事活动有关。古代广西基本无蚕桑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容县知县陈师舜首倡植桑养蚕,立蚕桑局,派人至粤购桑种,发动民间种养并刊《蚕桑事宜》一卷,收效甚好。
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西巡抚沈秉成 、布政使马丕瑶见状,发动各府州县兴办蚕桑,以收地利。并在桂林立官蚕局,负责供桑苗 、制发器具。此外从浙、粤买桑秧十余万株,开官荒,栽种数公顷作示范。
将桑秧及养蚕缫丝器具分发各州县,还免除省内沿途官卡厘税,以降成本而利销。
光绪十五年(1889年)马丕瑶升巡抚,继续将蚕桑业从梧 、桂推广至桂中 、桂西,在桂林 、梧州 、柳州 、庆远四府设机坊(缫丝厂),招雇浙、粤机匠传授缫丝技术。并就近收购民丝 、奏请免丝绸厘税,奖励有成绩的官绅。柳州于柑香亭畔大量种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 下发生的。
柳州官府不仅向民间提倡种桑养蚕,还为此开办学校培养种桑养蚕人才,其校曰马平县蚕业讲习所,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8月。
当时马平留学生谭志岳从日本东亚蚕业学校毕业后回国,有心传播桑蚕科技,发展家乡桑蚕业,官府予以大力支持,拨开办费银1000两,在雷王庙今三中路64号农会旧屋挂牌。招收到16岁到20岁品德端正 、文理通顺青年34人,谭自任所长兼教员,第一年学习,第二年实习。实习满后,服务两个蚕期,免收3个月膳费。
柳州的桑蚕种养,按官府的计划,“以重民事”外,碑文还说“更延僧以主香火”,不仅民间受益,还可保证寺庙僧人之日常用度,可以想见,六万株桑种于柑香亭四周其绿化效果及经济效益是多么的可观。可惜马平县蚕业讲习所这所职业学校很快因民国初年战乱停办了,当年桑树也早已荡然无存,只有碑仍立于亭右。
上一篇: 柳州早期的乡村电话 || 下一篇:从柳宗元“俗参百越”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