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百家
清乾隆年间,江浙一带说唱艺术流入广西,渐与当地民间小调相融合,清末形成广西文场,盛行于柳州、桂林等广西官话地区。
此后,平民士绅习唱文场者日渐增多,文场的主要演唱形式有所改革。1924年,吴岳伯、沈善文、张席卿、阚德轩等玩友尝试“挂衣”(演员按戏曲之装扮登台)演出《五娘上京》《瞎子算命》《杨雄醉酒》等文场剧目。从此,玩友文场活动形式有聚会弹唱段子或演剧目,称为“耍坐场”或“文玩子”;月明之夜,玩友相邀为伍,弹奏文场过场曲或小调穿街过巷,称为“过街溜”;节日期间,玩友相聚(十人左右),弹唱文场散曲或某剧的唱段,游逛附近乡镇,称为“游村乐”;化妆登台演出文场剧目,称为“文场挂衣”,或“文场踩台”。
文场在柳州发展到“挂衣踩台”,主要受桂剧影响。
一些玩友习唱文场之余,喜爱串演桂剧,由此而发展到把文场剧目搬上舞台。有时还邀请桂剧演员参加挂衣踩台。1931年秋,玩友陈一旦等为赈济东北灾民举行挂衣义演《打花鼓》,特邀桂剧名旦小飞燕(方昭媛)饰主角花鼓婆,桂剧演员白玉珠饰丫环,玩友苏昆饰花鼓公,陈一旦饰大相公。邻近的文场玩友相继仿效,文场挂衣便在柳州时兴起来。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陈一旦、沈善文等发起成立了柳州国乐研究社,对文场声腔曲牌和剧目进行整理,于1943年8月编辑油印《宝玉哭灵》等13出文场传统剧目,并多次组织文场挂衣活动,使文场影响日益扩大。文场挂衣剧目,原先多是该曲种传统戏,或移植桂剧“三小戏”。
上一篇: 龙城最短的街道:文武路 || 下一篇:飞机曾有“柳州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