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市委书记陈刚提出柳州精神表述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陈书记所表述的虽是当代的柳州精神,却是历史上柳州精神形成、发展及升华的总结。
当代柳州精神的渊源何在?可以追溯到生活于柳州市郊白莲洞的古人类“白莲洞人”身上。
经考古发掘,在白莲洞距今两万年的地层中,发现用火遗迹及多处面积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厚几十厘米乃至一两米的螺壳堆积。螺类有双棱田螺、李氏双棱螺、乌螺等。这些出土的螺蛳壳,大小较一致,多数螺壳还砸掉了尾部,这一现象,除说明柳州在洪荒时期就为古人类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十分适于古人类生活、居住;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我们柳州人的远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
螺壳大小较一致,说明“白莲洞人”除有原始养殖意识及环保意识外,还产生了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懂得让小螺养成大螺后才食,而非不顾长远,大小通吃。这方面在古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来说,应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而砸掉尾部用火煮熟后则易于嗍出螺肉,几万年后我们柳州人嗍螺蛳不也是用这一方法吗?却不知当年“白莲洞人”已这样做了。
这在当时应是一次成功的饮食革命。试想,最初捞到螺蛳时,从没见过这种壳类生物的“白莲洞人”,肯定无人敢食,待过了几年、几十年,或者更漫长的一段时间,有大胆的经过试验,终于证明螺蛳肉可食后,如何方便快捷完整地取出壳中的螺肉,恐怕又成了“白莲洞人”的一大科研课题。当时“白莲洞人”社会是否已发展到可以组织人作科学攻关的程度,不得而知,不好推测。
但恐怕几经试验是少不了的:一试砸碎螺壳后取肉食,碎壳与碎肉难以分离,效果肯定不好。再试钻螺壳取肉,太困难,三试挑螺盖取肉,又太麻烦,最后不知是哪个或哪几个聪明的“白莲洞人”,在前人不倦的试验基础上,得出砸尾部煮熟后嗍肉这一可行的成功经验。
鲁迅先生赞誉不惧螃蟹张牙舞爪的可怕形象、最早敢试吃其的人是英雄。那么,最早敢吃硬壳螺蛳的白莲洞人何尝不是英雄?动脑筋善吃螺蛳的白莲洞人更是聪明人。白莲洞人的这种精神,不正是当今柳州精神的渊源吗?
上一篇: 柳州会馆建筑之特色 || 下一篇:一次流产的物产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