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和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加速向服务业渗透,并不断衍伸出全新的服务业态,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其产生有三个方面的背景。一是工业化。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纯粹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其上游和下游产业如品牌设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信息交换、物流配送附加值越来越高,直接催生了现代服务业;二是传统服务业。随着经济社会日益进步,服务业在不断扩大,通过其内部的细化、优化派生出了一批新的现代服务行业,如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三是信息技术。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使部分传统服务行业蜕变为现代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仓储业等。
一、 柳州市完全具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基础和现实条件
1.柳州市正面临服务业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市工业化社会已基本成型
柳州市的工业发展一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工业向园区集中,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进一步的转变,工业的规模、速度和效益都进一步提高。2007年我市工业增加值373.63亿元,占GDP50.6%,居于各行业首位。由于工业的持续强劲带动,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7年,柳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2.0268万元/人(折合2695美元,按7.5215折合),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根据国际H·钱那里标准模式衡量,这说明柳州市目前已步人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这一时期的普遍规律表明,产业结构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将明显呈现一产持续下降,二产先升后降,三产持续上升的趋势,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随之进人持续快速上升阶段。因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2.从传统服务业来看,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好
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3.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在北京召开的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柳州市依靠信息化支撑节能减排,打造柳州碧水蓝天的做法得到高层专家的肯定。除了有碧水蓝天的城市环境,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也是柳州吸引众多外商前来投资的原因。为了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我市从2002年就开始全面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推动党政部门科学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促使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办公效率,去年开始,我市还将电子政务考核纳入党政考核体系之中,成为实施该举措的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从2002年起,按“整合资源,服务社会”的原则,我市就在社会治安、劳动保障、减灾防汛、旅游服务、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交通管理、数字社区、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初步搭起了“数字柳州”的整体框架。柳州市提出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在企业实施二次创业,实现企业经济升级,离不开信息化这一倍增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以推广二维CAD,实现企业“甩图板”为目标,在制造业中逐步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三维CAD、CAM、CAE、PDM、ERP、CRM和SCM、数控技术、生产过程控制等技术的集成,覆盖了机械、汽车(包括汽车配件)、冶金、化工、制药、纺织和轻工等行业。对加速工程和产品的开发、缩短设计制造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了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进程。以上这些都客观上为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升级提供了必要的软件条件。
二、柳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
1.从区位条件看
柳州位于我国西南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湘桂、黔桂、枝柳等三条国家铁路干线贯穿本区域,还有规划建设的柳州至肇庆的铁路,是沟通大西南与华东、中南、华南地区的铁路枢纽;是交通部规划的我国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柳州白莲机场2007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5.63万人,货物运输量0.14万吨,运输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4个通航机场中排名77位;柳州水运:从柳州港出发,船舶上溯可达融水、融安、三江,直至贵州,下行可达桂平、梧州、广州、直至港澳。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进入国家宏观决策层面,这是柳州当前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作为中国内陆走向东盟的重要通道城市,柳州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着眼于服务全国、面向东盟。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柳州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大的服务半径,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辐射能力。
2.从发展基础看
历史性的发展累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2007年,全市服务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9%。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均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3.从经济结构形式看
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内部层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对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级。
4.从经济增长模式看
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缓解我市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
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5.全球直接投资加快转向服务业
2004年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了《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提出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据统计,2001-2002年间,服务业占到整体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2/3,约为5000亿美元,而在1989-1991年间仅占54%;服务业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重由70年代初期的四分之一、90年代的不到一半发展到2002年的60%,估计约4万亿美元,表明了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FDI结构中的主流,这一主流趋势在近年来表现得更为突出。
6.“十一五”时期柳州市服务业发展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服务业发展重要时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要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作支撑。7.河东新区的开发为柳州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随着国际五星级酒店品牌Radisson(丽笙)宣布进驻阳光100城市广场。种种迹象表明,规划中的柳州河东片区,已成为各种高端商务行业的竞争热土。而河东不断升级的商务环境,也为写字楼办公创造了其他区域无法获得的配套优势。
8.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柳州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草丰”是她的特色,市区山环水绕,柳江蜿蜒穿过,“江流曲似九回肠”,展现出“世界第一自然盆景”的风姿。中国南方古人类“柳江人”文化遗址白莲洞,这座岩厦式洞穴堪称中国第一座集旅游、科普于一体的洞穴科学博物馆;中国电影艺术家赵丹题为“天下都乐”的都乐岩风景区,溶洞奇秀,别有洞天,钟乳石千姿百态,一幅幅维妙维肖的神奇景象,构成了“大自然的奇幻艺术之宫”;拨地而起的鱼峰山和山下的小龙潭相传是歌仙刘三姐传歌和骑鱼升天的地方;建有中国唐代文学艺术家、哲学家柳宗元衣冠墓和柳候祠的柳候公园是凭古怀旧的胜地;被誉为“东方奇观”的大龙潭公园,那迷人的湖光山色和古朴的少数民族村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使游人流连忘返;以奇石文化为特色的箭盘山公园和以明清文化及道、佛、儒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蟠龙山公园,展现出柳州丰富的奇石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三、柳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柳州现代服务业,已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高端辐射能力。未来,科技促进柳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应紧抓高端部分,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新型服务业。抓住重点,尽快建设一批服务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服务业的水平与能力,加速与泛北部湾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能够更好地吸引到泛北部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我市产业的跳跃发展。
为促进柳州市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极、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客观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柳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以及落实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明富裕、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健全、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选择。为此,致公党柳州市委会和广西工学院共同提出调研课题《柳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意见》,课题将会结合我市实际,根据我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制定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四、柳州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由于目前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按照2008年9月中国共产党柳州市委员会《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桂发〔2008〕27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该报告将柳州“现代服务业”定义如下: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而产生或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的服务性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化应用水平高、技术及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经营效益好和新兴性等特点。柳州市现代服务业统计范围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十四个产业。
按照柳州市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告将柳州市的服务业分为三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现针对三类服务业各自涵盖的行业范围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
长期以来,我市在对产业的认识上存在缺陷,没有处理好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当前,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只有当围绕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中介、市场、金融投资等现代化服务业全面发展起来,制造业的产业链条才能充分延伸,产业聚集、幅射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是利用现代高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智力型服务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政府提供服务产品,而不是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劳动的行业。
2.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迄今为止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分类都与理论定义不完全吻合,这反映出统计标准和理论定义的不同步。特别是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经常有交叉重合,比如:金融统计中既有个人存款数据,也有企业存款数据,不可能完全隔离;餐饮消费如果是为商务人士服务,则为生产性服务,如果是为一般人士服务,则为消费性服务。以致到目前为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各国和各类经济组织都有各自的统计口径和划分标准。
该研究报告考虑到柳州市的实际统计特点及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赁和商务服务业五大类。
3.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
柳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加速了二者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制造业的推进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性服务业也越落后。
第二,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口益融合,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口趋服务化。制造业高度发展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是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服务含量在整个企业产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了总收入的2/3。
第三,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了产业集聚的服务支持体系,推动了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并将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制造企业出现服务化趋势。许多企业的作业管理已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一些企业的主要业务甚至开始由制造向服务衍生和转移。
由以上分析可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附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目前柳州市已进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整体经济寻求跨越的关键时期,很有必要将服务业发展列人与工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柳州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课题。
4.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关系的确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两者如果没有很好协调关系,则会对彼此造成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将会制约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落后将会造成生产性服务业无从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只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了,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和高效益的发展,从而促进柳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随着柳州市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愈加趋于紧密,两者在多方位,多层次上相互作用和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该研究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于柳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计算,得到表2和表3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综合发展指数数据表。
表1 2003年至2007年所选取制造业系统指标值
指标
年份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制造业从 业人员(人) |
制造业单位数(个) |
制造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万元) |
工业企业景气指数 |
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 |
三大支柱产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 |
2003 |
500.19 |
133675 |
376 |
191507 |
120.09 |
291.62 |
15.7 |
2004 |
660.82 |
133906 |
355 |
236149 |
124.88 |
414.74 |
27.71 |
2005 |
839.5 |
121833 |
314 |
259176 |
121.8 |
484.3 |
10.67 |
2006 |
1083.57 |
126204 |
301 |
323598 |
129.75 |
656.73 |
23.71 |
2007 |
1390.93 |
124435 |
300 |
368904 |
141.82 |
854.4 |
21.72 |
表2 2003年至2007年制造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年份 |
Z1 |
Z2 |
|
2003 |
0.212183 |
0.456 |
1.799 |
2004 |
0.254602 |
0.385 |
1.913 |
2005 |
0.286177 |
0.333 |
1.999 |
2006 |
0.312109 |
0.290 |
2.07 |
2007 |
0.329412 |
0.262 |
2.115 |
表3 2003年至2007年所选取生产性服务业系统指标值
年份 指标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人) |
44033 |
55729 |
34720 |
42769 |
45664 |
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个) |
603 |
1133 |
785 |
801 |
816 |
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报酬(千元) |
555929 |
617699 |
948194 |
883950 |
1055420 |
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万元) |
487027 |
635779 |
694910 |
784448 |
926842 |
表4 2003年至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年份 |
Z1 |
Z2 |
|
2003 |
0.044 |
0.717 |
1.249 |
2004 |
0.085 |
0.775 |
1.429 |
2005 |
0.092 |
0.625 |
1.214 |
2006 |
0.065 |
0.707 |
1.278 |
2007 |
0.062 |
0.700 |
1.260 |
图1 2003~2007年度柳州生产性服务业系统与制造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图
该研究对柳州制造业系统和生产性服务业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与柳州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比较相近。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制造业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但是具有波动性,波动幅度较小。2003~2007年这5年间,柳州制造业系统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都为正值,这说明在这几年间柳州制造业综合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2003~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缓慢,不能够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系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柳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很好的满足工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能因为我市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不够,统计中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制造业虽然保持良好的增长,但其作为知识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制造业作为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不足,影响两者互动的制约因素在于(1)我市制造业更多的是加工制造业,而不是研发生产,对知识的中间需求不足,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高,这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是“柳州制造”,知识成分少,科技含量低,从而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我市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衍生社会化不足,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涵括价值链上中下游的所有经营管理过程,包括生产性服务,这既限制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同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3)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缓慢。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只是传统的服务业发展,而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跟不上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速度(4)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建立完善的互动平台。5.柳州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关系计算
前面的讲述只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密切,但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到底有多大以及那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最大。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发现对柳州经济增长最敏感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从而着力发展。计算关联度的方法很多,这里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
表5 柳州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分析数据表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万元) |
235096 |
269745 |
306771 |
357182 |
368428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生产总值(万元) |
94735 |
143513 |
146085 |
164146 |
188273 |
金融保险业生产总值(万元) |
118409 |
126716 |
139223 |
196589 |
276330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生产总值(万元) |
12524 |
33072 |
33446 |
36808 |
4274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总值(万元) |
26263 |
62733 |
69385 |
29723 |
51068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61.57 |
440.83 |
512 |
622.34 |
755.1 |
通过灰色关联法相应的计算步骤求得的灰色关联度如下: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柳州市生产性服务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前三名分别是金融保险业,其关联度为0.84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关联度为0.8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关联度为0.82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其关联度为0.812。这说明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程度。这就说明柳州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加大力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6.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中分产业比重分析
表6 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中分产业比率表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万元) |
235096 |
269745 |
306771 |
357182 |
36842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 |
48.27% |
42.43% |
42.43% |
45.53% |
39.75%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生产总值(万元) |
94735 |
143513 |
146085 |
164146 |
18827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 |
19.45% |
22.57% |
22.57% |
20.93% |
20.31% |
金融保险业生产总值(万元) |
118409 |
126716 |
139223 |
196589 |
276330 |
金融保险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 |
24.31% |
19.93% |
19.93% |
25.06% |
29.81%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生产总值(万元) |
12524 |
33072 |
33446 |
36808 |
42743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 |
2.57% |
5.20% |
5.20% |
4.69% |
4.6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总值(万元) |
26263 |
62733 |
69385 |
29723 |
5106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 |
5.39% |
9.87% |
9.87% |
3.79% |
5.51% |
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万元) |
487027 |
635779 |
694910 |
784448 |
926842 |
柳州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等两大传统行业增加值仍居主导地位。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业所占比重较高,且升级改造的步子不快。在运用连锁、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手段方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方面以及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咨询方面显得滞后。但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反应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例也较高,说明柳州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明显。
7.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问题如下:
(1)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根据柳州市的战略部署,其定位是“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按照柳州市提出的工业发展方向,柳州致力于打造工业强市。长期以来,柳州市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重点扶持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技术创新,全市选择了广西柳工等10家企业作为科技发展重点企业,予以连续经费支持,并提供技术共享、产品设计、协同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重点服务,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除了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之外,柳州市已拥有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自主创新型企业,拥有柳工装载机、网山白砂糖、两面针牙膏、金海锡锭等4个中国名牌产品。柳州市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柳州工业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保守预计,到2010年柳州市的工业产值将从2007年的1398亿元增长到2400亿元左右。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伴随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急剧增长。但目前,为柳州制造业发展服务的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极不发达,导致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缺乏整机与零部件、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科研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等多方面互相配套的分工协作,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配套支撑水平不高还使得工业企业发展受限。
(2)生产性服务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相对较低
柳州市工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明显高于服务业。特别是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出口依存度高,二是外资对制造业的参与程度显著高于服务业,提升了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相对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3)科技含量不高
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我市现代服务企业的信息技术运用虽然比较普遍,但绝大部分是常规技术运用的多,深层次的运用的少;用于一般管理的多,而用于工作流程全程优化、成本节约以及进行研发创新的很少。以至于和传统服务企业相比,不少企业科技优势不是十分突出,附加值也并不高,界限不是很清楚。而且通过关联性分析可以看到,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和地区经济的关联度都很大,因此应该加大力度发展物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科技在柳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完善、档次不高
从横向看,服务业结构不完善,传统服务业占得比例较高,智力型服务比重低,劳务型服务比重大,高端服务比重低,低端服务比重大;专业服务市场、特色服务市场、新兴服务市场没有形成;从纵向看,服务业链条不长;从量上看,服务品种不丰富;从质上看,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低。
(二)生活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是指为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服务的行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广大市民,服务的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等。
1.柳州经济和生活性服务业关联关系计算
表7 柳州经济与生活性服务业关联分析数据表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总值(万元) |
254984 |
304870 |
356708 |
414651 |
488423 |
住宿、餐饮业生产总值(万元) |
58900 |
121239 |
138730 |
163486 |
189081 |
房地产业生产总值(万元) |
82994 |
132570 |
227849 |
225502 |
174396 |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生产总值(万元) |
47086 |
50305 |
52236 |
70609 |
60523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61.57 |
440.83 |
512 |
622.34 |
755.1 |
通过灰色关联法相应的计算步骤求得的灰色关联度如下: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柳州市生活性服务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批发与零售业,其关联度为0.922;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其关联度为0.740。这说明批发与零售业和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对柳州经济有很大的影响程度,这两者的的发展会很大程度的提高柳州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则没有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度强。这说明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来说则不如对其他生产性行业那么明显。
2.柳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比重分析
通过分析各个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情况,可以挖掘各个行业的就业空间,并有利于整合柳州市服务业过程中的人才分配问题。
表8 柳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就有比率
年份 指标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人) |
15326 |
18636 |
15373 |
13143 |
13116 |
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比率(%) |
62.8% |
66.7% |
66.8% |
61.3% |
60.9% |
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人) |
2889 |
2646 |
2588 |
2911 |
3092 |
房地产业就业比率(%) |
11.8% |
9.5% |
11.2% |
13.6% |
14.3% |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从业人员(人) |
1484 |
2108 |
1565 |
1500 |
1580 |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就业比率(%) |
6.08% |
7.5% |
6.8% |
7.0% |
7.3% |
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人) |
4700 |
4546 |
3485 |
3896 |
3763 |
住宿餐饮业就业比率(%) |
19.3% |
16.3% |
15.1% |
18.2% |
17.5% |
通过计算,分别得到柳州市2003~2007年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的就业比率,具体见表8。横向看表8,柳州市在批发和零售业方面就业比重出现了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以2005年为界,2003~2005年之间批发和零售业以跳跃式的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5年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比率达到了66.8%,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吸收了很大部分劳动力。2006~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滑。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住宿餐饮业近五年来的就业比率则比较稳定。
纵向看表8,柳州市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无一例外的是批发和零售业。批发和零售业在柳州市生活性服务业中占统治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后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比率处于一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其接受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并不强。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行业,该行业就业比重原来就相对偏高。与之相反,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很大。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房地产业的严格管制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迟缓等原因,柳州市的房地产业发展都相对缓慢。今后,随着柳州市的金融环境的改善和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必将会获得快速的发展,它们也将成为柳州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途径。住宿餐饮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相应的对就业者技术要求不高,将会成为成为吸纳就业者的主力军。
3.柳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的就业分析生产性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引入就业增长弹性的概念。所谓增长弹性,就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一行业就业t的变化对其产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可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GDP增加值每变动1%,就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即:
(1)
式中:
Li-1—第i-1年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人数;
Yi-1—第i-1年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
ΔLi、ΔYi—分别表示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人数增加值第i年与第i-1年的差。
表9 柳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
Ei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批发和零售业 |
1.104 |
-1.030 |
-0.893 |
-0.048 |
房地产业 |
-0.183 |
-0.041 |
-12.117 |
-0.274 |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
6.151 |
6.711 |
-0.118 |
-0.373 |
住宿餐饮业 |
-0.310 |
-1.618 |
-0.949 |
-0.218 |
依据式1,利用柳州市2003~2007年的数据分别对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增长弹性进行测算。测算过程中,以一年为一个经济增长区间,测算结果见表9所示。横向看表9,批发和零售业2004年就业增长弹性为1.104,这说明GDP增加值每变动1,就业相应变动1.104个百分点。此时该行业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随后,2005年、2006年、2007年就业弹性均为负值,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与就业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该行业在随后的几年吸纳劳动力能力一直在下降。2004~2007年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正负结合,这个行业在柳州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为负数,它的特点是对劳动力需求较少,但要求较高。就业弹性都是负值一方面说明它们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它们发展的后力不足。住宿、餐饮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吸纳就业能力不明显。
4.柳州市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1)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业特别是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占比重过大,占到生活性服务业的比值近几年都维持在50%,产业服务功能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直接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信息咨询、住宿餐饮业等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在管理体制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政策,内部结构调整优化进展缓慢。且在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比率中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和餐饮业成为就业的主力军,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目前的就业比例较小,这仍然说明柳州市目前的生活性服务业不尽合理。
(2)是市场化程度低,发展环境不宽松,城乡发展不平衡
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集中在城区,农村服务业层次低、比重较小。我市的商贸业主要以工贸、五星、南城百货等中小型商场为主,业态比较单一,缺乏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大型MALL、主题式购物中心等新的商业业态,难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3)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因素
就政策性因素而言,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偏重于鼓励投资而不是鼓励消费的倾向仍然存在。从认识上看,长期以来,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够,这种状况至今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服务业信用度低,也抑制了相当一部分消费需求。
(4)没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来支撑
一些国有三产企业在改制之后,还处于经营起步阶段,经营者自发投资形成的商业、餐饮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服务业企业基本上是小规模经营,零售业和餐饮业可以说是服务业的代表性行业,但我市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在他们身上存在,如理念落后,创新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以及理财意识等十分薄弱,这也是生活性服务业未能得到更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公共服务业
公共服务业是指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由政府出面引导或政府亲自参与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行业。它是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更高效运转提供支撑的平台,包括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娱乐,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
1.柳州经济和公共服务业关联关系计算
表10 柳州经济与生活性服务业关联分析数据表
年份 指标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生产总值(万元) |
12551 |
22900 |
27704 |
31111 |
42247 |
教育业业生产总值(万元) |
100812 |
115896 |
129776 |
139881 |
182488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生产总值(万元) |
51288 |
73665 |
88534 |
104647 |
13662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生产总值(万元) |
20678 |
20241 |
20111 |
21399 |
25082 |
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生产总值(万元) |
74350 |
124590 |
135267 |
152176 |
174220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61.57 |
440.83 |
512 |
622.34 |
755.1 |
通过灰色关联法相应的计算步骤求得的灰色关联度如下:
纵向看表10,柳州市公共服务行业与地区生产总值关系最密切的前两名分别是是教育业关联度为0.82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关联度为0.774。这说明教育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程度,教育的进步会带来科技的进步,这将会很大程度的提高柳州经济的发展速度。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61元,同比增长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1元,增长11%。教育和保健等新的消费迅速兴起,这些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也促使居民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强。说明目前柳州的教育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是公共性服务业的核心行业。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则没有与其他公共服务业的关联度强。这说明这三大产业对地区经济的作用相对来说则不如对其它公共服务业那么明显。
2.公共服务业分行业就业比重
通过分析公共服务业分行业的就业情况,可以挖掘各个行业的就业空间,并有利于整合柳州市服务业过程中的人才分配问题。通过计算,分别得到柳州市2003~2007年公共服务业分行业的就业比率,具体见表11。
表11 柳州市公共服务业分行业就业比率
年份 指标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人) |
5463 |
6645 |
6896 |
7743 |
912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比重(%) |
6.3% |
7.2% |
7.4% |
7.7% |
8.8% |
教育培训业从业人员(人) |
38183 |
39969 |
39950 |
43037 |
42820 |
教育培训业就业比重(%) |
43.9% |
43.2% |
42.8% |
43% |
41.3%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业人员(人) |
13191 |
16298 |
18338 |
19200 |
18963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就业比重(%) |
15.2% |
17.6% |
19.6% |
19.2% |
18.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人) |
2462 |
2521 |
2212 |
2340 |
2288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比重(%) |
2.8% |
2.7% |
2.4% |
2.3% |
2.2% |
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从业人员(人) |
27673 |
27017 |
25989 |
27654 |
30408 |
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就业比重(%) |
31.8% |
29.2% |
27.8% |
27.7% |
29.4% |
表11的数据表明,柳州市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就业比重一直维持在42%左右,这说明教育培训业的发展吸收了很大部分劳动力,教育培训业在柳州市公共服务业中占统治地位。但该产业的就业比率基本上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其接受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并不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对于其他行业,该行业就业比重原来就相对偏高,二是这类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本和技术来推动,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不高。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近五年来的就业比率则比较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之相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很大。今后,随着柳州市的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三大必将会获得快速的发展,它们也将成为柳州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途径。
3.柳州市公共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
依据式1中的计算公式,利用柳州市2003~2007年的数据分别对公共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进行测算。测算过程中,以一年为一个经济增长区间,测算结果见表12。
表12 柳州市公共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增长弹性
Ei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0.987 |
0.234 |
0.570 |
0.836 |
教育培训业 |
0.213 |
-0.003 |
0.359 |
-0.024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075 |
0.776 |
0.218 |
-0.058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109 |
-0.759 |
0.269 |
-0.104 |
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 |
-0.108 |
-0.236 |
0.297 |
0.467 |
横向看表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几年来的年就业增长弹性均为0.5左右,这说明GDP增加值每变动1%,就业相应变动0.5个百分点。此时该行业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一般。2004年~2007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就业增长弹性正负结合,这三个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柳州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2007年教育培训业就业增长弹性正负结合,该行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一直不高,它的特点是对劳动力需求较少,但要求较高。就业弹性都是负值一方面说明它们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它们发展的后力不足,因此应加大柳州市人才的引进。
4.柳州市公共服务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1)目前,柳州市现有的教育尤其是培训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市内高等学校教少,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文化设施落后、经济效益较低。
(2)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公共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含量较高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这三大产业中,据统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每年增加值的增幅较小,而其它两个产业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业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市公共服务业中发展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
(3)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管理粗放
服务企业虽然也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基本不具有现代管理的思想,企业管理水平滞后,影响了柳州市公共服务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在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学校不足,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高,教育手段落后。
五、柳州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定位分析
未来15年—2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我市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从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由于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工业进一步壮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将越来越突出,在前三次创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逐渐让位于第三产业,而现代服务业将起着第三产业加速的“引擎”作用。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柳州市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奋斗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张总量、拓展优势、创优结构、提升水平”为基本方略,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开放带动、政策扶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新格局,为柳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2.总体目标
根据中共柳州市委员会、柳州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的指导意见,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以上%;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以上;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就业容量明显增加,区域生活品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3.基本思路
(1)规划启动
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柳州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既要衔接平衡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又要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2)产业联动
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以一、二产业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因此,根据我市实际,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制造业提升,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
(3)载体推动
要围绕柳州市汽车、冶金和机械这三大支柱产业,突出抓好物流中心等各类服务业载体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加快形成“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环境优良、开发模式领先、布局结构合理、投资主体多元”物流业发展格局。同时,培育和发展以仓储、配送、运输、信息等配套运作的规模型物流企业,为制造业的提升提供配套服务。
(4)重点带动。要围绕四个中心城区,认真组织好中心商务区、片区商务中心、镇级商贸中心区、中心村商贸小区和商贸街、社区和村级商贸服务中心和商业网点、市场发展带的规划实施工作,积极整合和改造镇级商贸服务体系和传统商贸业态,形成城乡联动的规模型现代商贸业。
(5)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城市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官塘的开发建设,将进一步强化柳江——柳州市区——鹿寨一级经济增长轴线,将形成以柳州主城为主体、以官塘新区为中心的柳州主城—官塘新城—鹿寨的城市工业连绵区。要科学规划中心城市建设,合理定位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区,统筹协调开辟新城和改造老城的关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六、柳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1.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对策
(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融合互动中共同发展
柳州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做强制造业、做大生产性服务业。柳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关键在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基于质和量的发展,也需要制造业提供高层次的需求以及进行产业的衍生和分化。柳州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融合互动中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2)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互动优化柳州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四大特质系统地组合成一个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这四大特质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撑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互动中,柳州得以优化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生产要素条件方面:通过研发、营销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利用柳州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这些生产要素为制造业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所运用。生产性服务部门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木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途径,人力资木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将柳州的生产要素优势与产业优势相联结。
需求条件方面:高层次的本地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柳州制造业在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升级过程中,必须依赖于相关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柳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则依靠服务业的供给支持实现优化升级。
支撑产业与相关产业:柳州制造业企业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载体的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充分实现知识共享等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柳州的汽车、化工、医药等制造业,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与软件、汽车、金融、医疗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共同形成相关产业集群。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方面: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既是制造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反映,又支持了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变革。柳州制造业企业在产业竞争的大背景下,必将致力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进行有利于提升创新等核心能力的组织结构优化,从而更加依赖于相关服务业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并通过相关服务业实现非核心业务。同时,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3)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互动将推动柳州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
随着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制造业将会向自主创新型发生重要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现代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主导。这必将要求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打造以自主创新服务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产业群,改变工业化模式,增强经济发展对创新的依赖,柳州市将会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
(4)在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中提升柳州制造业的竞争力
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关联,加强柳州制造业与科研服务、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培育信息产业集群。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加强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联合,提升柳州三大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5)生产性服务业向服务外包趋势发展
服务外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企业从市场上获得信息和服务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外包行为。柳州的制造业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应越来越多地采用“服务外包”行为。这样,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采取BPO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2.构建以柳州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一体化
柳州市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当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无论是所占比例、增长速度,还是从贡献率、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看,其发展速度都是很快的。现代物流业功能强大,首先,它是国民经济中动脉系统,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物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了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会物流总成本的较低。最后,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多样化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鉴于此,有如下建议:
(1)整合物流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组建能覆盖柳州市的超大型现代物企业集团,实现物流体系硬件和软件上的共享,并发展“专线配送、专项配送”,建立专业公司,以扩大规模效应;建立能覆盖柳州市的信息中心,实现信息畅通。整合产业优势,培育和壮大以仓储、配送、运输配套化经营的规模型物流企业,重点建设桂中海迅柳北物流基地和国联物流中心(二期);对外则应加快与周边的对接贯通,共同建设区域性物流市场,争取早日将柳州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2)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一城市重构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代的到来,带来了全球区域与城市的快速转型与重构。而生产性服务业在这新的动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全球城市体系框架之下,在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很多产业都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间互动作用的析。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3)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业处于一种快速变革的状况
而因特网的出现无疑带来了物流业的巨大革命,新的电子商务时代也在诞生。就新技术与物流业来讲,一方面,新技术尤其是IT技术改变了物流业的传送方式。信息技术促使了如信息咨询服务业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同时也促使了地区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从而加速了柳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也与物流业网络紧密相关。
3.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大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服务业。充分激发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和创新,借鉴柳州市制造业的经验,抓住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在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二是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引进、管理创新;三是积极有序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目前仍带有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重组,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适当扩大服务进口,既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高质且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又引入市场竞争,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的改善;五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5.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
要做大做强柳州“上市板块”,既要继续扩大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引导上市企业强化扩张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再融资,加强股值管理,全面发挥上市作用。注重一企一策,研究出台扶持措施,加快推进市直企业上市步伐。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各类投资主体,加快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政府要强化“引导第一、赚钱第二”的理念,抓紧设立并用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那些有利于促进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阶段的项目或企业,促进国内外优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要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外地银行和跨国保险机构等来绍设立分支机构。
6.积极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由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柳州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大,因此应加强信息基础服务,扩展增值服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建立统一的政务网络,增加公共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提高我市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
7.坚持服务业内部增加就业功能与提高员工素质同步原则
服务业中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对劳动力技术要求比较低,是最易于进入的产业部门。但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不利,会拖低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因此,发展服务业要注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会趋于多样化,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多方面社会需求十分重要。
8.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
(1)批发和零售业
其作为传统服务业,对于柳州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强。因此应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批发和零售业,大力推广现代商业营销理念,发展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及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引导本市企业与市外企业合资合作,以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等高成长型业态开拓市场。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销售网络。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水平,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发展重点在于:第一,加快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和规模、业态的结构调整,完善商业经营服务功能。推进品牌战略,引进新型业态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扶植本土商业品牌,丰富消费市场;第二,培育区域性专业交易市场。重点支持具有生产优势和市场需求条件的商品和相关原材料交易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的交易和专业功能,把柳州逐步建成具有较强聚集和辐射力,立足西部,进而辐射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第三,作为全市中心的城中区要立足中心商务区定位,重视购物、景观、休闲合一的中心商贸区建设,积极引进沃尔玛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大型超市或著名连锁企业,提升城市品位,以满足主城区和周边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第四,要加快商贸信息中心、电子交易平台、销售配送中心等市场化培育进程;第五,着力培育商贸企业;第六,壮大农村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粮食、副食品、茶叶、中药材、苗木、花卉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一批农特产品贸易公司、经纪人,完善农特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集生活生产资料流通和中介服务为一体,消费安全监管到位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2)住宿、餐饮业
提升住宿、餐饮业的档次。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社会消费将向文化消费、个性消费及创意消费方向发展,此时的住宿、餐饮业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与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因此要围绕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加快推进柳州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深入实施扩大市场影响范围,增强市场辐射力。
(3)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按照“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集约高效”的原则,着力推进全市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合理规划开发房地产项目,积极引导居民到柳州城区购房,推动人口加快向城市集聚。二是吸引国内外知名房产企业参与柳州房产开发,按照“两型社会”发展要求,倡导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环保型住宅小区,发挥品牌的倍增效应。三是优化房产结构,有序推进拆迁安置房、人才公寓、解困房和廉租房建设,不断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四是结合“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环境整治,着力打造柳州“宜居城市”品牌。
9.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根据就业增长弹性分析结论,可知柳州市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应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全市各类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
10.公共服务业中应聚焦重点产业
我市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应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发展潜力挖掘,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基础和产业技术条件,从完善服务业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对我市服务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三大产业重点培育: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培训业,由于其与柳州经济关联度和就业容量都较大,而且科技含量较高,为柳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实用型人才;二是优先发展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提升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强化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组织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建设与人民需要相适应卫生、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三是优先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个产业体现了知识时代产业发展新趋势,有利于丰富我市经济新内涵、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兴服务业,并且重点扶持高水平创新发展数字娱乐、创意设计、动漫、网络传媒、网络设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且加快柳州影剧院、体育馆、游泳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举办书画文化博览会等文化节会,进一步激发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发展的活力。
11.是加大舆论宣传,营造有利服务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强大的舆论宣传将有利于营造加快发展天津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应当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在多个领域加强舆论宣传,新闻媒体、网络等各有关方面形成联动效应。通过舆论宣传,把思想认识统一和力量凝聚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来,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绩效评价人和企业。同时,注意及时总结并推广加快发展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外边的一些成功做法。
七、柳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柳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综观柳州市现代服务业分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大致可得出柳州市现代服务业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化分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为实现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现代化,并针对相应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促进柳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建议如下:
1.调整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和差别性政策,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放在更重要位置
随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发达国家制造业中服务业增加值和人员比重逼近30~40%。不少制造公司开始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内容,完全放弃了原来的加工制造活动,专事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我市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和“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设计面临重大调整。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制造中的关键地位和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有必要对柳州市的产业和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放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乃相对优先的位置,特别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造柳州市物流和供应链系、建立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既提升制造业企业自身生产性务水平,又加快打造一大批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供应商。
2.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具有进作用,且公路建设程度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须注重市政交通的建设,别是运用货物集散运输、市内公共交通和客运的公路建设。
3.消费率提高对批发零售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须采用扩大内需的政策
同国际大城市相比较,柳州市最终消费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居民消费比重显偏低。须加强服务领域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机构,特别要注农村技术设施的覆盖面,促进农民增加服务消费;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费政策,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4.对于金融保险业,除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外,投资率也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但目前由于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窄,主要还是依赖银行贷款,从而增大银行的借贷压力、不良资产和经营风险;同时又存在中企业、特别是风险投资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制约金融保险业的发。故为促进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政府改革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建风险投资基金,进国外机构投资者、拓展居民投资途径等措施,以切实提高投资率。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支持企业创新。
5.柳州市实施“工业强市”与“服务业富市”双轮驱动战略
在产业上,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二三产业两个轮子共同支撑和推动全面小康的新格局;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寻找有柳州特色的亮点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调优做强一批支柱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城市即品牌、品牌即城市”的理念,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和龙头企业;在投入渠道上,将招商引资的重点逐步转到物流、研发、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上来,吸引民营经济大举进军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上,力争通过2到3年的努力,使市区的服务业由弱变强,成为主导型产业,彻底走出“因人气不旺服务业不兴,又因服务业不兴人气不旺”的怪圈,使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名副其实。
总之,要按照国家确定的原则和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完善政策,快柳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进程。重点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增进竞争;调整财税、土地、价格等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率先向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升级;支持柳州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提升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的国际地位。
6.坚持双管齐下
传统服务业附加值较低,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现代服务业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但吸纳劳动力少。由于柳州市目前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城市化发展需要转移大量的农业人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传统服务业来安置。因此,传统服务业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也是提高产业层次的需要。因此,要重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做到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7.大力加快全市信息网络建设,使信息技术应用在全社会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要积极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支持和鼓励辖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和管理经营效率,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业的增长潜力。
8.加强规划指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高起点编制好《柳州市现代服务业(2009—2020)总体发展规划》,对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专题规划。各镇、开发区要按照“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功能互补,适当错位”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结合吴江实际,编制《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要不断完善我市服务业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项目会办审批体系、统计体系和优惠政策认定四项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9.设立引导资金,增加服务业投入
市级财政应分年度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奖励、参股等方式,扶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具有全局性且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引导现代服务业投资方向,推动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积极引导社会投资,银行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银行沟通,积极向商业银行推荐效益好的服务业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
10.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办医、投资兴办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服务的供给总量,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优质资源。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继续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方面的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11.大力培养高端服务人才
从对柳州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可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不足,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而在发展柳州市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服务人才无疑是其中最关的要素。因此,应该大力培养知识密集型人才,担当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任。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定向人才。在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派有潜力的员工到高校接受培训,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其与经验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校派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学习实际操作经验,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以后的学习重点与方向。
(2)引进急需行业人才,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目前柳州地区金融业、物流业、信息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但人才不济,这些行业是引进人才的重点。引进人才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其解决发展难题,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将成功的加以推广。通过引入外来人才来推动本地人才的发展才是最有意义的。
(3)完善用人措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业不像制造业人才,其流动性比较大,企业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跳槽后,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完善用人措施,留住人才,其重要性不亚于培养人才。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领军人才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在现代服务业各个领域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12.实施品牌引领,构筑人才高地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重点支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全国性、地区性知名品牌。对我市优秀服务品牌和重点服务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13.鼓励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服务业标准化
对服务业技术改造和服务企业进口高新技术设备按规定给予相应优惠,鼓励服务业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根据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大力推行商贸、餐饮、旅游、金融、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14.完善统计管理,严格目标考核
增强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科学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如实反映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全貌,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进程、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各级考核、分类考核提供确切的依据。加大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镇、开发区和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服务业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5.明确产业引导政策
应针对服务业中不同性质的行业,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应当优先发展,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市场主体,整合优质资源,全力扶持鼓励,积极开辟创业的沃土,营造创新的环境,完善创优的机制;对于生产性服务,应当大力发展,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积极支持、引进竞争,以产业化为导向、促进市场发育;对于消费性服务,应加快发展,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强调市场调节,政府的功能主要是改进和协调市场管理;对于公共性服务,应重点发展,产业政策的重点是要改变政府包揽做法,实现“企业主办、政府参与、政府指导”的分层次的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业,促进我市服务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 中国致公党柳州市委员会2023年度部门决算公开 || 下一篇:柳州市市区无证设摊专项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