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致公党柳州市委

把桑蚕业打造成为广西农业新龙头

  • 2014-11-07    

内容导航: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年产糖占全国的60%以上。在糖业中有句行话,中国人吃的10颗糖里,将近有7颗产自广西。在广西,几乎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从事的事情与白糖有关。广西104家糖厂有30多万产业工人,广西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甘蔗田,种植甘蔗的农民近2000万,还有依靠白糖财税收入供养的人员。

泱泱糖业大省,受进口糖大量涌入的冲击,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低位徘徊、行业大面积亏损、蔗农种植热情降低……2014425日至26日在昆明召开的2014年中国糖业经济发展论坛分析,随着全球糖业供大于求,市场价格持续下跌。20132014年榨季以来,中国国内价格从过去每吨7000多元高价一直跌到4000多元。糖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被称为甜蜜事业的蔗糖产业如今成了苦涩产业。20132014年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同比减少40万亩左右,20142015榨季广西规划种植糖料蔗1500万亩,比上榨季下降100万亩。    

昔日龙头大哥糖业面临困境,广西部分原来种蔗的土地需要改种其他的农作物。那么,继甘蔗种植之后,哪些产业将成为广西农业发展新龙头?

一、广西桑蚕业概况及优势

“十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良好契机,积极推进桑蚕产业发展,蚕业生产突飞猛进,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桑蚕业成为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现初步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2012年已实现了六个全国第一。

    一是蚕茧产量全国第一。2000年后广西蚕业生产异军突起,一年一个新台阶。2005年起连续8年全国第一,2012年达到31.57万吨,是2000年的11倍。我区蚕茧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约占全国45%,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印度,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

    二是桑园面积全国第一。2006年桑园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且之后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2012年桑园面积262.7万亩,是200030万亩的8.67倍。

    三是蚕种产量全国第一。广西蚕种生产能力已达到600万张,已基本可以满足全国蚕农用种需求。2012年蚕种产量394万张,是200095万张的5倍。

    四是亩桑产量全国第一。广西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主创新选育的桑、蚕优良品种及先进实用配套技术的大力推广,使蚕茧单产均高于全国其他蚕桑主产省(市、区),2012年全区平均亩桑园产量120.8公斤/亩。同时张种产茧量由60年代的10公斤左右提高到目前的38公斤左右,生丝等级提高到了4A级以上,部分达5A6A级。且蚕茧解舒率好、上车率高,初步树立了广西茧丝品牌形象。

    五是生丝产量全国第一。广西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茧丝绸深加工企业来广西投资,并陆续建成投产。2000年广西仅有缫丝企业15家,生产规模2.4万绪,生丝产量895吨。2011年缫丝企业达到80家,生产规模26万绪,分别是2000年的5.3倍和10.8倍;生丝产量达1.82万吨,是200020倍,排列全国第1位。2012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规模以上缫丝企业生丝产量2.88万吨,同比约增58.2%,稳居第一,生产坯绸1500万米,丝绸工业总产值达119.65亿。

    六是桑枝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近年来,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较快,各地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增加蚕农收入、提高产业效益的主要途径来抓,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2012年全区各地栽培桑枝食用菌超过1亿棒,产值约4.4亿元。

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迄今,广西蚕茧和桑蚕丝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缔造了中国茧丝行业神奇的广西现象,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格局。

二、广西桑蚕业存在问题:

1. 广西蚕桑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妨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据了解,全国有29个蚕桑体系的岗位科学家,而作为全国蚕桑第一大()区的广西,却仅拥有朱方容一位高端人才。有关数据显示,广西万吨蚕茧科技人员拥有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

2. “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高度聚集这一要素,是广西最大的短腿。目前,全区共有8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却只有8家企业能够织绸,针织、染整、服装加工、丝绸贸易企业更是欠缺。据统计,全国每年丝绸总产值约1500亿元,广西蚕业农业、工业产值仅有220亿,仅占全国总产值的近15%

3. 广西蚕、桑良种繁育技术与种养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对蚕茧收购价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丝绸产品上,却成了哑巴

以及广西种桑养蚕的产业化程度不高,蚕桑品种有待改良;加工业总量较小,产业链短,丝绸工业仍以缫丝加工为主;织绸刚刚起步,印染、服装、丝制品几近空白;茧丝绸贸易渠道不宽,出口贸易渠道少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广西茧丝绸业健康协调发展。

对策:

1.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支。。在广西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扶持企业生产,以政府的引导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产,打造龙头企业。

2.构建广西蚕桑产业循环共生机制,科技是手段,人才是关键。因此,要突破蚕桑循环共生发展的技术瓶颈,必须依托当前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积极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加大对清洁生产、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桑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3.生物医药高端切入,打造以医药为龙头,集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为一体的高价值产业链,产品要放眼全球市场。

4. 打造桂台桑蚕产业合作升级版

台湾地区因土地、人工条件的限制,桑蚕产业在1995年已大规模缩减,但仍在桑蚕食品、保健品领域保留优势。例如广西的桑果只能在每年3~4月收一次果,而台湾可做到一年两收,以此带动休闲观光和果桑食品产业发展。

而广西有270多万亩桑蚕地,全区各地政府十分重视桑蚕生产,蚕业技术网络遍及各地桑蚕生产产区,近2000名科技工作者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广西、台湾两地如果能够将桑蚕资源、市场、资金、科技等优势加以整合,把桑蚕产业链延伸到医药、建材、旅游等领域,将打造出两岸桑蚕业合作的升级版

5.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基础上,构建好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以龙头企业统领技术、生产、市场,加大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投入力度,变生产基地为企业的原料生产车间,在进行生产和科研的同时,大力促进工农融合的新型产业的产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