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声如战鼓般的春雷响起,盛开的桃花随雨凋落,大地甦醒,万象更新,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了。随着年纪的增大,随着家族中各成员的邀约,分散在各地的亲人匆匆赶赶回来的脚步,我想把这个一年一度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办得更有意义些:办成对亲人的追思节、感恩节。
从国家、民族的层面来说,我们的共和国走过了六十五个春秋,由无数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甚至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打下天下。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大好河山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现在年纪为七十岁左右的人尤为深有体会。但是现在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没有对比,体会就不深了。饮水要思源,要把这个不能忘记的历史,不能抹杀了先烈功绩,永远铭记。所以今日也有社会贤达呼吁在清明节其间公祭烈士为必要内容,我很认同,很赞成这个提议。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由于先辈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拼搏,在精神上、物质上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比如我的祖辈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万贯家财,但在教育我们时,最强调的是,浓缩成两个字:“忠”、“孝”。记得父亲郑素明(中国致公党柳州市委会第一批致公党员,长期从事归侨侨眷维权工作)曾经说过,谁说的自古忠孝不可两全,那是在某种特殊的事件、地点下不能兼顾时的“舍小家、顾大家”的选择。但是它的实质还是又忠又孝的。在父亲给我细说的“忠”时说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爱情、忠于友情,要永不叛逆,永不变心,不奸不诈,不离不弃,一诺千金;“孝”说的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使亲人得到温暖,哪怕是一粥一饭,一个健康的祝福,一个病中的扶持,都要“顺”着家人,尽力把自己的身体、学业、事业、家庭经营好,这就是“孝”,不在乎物质上的奢华享受。父亲说我们的家风就是“忠”“孝”两个字。我们曾在文革时批过“愚忠”,不敢在家讲,你看在美国旧金山生活的叔父,墙上挂着的条幅就知道了。果然,我有机会到美国的叔父郑向明(上世纪初移民美国旧金山,历任旅美华侨团体“郑伯良堂”副主席、主席)家处,终于看到了挂在客厅正面墙上正中位置显眼的条幅,上书两个大字“忠”“孝”,下面四行小字如下: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在美国,在西方那样的花花世界里,叔父依然坚持传承组训,无怪乎他现在的子、孙、重孙都是很地道的中国传统继承人。
在追思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趁这个机会教育后辈要“感恩”:从国家、民族的稳定强大而需感恩那些为民族、国家的独立强大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斗哪得今天的幸福祥和?从家庭的发展,晚辈的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幸福,由一个大家庭繁衍成若干个小家庭,如今枝繁叶茂,绝不能忘记了先辈的艰辛与无私的馈赠。我想,只要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做好了,对于离去了的先人也会含笑九泉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和安慰。
今后,我们也会老去,趁我们还能清晰地把先辈嘱托与传统的家风美德传承给后辈之时,趁着这个我们的专有节日清明节之际把它办成追思节、感恩节吧!
上一篇: 以人为本 多渠道探索尝试对乞讨流浪类特殊人员的救助方式 || 下一篇:致公党“美丽广西”摄影展之《罗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