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工程。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我国对文化生产力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笔者认为,民主党派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大有作为。
一、文化生产力释义
文化生产力按照相关学者解释,即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两个方面。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称之为文化生产力的溢出效应。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对政治发展的促进;廉政文化对干部队伍建设的约束和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先进管理理念、最新知识的传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一国文化的保护和带动;公益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助推;生态文化、节约文化的传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等等。
二、目前我国文化生产力的现状及问题
(一)文化生产力的现状
自古以来,中国在世人心中就是文化之国。改革开放以来,GDP总量已一跃至世界第二,“硬实力”提升的同时,文化这块“软实力”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文化生产力落后,出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二是文化经济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相匹配。三是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与世界文化融合交流,当然的也包括文化批评。
历史积淀和未来的挑战要求我们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生产力集中体现在文化产业上。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具有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等特点,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选择。目前,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二)我国文化体制问题
导致我国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最主要原因为文化体制问题。主要为:
1.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
2.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导致我国文化市场上缺乏战略投资者,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3.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
4.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例如,上海在市委宣传部设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对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统一行使管理、监督和运营的职能;浙江、江苏则由省国资委统一行使这方面的职能;重庆设立了国有文化传媒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但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上一篇: 民主党派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大有作为(中) || 下一篇:致公党城中支部联欢活动在君武森林公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