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柳州市委

中国古代宦官预政之发端

  • 2013-10-08    

内容导航:
 

《说文解字》:“宦,仕也。”,“宦”者,宦本宦学、仕宦。由此可见,宦官在当时并非贬义之称谓,其社会地位与普通士人一样,并不受人们的歧视。如赵高曾是秦二世的老师,又为郎中令。汉武一朝,司马迁受宫刑后乃为中书令。宦官的出现起源久远,大致而言,古代的贵族阶级之旁,常有刑人服事执役。这些刑人之中,有的为俘虏,有的为犯罪受罚,而这些人之中大多数亦出身贵族阶级,且聪明有技能,所以就将此等人宫刑后再行使用,其社会地位较工、贾、农、牧一般平民要高。

宦官为中国所独有,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宦官干政,是“政府”与“王室”互相消长的结果。西汉初年,王室、政府尚无分别。也就是说,“政府”还没有脱离“王室”,当时官吏中亦未出现宦者特殊的集团。整个朝廷,官吏主要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的性质,类似于王室的家庭官,其实就是皇帝的私臣。也就是说,九卿并不是国家的政务官,因此,九卿还不是政府的正式官吏。而三公,其初亦是皇帝的私臣。因西汉政治体制沿袭秦朝,主要原因是:建立汉朝的君臣来自平民,文化不高,故未创建政体。由于秦廷还脱离不了古代贵族家庭的一些遗习,所以秦汉初年政府,有些地方还只是一个家庭规模的扩大。依上情形,钱穆确然指出:“整个朝廷,初从家庭状态中蜕化而出,那时自不需另要内廷私臣乃至于宦官。”

西汉到刘彻当皇帝,国家进入全盛时代,史称汉武。武帝雄才大略,并锐意改革,故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因此,政体开始改变。先言尚书,汉初有六尚: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属少府管辖,尚书职位颇低,但尚书皆为士人。除尚书之外,后世五尚则全变为宦官之职。再言宰相之职,当时赵禹、张汤等为九卿,直接凑事,宰相无奈,变成有职无权。武帝用尚书,中丞不得居中制事,因中丞变成有职无权,所以待御史、部刺史皆废。武帝在晚年,多在内廷活动,与士大夫接触日少,遂启用宦者主管中书。

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宣帝,到元帝。在92年之中,自御史至尚书,尚书至宦官,体制一波三折。元帝时期,宦官逐渐干预政事。东汉光武中兴,宫廷悉用阉人,士人之流基本被排除在外,于是宦官集团基本形成。

东汉时期,郎官已全为郡国察举“孝廉”到京待转,此一制度的变化,“王室”与“政府”的分界逐渐明确。其时,光武又将整个国家的财赋权归入大司农主管,而少府专门掌管衣物、宝货、珍膳之类,这就是“王室”与“政府”逐渐分离下的一种权属职能调整。故自御史中丞调至外台,光禄勋职位移至外朝变为闲职,三曙郎更不得在王室主事(魏以后即不设三曙郎,而光禄勋为散官。自唐以后,三曙郎全变为武职,而光禄勋掌膳食。此两职皆与两汉不同),少府不预闻全国赋税财政。这是两汉之间政府组织与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钱穆谓:“光武之病,在轻三公权任而移之尚书。”所言中肯。

汉武重用尚书,夺取宰相权利,为宦官干政一伏流。东汉初年,光武启用阉人主掌宫中事务,促成了宦官集团的形成。两汉之间,随着“政府”逐渐从“王室”中分离,宦官在此历史演进中得到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宦官预政,给我们什么启示?钱穆有言:“一面是文治政府之演进,一般官吏渐渐脱离王室私人的资格,而正式变成为国家民众服务的职位;一面是王室与政府(士人)逐渐隔离而易趋腐化与堕落。”此论精辟,意境深远。(农牧支部 李新桂)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