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柳州市委

在深化政治交接中加基层组织重点建设的研究(上)

  • 2012-12-05    

内容导航:

在深化政治交接中加基层组织重点建设的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内涵,基层组织在政治交接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从思想观念、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后备干部建设和民主党员本职工作与党务工作等方面分析了当今我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层民主党派从加强认识、优化结构、选好班子、后备干部、能力建设和丰富生活为切入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 】政治交接 基层组织 建设

基层组织是实现各民主党派政治任务的基础,是各民主党派联系各自成员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组织工作,是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政治顺利交接的关键所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限制,活动不经常,效果不明显,加上没有行政约束力,导致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每位民主人士认真思考和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内涵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其核心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使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老一辈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和报效国家、无私奉献的高尚风范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保证多党合作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政治交接为着眼点来实现人事上的新老交替,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党管干部”的原则,紧密依靠中共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把政治素质好过硬、能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形成政治坚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广大党员信任和满意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换届工作要以突出政治交接为主线,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契机,在全党派范围内开展一次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二、基层组织建设在政治交接中的意义

基层组织是政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政党联系民众的触角,是政党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新时期民主党派实现承前启后、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顺利实现政治交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 

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组织成员积极参加本党派的各项活动;接受中共基层党委的领导,结合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推动成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了解成员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的意见和建议,向本党派上级组织和有关方面反映;做好联系群众的工作,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组织成员开展组织活动,加强政治学习,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反映成员的意见和要求,关心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增强团结,共同进步;做好发展成员的工作。实践表明,参政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以及领导班子建设,都要落实到基层组织;参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都在基层组织。充分认识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新时期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前提条件,对提高参政党组织化程度和发挥参政党的整体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基础环节 

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主要强调旗帜性代表性人物的作用和影响[2]。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1989年民主党派被正式定位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架构中的参政党,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成为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目标。经过近二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能基本得到确认。参政党基层组织开展参政议政工作,不仅可以丰富基层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参政党成员的参政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健全参政党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实现从“领袖魅力型”政党到“精英集团型”参政党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参政党提高参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树立社会形象和展现政治面貌的基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加强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的积极性,是塑造参政党各级组织形象,提升参政党成员的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加强参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参政党基层组织在基层单位的参与民主管理和间接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才能逐步改变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组织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

三、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相关部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统战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党中央提出的既好又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思想观念方面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成员的党派意识存在某种错位,对自己的位置还有待进一步摆正的问题。既有对参政党和执政党政治定位的差异缺乏切实的理解,也有对政党的社会政治属性认识不深刻,一些成员带有较明显的“社会人”、“自由人”的色彩,在有些成员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表现为一些成员“业务工作扎扎实实、政治思想糊里糊涂”,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既有对执政党基层组织落实多党合作方针政策不到位的意见,也有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功能把握不够全面,只重视参政议政,有意回避或绕开监督,过分注意保护自己的动机[4]

(二)组织建设方面 具体表现是,从组织结构看,各党派的基层组织普遍反映缺乏专门的党务工作者,使工作难开展,成员分散,有些系统性或专业性支部知识单一化,成员老化,年轻成员相对偏少,影响活力[5]。从组织活动看,组织制度不严肃,成员发展没有切实按照各民主党派中央的《纪要》精神操作;活动经费不足、场地无着,活动随意性强,组织“向心力”相对不够。从建设效果看,工作针对性、特色性不强,思想政治建设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影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发挥。

(三)能力建设方面 由于各党派的基层组织政治交接刚刚结束不久,新一届领导成员能力建设方面有待提高:有的“组织安排”的意识较强,缺乏“代表人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有“少数派”思想,不敢大胆发挥作用,比如协商、建言时习惯于被动安排、完成任务,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倾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民意,进行集思广益的能力也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影响社会的能力需要提高,由于对参政党基层组织对外宣传和展示不够,使社会对其了解少,导致社会上对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当认识,降低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四)创新精神方面 对于基层组织工作方面,我们有很好的优良传统,是多年来我们在工作上的总结。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工作理念、形势和方法,已经与我们现在的形式发展不相适应符。基层组织工作总体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些基层组织活动开展不力,组织生活不够正常,形式单调、内容乏味,政党色彩不浓,致使党员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一些基层组织缺乏旗帜性、代表性的拔尖人才和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人才,缺乏培养后备干部的长远计划和战略眼光,没有形成培养、选拔、推荐、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对基层组织政治交接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六)本职工作与党务工作方面 部分党员不能很好地处理本职工作与党务工作的关系,参加基层民主组织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一旦自身本职工作与党务工作产生一定的冲突,不会积极主动地调配,妥善处理,而往往是选择不参加组织活动,组织观念和组织纪律亟待加强。个别党员还经常以参加组织会议为借口,既不干工作也没有参加组织会议而是干私事,这虽然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但是严重影响了基层民主组织的形象。(农工柳州市卫校支部 陆桂喜)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