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华夏”与“四裔”
李新桂
(融水县水文水资源局)
古代中国,“华夏”称为“中国”,“蛮、夷、戎、狄”则称为“四裔”。此种分别,并非中国把“四裔”排除在外,此须明辩。现将“华夏”与“四裔”之分别与关系简述之。
自盘古开天地到春秋,中国似乎已有一种鲜明的民族观念存在,于是遂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分别。但此种分别,不是从“血统”上分,乃是从“文化”上来分别。钱穆《民族与文化》中谓:“文化深演,则目为‘诸华’与‘诸夏’,即所谓之中国人。文化浅演,则称为‘蛮夷’与‘戎狄’,即所谓之‘四裔’。”中国古代民族本以“血统”为主要分别,也就是说以“血统”为其主要之结合;但中华民族之最重要者,则为“文化生活”居于血统分别之上。
实际上,中国古代并无民族之观念,“民族”一词为近代人从西方翻译而来。据古史记载,中国古代有“氏”与“姓”之分别。“氏主男性,指地缘言,或指职业言。姓主女性,指血统言。”(钱穆《民族与文化》)。由此可知,“文化”居于“血统”之上,极符合中国历史之演进。
据史载,晋献公娶大戎狐姬、小戎子,又娶骊戎女骊姬,说明戎有“姬”姓,有“子”姓,可见商、周为同一血统。当时人有“同姓相婚,其生不蕃”之说。但是晋文公之母系大戎狐姬,而晋文公得高寿,当时人认为晋文公异怪。由上可见,中国人分别蛮夷戎狄,并不是指其血统相异,而是指其文化上之差别。
“华夏”与“四裔”同为中国人,然何以存在文化上之差别。钱穆谓:“具此文化(笔者按:中国文化)则为诸夏中国,缺此文化则为四裔夷狄。”在中国古代,一城郭称为“国”,城郭之四围则称为“野”。具体言之,自中央天子及四围之封建诸侯,皆为“中国”;其外面则为“四裔”。而古代中国,文化并未普及到民间。故“华夏”与“四裔”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别。其次,“华夏”与“四裔”在礼仪上亦有差别。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即指礼仪言。
再者,“四裔”远离都市,一般僻居山野。在文化传播上,实存在困难。加之,文化(信仰)之认同问题,以及中国的拓边。“四裔”不得不迁徙僻静之地。如今之少数民族地区,就文化言,与汉族地区相比,而存在其差别一般。
总之,中国人一向对民族观念颇淡薄,而极重视文化观念。此可证之于现代。用现代人的观念言,“华夏”指中国,“四裔”相当于少数民族地区。从婚姻上讲,汉族多有与少数民族通婚,此可证中国人对民族观念之淡薄。但从文化层面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实在与汉族地区文化无法相提并论。现代所谓“穷山恶水”一般指少数民族地区,时人称“山佬”多指其系少数民族,甚至时人直呼民族名为“佬”。若城市人与山里人通婚,其婚居之地当首选城市。此又可证,中国人文化观念浓厚。
“文化”一词,亦为近代人从西方翻译而来。中国最早出现“文化”二字,见之于《易经》。《易经》云:“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古人原有的一套人文和文化之观念与理想。何谓“人文”?物相杂谓之“文”,“人文即指人群相处种种复杂的形相”(钱穆)。“物”者,种类也。此可见大而至于血统不同、种姓各异之民族并存。中国人特重“化”,钱穆谓:“唯其人群乃由不同种类相杂而成,于是乃求相和相通,乃有所谓‘化’。”故儒家重教化,此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融合“四裔”为一大民族,即所谓“汉化”,此实为中国文化具有同化作用。故中国人对于民族观念实不如其对于文化观念之重视。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上一篇: 庆中共九十华诞喜怀 || 下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