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论
李新桂
(广西融水县水文水资源局)
在现代人的思想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乎是不争之历史事实,甚至当今不少学者对此亦持认同观点。问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语究出何时,其依据何在。又或与历史事实是否相合。其实,钱穆《国史大纲》、《秦汉史》等著作中对此问题皆有论述,只要我们认真细读钱穆先生以上两部巨著,会发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有明辩之处。现依据钱穆有关著作,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语略为阐释,以还历史之真相。
一、汉武帝之复古更化
汉武帝十七岁即位,即锐意革新。起用其师王臧、王臧同学赵錧,又召王、赵之师申公,谋兴礼乐。因武帝祖母窦太后尚黄、老之说,故武帝革新事一度受挫。时王、赵因革新事,致下狱而死。武帝走上复古更化之路,得力于一重要人物懂仲舒。懂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章,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汉武帝力主“复古”,就是提倡“王官学”;所谓“更化”,就如今之所谓“新文化运动”。懂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复古更化”,就是要变更秦代的一切,要重在历史传统中找出新出路。懂仲舒并以秦人不到二十年而亡,而周代却享国八百年为论据,主张汉不应再效法秦,而应复兴周代之礼乐,以达治平之道。由于在当时,各王室贵族尤为奢丽,且各地富商亦竟相侈靡,甚至民间有买僮者,亦为之锦衣丝履。故贾谊在“政事疏”一文中提出,关于政府的礼制,关于社会的风俗等问题,此皆极须注意者。论“教化”便须重“礼”。汉初之道家无为思想,既专尚无为与法治,在贾谊时实已弊端百出。故汉武帝提倡复古更化,“复古”就是“表彰《六经》”,“更化”就是“罢黜百家”。可以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犹如今之“新文化运动”。
二、汉武帝之“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并非表彰儒家
汉武帝从懂仲舒议,提倡“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代无《乐》书,实为五经。“百家”是指“诸子”。
汉武帝表彰的是战国以前的“五经”,而非表彰战国以后的儒家。钱穆《讲堂遗录·经学大要》谓:“汉代皇家图书馆的目录分类,把一切书籍编目,分归七类。第一类为‘六艺’,便是‘经’。第二类为‘诸子’,便是‘百家’。百家中第一家便是‘儒家’。可见罢黜百家,儒家亦在内。‘六艺’与‘诸子’,这是当时学术上一个大分野。”此论极合历史事实。
据史载,汉朝所设“博士官”,其制始于秦朝。武帝以前,在文帝时,《孟子》、《老子》皆曾立博士,到了汉武帝时,只许“五经”立博士,其他百家博士都一起罢免。《孟子》、《老子》博士也同样罢黜。
三、孔子未列入“儒家”说
《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儒家中有曾子、子思、孟子等,但无孔子。然儒家出于孔子,汉代为何不把孔子归在儒家?孔子《春秋》是汉代“五经”中的一经,而《论语》一书亦未归入“诸子略”中。《论语》、《尔雅》、《孝经》此三书则附在“六艺”之后,为当时小学必读书。在汉代,小学读《论语》、《尔雅》和《孝经》,入太学后,再读“五经”。汉代人认为,孔子是传“五经”的,所以孔子不归在“诸子略”。最要者,周公是古代王官学之创始人,孔子是古代王官学之整理人。孔子尊崇周公,通古代经学,上接王官之学,下开百家之言,承先启后,把古代的王官学传播到民间,孔子乃一重要过渡人物。因此,孔子为汉人所看重。
唐以前,常人以“周、孔”连称。而孟子并未引起当时人所重视。直到唐以后,宋朝人才“孔、孟”并称,此时孟子才引起学人所重,此为中国学术史上一大转变。
四、“五经”与“百家”之分别
《汉书·艺文志》载,《六艺》为“王官学”,《诸子》为“百家言”。“王官”指国之共尊,“百家”乃指民间私家。钱穆《讲堂遗录·经学大要》中谓:“中国古代本已是大一统了,各衙门之上有一个总衙门,夏、商、周三代皆称‘王’。百官分职,成一大组织,一切官都为着国家办事,皆隶属于一王之下。因此当时政府所掌各种学问,皆称为‘王官学’。后期乃有‘百家言’这是一种私家之言,如孔子、墨子、老子,一时蜂起,不止一家,这就称为‘百家言’。这就是汉代人所称‘王官学’与‘百家言’的分别。”
“王官学”在政府,这是古代先起的“贵族学”;“百家言”在社会,乃是古代后起的“平民学”。孔子以前,学问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学。孔子始把学术由贵族流传到民间,才开始了平民学。
汉武帝是要提倡“王官学”来罢黜“百家言”。而“五经”就是“王官学”。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语无依据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后思想定于一尊”此三句,前两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武帝所提倡,见《汉书·武帝纪》。但最后“而后思想定于一尊”一句,谓其独尊儒术。翻检《中国二十五史》中没有这个说法,在其他历史记载中亦不见此语。而现在的人,直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显毫无历史常识。其实这个说法,始于民国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学者颇喜论此话题。民国以来的一些学者认为,“好象儒家从此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把后来中国人看重儒家思想,完全归因于汉武帝的这项措施。”(钱穆)
“思想定于一尊”或“独尊儒术”,此语不通有二。一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时,的确受人重视。但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儒、释、道”三教中,儒家居末位。钱穆谓:“从政治制度上讲,魏、晋下到隋、唐,都沿袭两汉,无大改革。而两汉的政治制度,便多是儒家的表现。但讲人生宇宙,大家看重的是佛教与庄、老,其势力更在孔子儒家之上。如何说儒家‘定于一尊’呢?”。二是儒家只能算百家中的第一家,但也在汉武帝罢黜之列,上文已论及。
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后思想定于一尊”。前两句见之于《汉书·武帝纪》,后所加“而后思想定于一尊”一句不见于任何史籍,此实为民国以来的学者之空论。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此句更是一些学者所常用。甚至有学者利用“独尊儒术”一语,泛言武帝独裁专制,搞文化专制,为汉武一朝统治服务。诸如此类言论,实毫无历史依据。
其实,中国人推宗儒家,实有一种历史人文精神,主要在于儒家提倡教育。“百家”中,唯一提倡教育的为儒家。庄、老道家主“无为”,流于无政府主义。《庄子》、《老子》书中并没有提到教育。法家尚“法治”,一切皆法。实际上,法家最为专制,韩非书中亦没有提到教育。阴阳家更不提教育。只有儒家提倡教育,且直面现实人生。《论语》开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即就教人学习。再者,建立 “礼”、“乐”制度,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问题,而教育最为重要。所以,汉人看重儒家实是人人所向。现代人妄自菲薄儒家思想,实不知儒家精义所在,亦不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民族精神。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作者简介:李新桂,男,汉族,农工党党员,系农工党柳州市委员会农牧支部副主委
上一篇: 略论“华夏”与“四裔” || 下一篇:岁岁重阳节 浓浓喜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