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蔬菜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副食品之一,一直以来,柳州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菜蓝子”工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蔬菜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品种单一向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转变。但自2002年我市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后,大量的蔬菜基地转型,老基地蔬菜种植面积锐减,新基地建设缓慢,使原有的种植结构被打破,蔬菜的均衡和有效供给受到潜在的影响。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市蔬菜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蔬菜科技服务体系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网络为市、县两级;乡镇、村两级的科技服务体系下移形成断层;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较低,2007年我市蔬菜平均单产仅为1.3吨/亩,远远低于全国蔬菜平均单产2.2吨/亩;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蔬菜生产与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保障能力较低。我市因开发商业用地,市区传统的蔬菜基地面积萎缩,导致短期叶菜的生产数量减少,加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所致叶菜需求数量的增加,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目前,我市大多数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已难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设施陈旧老化,新的基地基础设施较少,还未形成完善的旱涝保收排灌系统和坚固的防洪减灾体系。近几年,洪灾、暴雨、内涝对蔬菜生产和供应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柳江、鹿寨两县供应市区的叶菜基地,如遇雨季发生内涝,即造成短期内蔬菜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3、蔬菜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质量安全隐患存在。目前,我市蔬菜基地仍以种植大宗蔬菜为主,结构性、季节性供求矛盾较突出,均衡供应程度不强,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较大;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推行标准化种植和对生产前、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管,仍有少数农民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滥用化学品、甚至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蔬菜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4、蔬菜加工能力低、流通体系不够完善。我市蔬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包装创品牌方面都较薄弱,现有蔬菜加工企业工艺和技术比较落后,年加工量仅1万吨左右,还不到蔬菜年总产量的1%;蔬菜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少,农民卖菜难;蔬菜物流配送企业规模和业务小,缺少一个高科技的大型蔬菜专业批发交易市场。
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蔬菜科技体系。加强农科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在人员配置、办公设施、信息网络、示范基地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在蔬菜育种、循环经济,维护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及贮存保鲜与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加大财政经费投入;着力搞好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行业素质能力。
2、加大政策倾斜,增强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投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建设用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骨干和优势特色基地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建设10万亩绿叶菜基地,提升绿叶菜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3、积极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尽快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快我市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和扶持原有龙头企业参与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和经营,全力提升蔬菜规模化效应。
4、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蔬菜生产风险专项基金。进一步增强蔬菜企业和菜农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我市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每年按蔬菜产值的1%比例提取资金,建立蔬菜生产风险专项基金,对遭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所致的重大损失以及对采取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的预防干预,实施蔬菜生产保障补贴,确保农民增收及蔬菜质量安全。
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行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把蔬菜生产与畜、禽、渔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循环利用。
农工党柳州市委
上一篇: 关于加大柳江航道治理的建议 || 下一篇:农工党柳州市委换届选举工作组织考察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