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行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08——2009榨季行业总产值32.47亿元,利税2.96亿元,糖料蔗种植面积161.82万亩, 2009——2010年榨季工业总产值达到34.54亿元,利税3.15亿元,占全市经济比重的2%。目前全市共有12家糖厂,具备日榨甘蔗6万吨,年产机制糖110万吨、食用酒精2万吨、漂白蔗渣浆4万吨、甘蔗专用复合肥10万吨的生产能力。随着糖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糖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甘蔗品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高产高糖品种种植比例不断提高,甘蔗新良种推广速度加快,品种单一化逐步得到解决。2010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166.68万亩,其中高产高糖甘蔗良种推广面积为146.96万亩,比去年增加11.26万亩,增长8.3%。但存在着甘蔗生产集约化、机械化水平低,甘蔗生产受受自然条件如气候因素影响大,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柳州市的甘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没有水利设施,无法排灌。遇到水灾、旱灾,只能听天由命。受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制约,农民种植糖料蔗的方式主要还是单家独户分散式种植,土地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导致经济效益不好。糖料蔗新品种更新缓慢,目前大部分种植的都是新台糖系列,种植期已超过十年,已出现退化的迹象,特别是台湾已经退出糖料蔗种植和研究,而柳州糖料蔗良种研发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糖料蔗面临良种后续无源的严峻局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的实施,柳州蔗糖业直接受到泰国糖的冲击。为此,我们建议:发展我市蔗糖业必须优化甘蔗种植结构,稳定糖业原料产量。
一是按照区域优势不同实施有保有压发展,对优势区域要稳定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糖料蔗单产;对次优势区域要大幅调减种植面积;对非优势区域要尽快退出甘蔗生产。
二是遵循比较优势,鼓励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继续集中力量抓好“双高”甘蔗基地建设,力争“双高”优势区种植面积占比超过 90%。同时进一步压缩零星分散,低产区糖料蔗面积,加大实施“甘蔗下山”退蔗还林还草力度。
三是大力推进“吨糖田”建设,进一步完善蔗区基础设施,争取更多中央投资资金,加快各类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扩大蔗区的灌溉面积。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蔗区道路纳入建设计划,将制糖企业投入蔗区道路建设及维护的资金统筹管理,加快蔗区道路建设,加大推广机械深耕,地膜覆盖,宽行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继续扩大高产稳产蔗田,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单产水平。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糖料蔗良种研发中心和新品种选育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大良种补贴和科技培训力度,加快良种的推广和品种的更新换代;扩大甘蔗生产农机具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快甘蔗生产机械化步伐。
上一篇: 关于加大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 || 下一篇:关于发展我市茧丝绸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