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2007-04-09    

内容导航:

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付诸实践的循环经济有四种模式:一是杜邦——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即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二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三是德国——回收再利用体系(DSD),即由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DSD),将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四是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由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主要手段,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经济和社会及生态的良性发展,根本目标和出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循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指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以及排放废弃物循环流动上有时空概念的经济,不是为循环而循环;第三,它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它还是一种新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模式。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其中,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做原料。同时,还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一座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输送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水的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

当前,世界先期开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对柳州开展循环经济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是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切入点。搞循环经济,各国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如德国从垃圾处理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入手,日本则从资源减量化入手。

二是立法先行,依法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各国在建设循环经济的同时,都将立法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日本有全面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及欧盟区国家建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并且制定的法律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三是发挥技术进步的优势。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进步,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促成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经济效益即时体现。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无论是资源的减量化还是循环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适时体现。日本和欧盟各国采用各种经济政策,鼓励人们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运用市场与政府补贴政策来调节循环经济建设主体的经济利益。德国电力来源主要有两种:核电、火力发电。核电的成本为3欧分/度,火电的成本为10欧分/度,居民平均购电价格为15欧分/度。德国电力政策是核电不再发展,电网按成本价格收购核电,给火电每度补贴7欧分。对于用垃圾这样废弃资源发电的项目给予坚决支持,不管发电量多少,电网必须全部收购,且收购价不低于20欧分/度。

五是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政策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政府奖励政策方面,如美国就设有“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对化工业界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的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发;日本针对居民的资源回收奖励制度。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其中,发达国家的资源回收利用率更高,如丹麦的废弃物64%回收利用,24%回收,12%填埋;瑞士的废弃物大约也只有12%被填埋;美国纸张的回收利用率为42%,软饮料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率为40%,啤酒和其他软饮料罐的回收利用率为55%,铁质包装的回收率则高达57%。目前,发达国家再生和再生资源的回收总值每年可达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增长。前文提到的杜邦公司,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早在10年前就已经成功地使本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经济发展中会大量使用钢、铝和铜,尤以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和建筑工业使用的钢材量最多。美国十分重视废旧钢材的循环使用。目前,美国几乎所有丢弃的汽车全被再循环使用,家用电器中钢的再循环率达77%,而建筑工业再循环使用钢条和钢板达到95%。如今,美国所生产钢的58%是来自废钢材,仅仅42%的钢材生产,是采用原生铁矿石。在利用废钢高效产钢的电弧炉出现后,再循环生产钢更大量增长。因为由废钢生产钢消耗的能源,仅为由原矿石生产钢的三分之一,且消除了开矿产生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在金属铝使用方面,目前美国所生产的1020亿个铝罐中,已有640亿个罐获再循环利用,循环利用率为63%。

二、我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市已建立起了以汽车、机械、冶金为三大支柱产业,涵盖汽车、冶金、机械、纺织、医药、日用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30多个行业,约4000多个工业品种,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有一批包括汽车、装载机、发动机、空压机、紧固锚具、钢铁、电解锌、锡锭、氧化锌等有市场竞争力的20多个品牌和拳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06年全市GDP总量创下626.91亿元的历史新高,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10.9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呈现明显的“二三一”格局。我市工业化全区排名第一,已率先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其他传统重工业城市一样,我市资源供给紧张、环境质量下降、产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症结也日渐凸显。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我市实现产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事实上,循环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集中解决的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尽快创建符合市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对我市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作为老工业城,我市人口众多,资源表面上看丰富,其实不容乐观。我市人均水资源为5498m3,高于全区3494m3人均水资源量,远高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 m3用水紧张线。另一方面,我市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存在严重隐患。我市地域河长200公里,Ⅲ类水质河段56公里,占21.9%,Ⅲ类以上水质的河段占78.1%,劣于Ⅴ类水质的河段13.5公里,占5.3%,境内30个水功能区中,现状达标率为90%200611月份广西水利厅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我区14个主要城市共23个供水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其中柳州市柳江饮用水源地为轻度污染,主要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同年12月监测柳江鸡喇段为劣类水质,柳江窑埠段为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和锌。此外地下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同时还存在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亚硝酸盐氟化物锰等重金属超标问题。2006年我市农村及学校有多起伤寒副伤寒以及肠道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突发事件,其中有80%以上是由于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引起。目前我市农村仍有80万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垃圾、废渣、废水在城乡结合部就地消化,郊区成为城市废水废渣的集散地,土壤、水质遭受污染,河水发臭、发黄,死鱼现象频繁发生。

我市人均耕地为0.93亩,高于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但良田不多。2006年土地供应计划安排14700亩,其中经营性用地3000亩,工业项目计划6000亩。土地置换多为良田。2006年上半年,由于降雨量少,我市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以上数据显示,我市生存环境所需的资源供给已呈现疲软态势。

同时,我市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所需资源大部分依靠外援,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资源耗费量为全区之首。并且柳州生产的汽车在设计阶段不够重视零部件的可拆性、互换性和装配性。汽车报废后,零件返用率十分低。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据测算,若我市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可减少能源使用量30%以上。

2.环境治污压力增大。我市传统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正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大量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已严重阻碍了我市经济的发展。虽然广西属于是水、矿山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但我市的能源、矿产资源面临日益短缺的局面,特别是煤炭、油料资源稀少,对外依赖程度相当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资源支撑工业增长的能力越来越弱。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已受限制, 部分企业已有向外寻求发展之意。我市的地方财政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2006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约为3.8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约为9.8万吨;烟(粉)尘排放量约6.53万吨12006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75万吨。固体废物污染依旧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城市生态环境退化,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将直接成为影响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空间狭小。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我市的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目前,我市的能耗为全区之首。每万元GDP广西和全国所耗用的标准吨煤为1.22吨,我市则是2.22吨;每万元GDP耗电全国是1300多千瓦时,广西是1200千瓦时,我市则是1439千瓦时。由于传统重工业的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等特点,我市工业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等压力明显要高于行业分布合理的地区,主要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60%。资料显示,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约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我市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障碍。

4.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我市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由于环保和生态标准达不到要求,我市汽车及机械加工产品只能出口东南亚地区,无法进入欧盟等发达地区,冶金产品则被发达国家作为半成品的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出口受阻,有的已对我市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制约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美国学者哈丁把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称为“牧童经济”。毋庸置疑,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内涵仍未超越“牧童经济”。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索取过度,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生存条件恶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单纯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将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三、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近年来,自治区“富民兴桂新跨越”、“工业兴桂”及“M”型发展战略和“三点一面”工业发展新布局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加快推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实施以及我市工业产业扩张的需要,促使我市在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柳钢、柳泥作循环经济试点,柳化投资9亿治理硝酸尾气,建设合成氨节能挖潜清洁生产技改等项目,用节能、节材新工艺改造合成氨脱碳精炼项目,广西国发投入7000万建日处理400吨碱回收系统改造工程,柳江纸厂投资6700万建日处理6万吨废水工程等。循环经济试点可获减免税6300万元,每年可实现综合利用产值7.1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我市2007年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争取成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些都为我市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外部环境良好。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已进入了由理念倡导向试验示范及至全面推进的重要转折时期。新世纪伊始,我国高层领导明确表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承诺“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将为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切实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我市理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内外围绕循环经济领域开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

2、物质条件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02年区划调整以后,原有的基础及产业优势被赋予了新的“合力”。广西的发展战略,把我市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具有工业产业基础的我市提供了发展的先机。目前,我市已建立起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1083.57亿元的工业总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簇群化方向发展。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看,我市已初步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3、技术创新助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主要行业骨干企业的生产设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柳工的工程机械产量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欧维姆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及欧维姆等企业都具有较好的研发能力。我市还被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城市和广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市。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推广,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水平,为我市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

4、综合治污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市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竣工龙泉山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系统、河东排水干渠,续建白沙污水处理厂、龙泉山污水处理厂(二期)、竹鹅溪综合治理、医疗废物处理工程,新开工白沙污水处理收集系统、阳和污水处理工程、拉堡污水处理厂等污水治理项目,开展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前期工作,强化环境监督服务、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善工业园区和企业环境管理,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得到初步控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同时,按照“多渠道融资、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竞争”的原则,全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我市后续经济发展抢占先机,为循环经济的实施做好时间上的准备和环境空间上的铺垫。

5、产业集群释放带动。我市工业的集群化生产特征明显。新兴工业园集中发展汽配和机械制造业,已成为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循环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大量同类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区域集聚成群,能够促进企业有效的信息交流,释放出强大的带动效应,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发展。而在特定地域内多数企业集中,也有助于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的推行做好了产业布局上的准备。

6、清洁生产开辟示范。近年来,我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一系列的环保认证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柳州绿翔生物技术公司等2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18家农业企业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政府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加强过程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预防工业污染,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为我市全面推行循环经济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7、集约工业园区拓展空间。当前,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目前共有24个大小工业园区。为保证园区经济的有序发展,我市在科学制订环境保护规划、探索建设项目分类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园区为实施主体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提供制度和程序保障。同时,我市还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建设。市委市政府正在整合阳和、古亭、官塘三片资源,统一规划,统筹柳东新区开发建设。目前,柳东新区正处于积蓄能量、积累经验阶段,它的建设必将为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制约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因素

通过艰苦细致的调研,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实践仅处于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仍将面临着各种实际困难和障碍。

1、思想观念落后,调控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推行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现行的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定式,处罚标准过低,不能反映污染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失,缺乏有效的震慑作用;围绕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法规还没有出台,对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扶持与引导。现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又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市政府屡次整治柳化违规排污就是明例。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产业导向欠具体,衡量各行业相关项目的用能设备和能效标准不规范,仅有一些单项法规或条例,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引发法规之间的冲突,增加协调成本;现行工业园区管理办法中关于严格限制污染性项目的引入等规定及相关的环境政策主要针对末端治理的结果,可能适用于工业园区的初级阶段,但由于对构建工业生态链产生障碍而不太适用于生态工业园区的成熟时期。究其原因,指导思想上普遍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和政策措施中还未上升到体现全过程控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全面清洁生产上来是主因之一;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致使企业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了解不深,以为简单的生产环节也是循环,发展观念滞后,对资源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是主因之二。循环经济的社会共识还没有形成,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实施方法等自然不甚了解。

2、缺少统一组织,运行机制缺失。我市政府行政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划分模糊,缺乏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保障和评估机制,相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缺少统一的组织。对循环经济的热情主要局限于环保部门,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清洁生产仅在部分行业取得了一些突破,还没有正式出台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发展评价指标片面,影响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贯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没有理顺,企业环保主要依赖政府,强调政府部门的强制监管,或注重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项目实施而忽略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现行“环评”制度仅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介入,“环评”结果是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这必然要求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这些措施又是通过“三同时”制度来保证实施的,不可避免地导致“末端治理”,实际上难以体现通过“环评”来达到预防污染的目的,柳钢目前的状况就是如此;就限期治理制度而言,目前被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其着眼点一般偏重于末端治理,不仅没有明显的效益,反因末端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费用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柳锌的发展就因此受阻;清洁生产普及面小,多数企业并未将环境保护完全纳入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之中,往往侧重于污染物的处理,在运行机制方面,缺乏与清洁生产合理衔接的环境管理制度及实施机制,对实施污染预防与全过程控制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因此无法处理好发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产力布局与城市整体布局的关系。

3、配套关联不足,产业链问题突出。我市现行经济以资源型、能耗型、污染型传统产业为主,“牧童经济”必然导致较为严重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中小型企业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各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同时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基础管理薄弱,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差,加上资金短缺,没有心力发展循环经济,由此而形成的区域性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而集群内的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关联度不强,合作意识不高,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上游包括钢铁、化工(原材料)及电子产品,下游包括服务、维修、保险、旅游、运动等。我市的三大支柱产业,理应相互密切联系。但上汽通用五菱的钢材全部来自宝钢,柳钢的技术综合指标尚未达到五菱的需求。柳钢在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我市的蔗糖产业还没有形成“吃干榨尽”的循环产业链,我市的冶金行业也是各自为政,电解锌生产尤其如此。县区园区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鲜有考虑产业的链接与耦合,有碍于构建工业生态链、实现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比,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滞后。对企业主体而言,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回收与循环利用副产品及废物发生的费用与购买新原料和简单处置废物发生的费用之间进行权衡,择利而为;清洁生产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但进行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计都需要相当的投入,由于缺乏中间计量手段,难以正确进行经济分析或成本核算,使许多企业对清洁生产无从下手、望而却步。

4、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升级周期过长。我市工业产品多为传统工艺制造生产,新型工业很少,产品技术含量相对不高,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企业发展前景模糊。要实现物质循环和废物最少化要有特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如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而目前许多领域还存在着技术空白;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一些关键产品尚需依赖进口。我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行业,产品与竞争对手基本同类同型,产品利润空间相对不高,企业竞争能力相对不足。柳州五菱在与上汽、通用合作之后这样的局面有所改观,但产品还是过于单一,而且同样没有产出中高档的产品,很容易受市场冲击。冶金行业则更为严重。获益基本上是依靠资源优势。柳州铟的储量号称全球之最,产量也足以左右全球铟市场,但纯铟ITO靶材的产品标准却被外人据为己有。华锡虽拥有博士后流动站,生产技术优势却并不明显。我市几家电解锌企业均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没有任何深加工如纳米氧化锌的高附加值产品,所生产的产品多为别国进行深加工的原料。不少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企业效益差,以至现有的治污设施都无法正常运转,更无力解决环保关键技术问题;企业如要实施彻底的技改方案又往往因缺乏信息交流渠道,难以获得相关的信息支持和明确的规范指导。

五、我市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长远的规划、正确的导向和近期的优先领域,遵循“试点先行、谨慎评估、规划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如果片面强调闭路循环或“为循环而循环”,不顾经济合理性与新增工艺的协调性,必然会增加经济和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严重影响其今后的生命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本土化,不仅不能照搬,更要长远规划。2007年,我市制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目标,争取成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计划重点推进柳北工业区循环经济网络建设,组织实施柳钢、柳电、五菱、柳工、柳化、鱼峰水泥、柳江纸等企业的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为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更新发展观念,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大家的共识,由理念倡导变为具体实践,至关重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议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引导大家逐步树立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靠观念先导,带动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探索理顺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并相对集中部门管理权限,建立综合性、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破除“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发展观,切实提高管理效能,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2、完善政策体制,推进统筹规划。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市实际,抓紧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尽快出台我市《循环经济实施办法》、《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等专项法规等,为实现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法律保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通过开展专项检查,推动节约降耗工作的深入发展,严格环境管理,加强污染防治,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议在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动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的建立,并将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的环境和经济现状,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要在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在生产领域,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利用拒不执行循环经济标准违反循环经济有关法规的企业被处以的罚金建立我市循环经济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鼓励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促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完善财税政策,研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产品给予减免税优惠,对不易回收的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实行收费或押金制度,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继续深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措施,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在消费、流通领域,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营理念,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带动社会绿色消费。针对市场条件下,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普遍存在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使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倾向,各级政府应强化“倒逼”的刚性机制,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循环经济服务市场需求主体,理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3、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依靠科技进步。建议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我市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以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形成产业链,逐步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品牌产业链和品牌产业聚集群,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大对柳钢的技改力度,使之在我市的汽车产业链中充分发挥作用;支持柳汽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尽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乘用车;支持柳机开发采用电喷、多气门等新技术产品,重点发展排放达到“欧Ⅱ、欧Ⅲ”标准、性能先进的车用发动机。组织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新特征,适应世界生产消费方式转变潮流,用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的企业与产品,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冲破“绿色壁垒”,提高我市经济国际竞争力。在产品的“前端”研发、“中端”控制和“末端”治理,均采用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达到无害化要求。努力发展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企业;关闭淘汰一批资源枯竭、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蔗糖企业搞好蔗渣、糖蜜、滤泥的综合利用和蔗糖的深加工,运用高新技术发展蔗渣制浆及造纸,扩大中密度纤维板、赖氨酸、无水酒精、低聚果寡糖和有机复合肥等生产能力,促进蔗糖企业向生物化工领域和相关产业延伸。积极培养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推进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通过组建“循环经济研究应用中心”,协助政府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法规制定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吸引民间资本向循环经济建设转移。要组织和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4、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品更新换代。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通过扶优扶强发展一批、资本联合重组一批、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关闭破产淘汰退出一批,促进柳州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增强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扶持新兴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筑生态工业、农业生产链网。要根据我市的资源条件及区域、行业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体系在实践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时,主要表现在产品、企业以及企业间三个层次上,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在这三个层次中,企业间按生态链和闭路循环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工业生态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创建循环型工业园区。

5、扩大示范推广,全面协调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社会参与”的原则。当前,应从搞好试点示范入手,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协调推进。在格局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小循环,以产业、行业、特大企业和园区为主体的中循环,以县区以上区域为主体的大循环。

在企业层面,借鉴杜邦模式的“3R制造法”,大力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一是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按照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耗、环保产品,防止产品消耗性污染。二是大力培育生态企业。一方面,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实际开展分类指导,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向生态化转型;另一方面,结合培育优势工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新建生态循环型项目,根据我市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可重点规划并深化汽车、机械、冶金、蔗糖及纺织产业链、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示范点、中成药产业生态化提升等项目的建设。

在区域层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发展“飞地工业”。借鉴工业园区模式,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接轨长三角、融入珠三角、走进北部湾、迈入东盟地区。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改造现有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生态工业网中各环节的质量。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加快阳和、官塘开发园区的建设,力争在两年内建设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倡导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招商,积极引进建设配套互补型企业和项目,实现企业间废物和副产品的交换及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实施区域清洁生产,并在污染物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将园区内企业的工业三废和有害排放物作为资源在企业间循环利用。

在社会层面,借鉴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借助园区信息系统,模拟成员间的物、能交换联系,建立废物和资源交换信息平台,构建合理的“废物—再生资源—产品—用户”的循环利用的物流网络,进行模块化生产与模块化管理;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弃物分层回收体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

 

 

                                        民革柳州市委会

二○○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主要参考资料:

1.柳州市水利局、市经委、市政府园区办、柳州市农业局、柳州市信息产业局、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调查内部材料。

2.广西水文水资源局 2006年12月广西水质通报

3.广西水利信息网 2006年11月及12月《水资源公报》

4.《循环经济要览》 孟赤兵、芶在坪主编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5

5.《循环经济学原理》 谭根林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日本的循环经济》 魏全平、童适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 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烟(粉)尘排放量等数据是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市委市政府最近的宣传资料进行综合估算而得。

    上一篇: 打造品牌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一) || 下一篇: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