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看到,中共中央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复杂的形势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理论体系,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过不少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但只是仅仅从“特色”这个浅层次去认识,学习所得认识不深。当前我们要学习的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体系”高度来认识和体会的。特别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的概括和高度的研究学习之后,我们体会到:“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精神精髓。只有把理论学习好,对理论才能有清醒的认识,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按照柳州民革市委会《关于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的布置和要求,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辅导读本》以及《团结报》的相关资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进步。由于理论水平低浅,引述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社会主义”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的,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过程,亦可能会因其历史的条件或者因领导者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差异。但是如果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特别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就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认清方向,判断现象与本质而步入歧途。纵观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执行的是“绝对公有制”的经济政策和“寡人政治”路线的所谓社会主义路线其政治灾难触目惊心。赫鲁晓夫推行“修正”了的社会主义路线,给资本主义的复辟埋下了伏笔。其结果沦为霸权的“社会帝国主义”。勃列日涅夫、安德诺波夫重蹈斯大林覆辙,催生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戈氏的“新思维”执行和推进了全面西化的“社会主义路线”,给叶利钦“临门一脚”一举瓦解苏联共产党造就了条件。叶利钦不但轻而易举的推动了“苏东波突变”并拖垮了整个东欧的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社会思想的主流和支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前苏联的教训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和指导思想这个灵魂,解体是必然的结果。上个世纪六十年毛泽东主席就总结了前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的教训,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一个贫困的人口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封建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那个时期不少爱国的志士仁人以及各种政治力量进行过种种的探索和努力企图挽救中国,但均因未求得真理而告失败。反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不论是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西方“赐”给的种种西化方案,都无法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一切均因未能找到一个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共同理想”价值模式的主题。最终由于中国人民清醒的选择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个共同的、符合中国社会当时变革的共同理想,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进行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伟大的深刻的变革,形成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初级模式。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历史征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尽管我国也曾经偏离过自己的核心价值的主题,“削足适履”的走“苏联老大哥”的弯路,致使国民经济发展一度裹足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改革”的方略,由“中国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的迈进和跨越,修正历史错误坚定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价值观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此“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的理想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再横向比较印度这个人口众多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印度选择的是“印度特色”的资本主义,其虽也有发展,但相比中国更凸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事实可鉴的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宣传的中国如不照搬西方模式难以强国富民的神话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激进改革思潮派的西化论。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改革开放、治国的主题。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
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这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而民族的精神决定这个民族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精神支柱。郑成功精神、虎门销烟的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国的侵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精神激励国人推翻封建专制赢得民族的新生,同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为民族独立、国家和人民的解放进行艰苦卓越的努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时代精神是以民族精神为根基相融相生、相辅相成的。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然而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从时代精神丰富自身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极品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这些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奋发图强,统一和集中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和面貌的具体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为核心进行改革开放,创立了快速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冲破了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如“姓社姓资”的问题。革除那些影响发展的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问题。改革开放的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儒家就提出了荣与辱的问题。孔子说“行已有耻。”,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耻。”,荀子说“先利而后义者耻,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哲们认为知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做有道德的人的基本。匡正社会风俗要从知耻做起,这种重视荣辱的观念在法治时代的今天仍然有很强的时代性。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仅靠法规是不完整的,因为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和十全十美的,遵守法律法规更需要思想的自觉,所以还得需要有一种法律所不能的匡正社会风俗和道德的“无形”观念来补充,那就是所谓的荣辱观。我观察发现,有些国家匡正人们的道德与行为、意识与观念往往偏重过法律。那些国家不仅仅是用法律来管理国家,而且很大程度上偏重于从宗教意识观念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当然这种思维只符合他们这些宗教国家的国情,但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另一种角度意义的社会荣辱观。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博爱”主义,我认为也是一种道德行为理念,与荣辱相关。
在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改革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法律法规往往滞后于人们的思维进程。此时则需要一种健康的道德上的荣辱观来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纵深的今天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了今天社会主义道德的与时俱进,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相传承。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民主与法律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还必须补充以规范人们道德的荣辱观来调整全社会的有序进程。今天我们这个转型中的泱泱大国的稳定,是与宣传和推行“八荣八耻”荣辱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分不开的。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的“八荣八耻”观转化成为人民的主体意识,就更能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基础更巩固更完善。
上一篇: 继承弘扬“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 || 下一篇:在社会保障工作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