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 2010-07-09    

内容导航: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历史活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然而,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这不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具备了实现解放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是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具备认识本阶级地位和解放条件的历史主体条件。但是,工人阶级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下,“只要被压迫阶级——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能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因此,工人阶级要自己解放自己,“让思想冲破牢笼”,提出不同于剥削阶级的阶级要求,就需要接受先进理论的武装。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正是他第一次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理论斗争是和政治、经济斗争相并列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三大任务之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系统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明确,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在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统一思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第一位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同志将此视为党的学风问题,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的就是“有的放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江泽民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胡锦涛同志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时明确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致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但对于人类社会这一发展规律的具体认识,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根据和政治形式,但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把民族命运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的世界眼光,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还要靠我们创造性的实践去开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坚持,在成功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  侯惠勤)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地位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一种理论要成为一个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作用决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部门或具体领域,而应对整个党和国家发挥根本指导作用。这就决定了并非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能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只有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才能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客观世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也是多层次的。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这一领域的科学真理,但同时还要受包含这个领域的更高层次的科学真理的指导。科学真理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越广,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越大。在这个多层次科学真理的复杂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对最广泛领域的科学认识,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各个领域,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理论所无法比拟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数仁人志士经过长期探索之后找到的唯一适合中国的科学理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地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充分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唯一正确选择。我们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果我们动摇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只能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民族分裂甚至国家解体。在这方面,苏东剧变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只能有一个,但可以允许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说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全社会的理想信念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但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多样化的思想。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思想成果;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进化论的创立,社会科学中摩尔根对原始氏族社会的研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向前发展。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看,我们应积极探索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证明,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既可以防止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思想僵化,又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闫志民)

   

理性的认识 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代表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表达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前进的科学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又由实践进行检验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表明,正是由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行了不懈奋斗。然而,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探索中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实现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把13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甚至导致国家分裂、民族解体,回到旧中国一盘散沙、备受屈辱的局面。当然,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田心铭)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