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秋,我考取柳州高中。读完二年级,即1948年秋,我以同等学历报考广西大学文学院,检验我两年来的学习水平。因为很多课程没有学完,试卷到手,一看,大部分是茫茫然一无所知。读完三年级,毕业时是1949年秋。广西已临近解放,此时志在工作,不想再读书。即使能读大学,我家里也无钱供给。原因是家里人口多,有祖父在,五代同堂,全家老小二十二、三口人。光我哥一家就十三、四口人,他生有六男二女,大仔、二仔又已结婚生子。老弟和几个侄儿又都要读小学、初中。农村,道地的农业、农民,光靠种田,收支已接近平衡,所剩无几。后来,土改时,又划作地主,此时衣食难保,更谈不上读书。
解放后,我就参加工作。在柳江县当小学老师。先在福塘小学,后在六道小学,最后在拉堡小学。工作中又感到知识的不足,迫切需要提高。53年秋,几个在柳江县工作的旧时柳高同学约定报考大学,当时我们认真琢磨、研究报考什么大学好。根据实际情况:当时读普通大学,生活要自备,学费、杂费、书籍费虽然可免,但我们离开工作岗位后,已一无所有,生活怎能自备呢?因此只有报考师范院校。读师范,不但一切公费,每月还有一些零用钱,读本科四年毕业,每月发零用费2元,读专科两年毕业,每月发零用费4元。我当时还有家庭负担,妻子还在拉堡街上住,靠打工为生。我选择读专科,时间短,很快毕业回来工作。另外每月可以寄2元回来给妻子补助生活。当年(53年)的2元,不是今天的2元。当年鸭子3角钱一只,米粉(肉粉)5分钱一碗。当年小学老师每月工资14元,那是起点线,就是初中(毕业或肄业)刚参加工作时,也只得21元。后来,我到53年工资已提32元/月,这在小学里除开校长、教导主任外,已是全县老师中工资最高的。
当年我考取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后来改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文学专修科。第一学期,每月发零用钱4元,冬天发棉帽、棉衣、棉裤、棉鞋。次年暑天发衬衣2件。53年尾,中央有文件下来,凡是在工作岗位上来的,照发工资。我原来工资32元/月,现在扣下伙食费、衣服费,其他杂费等共16元,尚发16元/月。从此,我家小也无后顾之忧,我更安心学习了。直到毕业,心情舒畅地走上工作岗位。
我有几点深刻体会:
(1)只有在新中国,我才能读上大学,万一考得上,我家里也无钱供我读大学。读高中时,家里已叫苦连天。父亲常告诫我:你得读书,是家里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养的几只大猪换来的钱。全家耕田种地,手胼足胝,一年到头才积得些钱,家里弟弟、侄儿,都要读小学初中,大家都要花钱……
讲的都是实话,我哑口无言。
(2)在新中国读大学,还领得工资养家小。
国家刚解放,到处要用人,故要花大钱来培养人才,在教育界培养教师。师范这行,一向是冷门的,人家都不愿意读师范。旧社会,读师范,听老人说,也是公费的。解放后,不但公费,而且每月还有补贴,这种补贴,到80年代后改为助学金,分成甲乙丙三等。改革开放以后,读师范也要交学杂费了,也没有分配工作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另当别论。
话说回头,如果53年没有那样优厚的待遇,我也不敢读师范,不能上大学的。反躬自省,扪心自问,一句话:只有新中国,我才能度大学。此情此恩,永驻不忘!
上一篇: 民革,我成长的摇篮 || 下一篇:鹧鸪天·辛亥革命百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