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开始了暑假生活,不少家长为了解决假期当中孩子长期呆在家里或带着孩子上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报名参加了各种夏令营,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假期带娃”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期望孩子能在夏令营里认识些新朋友,培养更多的爱好,学会与人相处。虽然,家长们的初衷是很好的,但目前各种夏令营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行业管理混乱,夏令营沦为“唐僧肉”。每年暑假,夏令营都会成为许多机构的“摇钱树”, 除了学校、共青团等官方或公益团体外,旅行社、培训机构及相关商业机构纷纷加入到举办夏令营行列中。其中,旅行社和培训机构仅仅有承办旅游业务资质和培训资质,主管单位分别为旅游部门和教育部门。而众多专门从事夏令营的商业机构却既没有旅游业务资质,也没有培训资质,监管主体也不明确。据《北方新报》调查,甚至个人都在举办夏令营。
前不久,携程网发布《2017~2018年度中国游学旅行报告》数据显示,从携程游学平台2017年暑期及2018年寒假的预定情况看,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50%,人均团费高达29000元。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青睐送孩子参加游学夏令营,年人次达到百万以上,年收入超过百亿元,夏令营的确是块“唐僧肉”。
二、质量参差不齐,投诉不断。
夏令营行业门槛很低,活动举办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大量低劣夏令营产生。有的游学夏令营招募的领队并非专业教员,而是在读大学生,在组织夏令营活动中缺乏经验,丢三落四,场面非常混乱;有的游学机构疯狂扩张,却在安全保障上疏于管理,留下了隐患。有媒体曾报道:“12岁的双胞胎女孩进入北京趣动旅程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夏令营后,竟先后遭到同一名男教练猥亵。”夏令营行业质量管理令人堪忧。
三、价格普遍偏高,“注水”严重。
目前,整个夏令营市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标准体系,很多举办组织在定价时基本不会采取与成本核算直接挂钩的方式,而胡乱定价。开展海外游学的,价格动辄三四万元,但实际上,这类夏令营质量普遍堪忧,家长的期望与回报会产生较大的落差。有记者采访了一些参加过此类游学夏令营的孩子,除少数孩子觉得还算有收获,绝大多数孩子均表示,“车上的时间多于参观的时间”“住宿较差”“没什么深刻印象,还不如在国内旅游”等。另外,海外夏令营价格“注水”情况非常严重,通过不同渠道报名参加同一夏令营,价格相差大,例如:通过机构报名参加的团费5万多元,而直接跟营区联系的费用则是3万元,通过中介机构报名要多收将近一半费用。
为此建议:
一是严格市场巡查,打击违法行为。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对行业市场的巡查力度,重点检查夏令营承办机构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是否存在非夏令营承办机构从事夏令营招生活动的超范围经营,是否存在霸王条款等违法违规现象,一经发现,应坚决予以惩治。
二是部门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应设立市场准入门槛,将举办夏令营纳入到行政许可范围,由工商、教育、旅游、交通等部门组成联合审批和监督机构,加强对夏令营的审批指导和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和交通服务,对开展夏令营活动的机构和场所进行相应的资质检查。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夏令营活动的管理措施或法规,对夏令营组织机构的运营规范做出明确规定。对学校或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举办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夏令营;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组织的带有商业性质的夏令营,制定相关的统一行业标准,进一步明确各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发布预警。充分利用寒、暑假这一特殊时间段,在广场、车站、码头、居民小区等区域深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及时发布预警,曝光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夏令营违法案例,提醒消费者在与夏令营举办机构签订书面合同时,须对活动时间、地点、收费项目、主要活动项目安排进行仔细查看,并妥善保存付款证据、合同及相关广告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