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令天下州县立孔庙,到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后,孔庙又称为文庙。柳州的文庙可能是在那时建起来的,但一直不为人所重视。180多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十年(814年),柳宗元来到柳州,见“州之庙屋坏,几毁神位”,文庙被损坏得不像样,于是便着手修复并写下《柳州新修文宣王庙碑记》。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任柳州尹的许申也多方筹款,重修已经完全圮废了的文庙,“……为殿、为堂、为阁、为斋、为门庑、庖湢,凡所谓庙学者,无一不具。”完工后还请汪藻帮他写了篇《柳州修学记》把这事记下来。唐宋时,州文庙也是州学所在地;明清则是府学所在地。明代柳州府辖二州十县,府学要接纳十二州县的生员入学,原来的文庙显得太小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同知莫玉以“地湫隘弗称,徙(文庙于)府治西北隅”(现在景行路原市二中校址)。此后,明清两代历朝都有官员重修和扩建,每次修葺,主事官都留下《碑记》张扬其事。
座落在城西北的府文庙又称学宫,格局和其他地方孔庙大致一样。大门向南,门前街道东西两侧建有两座牌坊,坊前立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大门两侧有八字形红墙,琉璃黄瓦,庭中有半圆形水池,名叫“泮池”,池上建有精致的石拱桥,叫“泮桥”,考中秀才的生员入学,才有资格走过这条桥,称为“入泮”。过桥后进入头门踏上刻有云朵的青石台阶,象征“青云直上”。石阶上就是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的大成殿,殿内东西两侧配祀颜渊、子思和曾子、孟子四位孔门贤弟子及递传人,称之为“四配”。四配两侧又分别有“十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和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这10名孔子的高才生,以及朱熹、有若二先贤木主神位。东、西两庑是历代先贤、先儒木主神位。大殿后面是祭祀用的崇圣祠。东庑侧门出去是教学用的明伦堂和官厅;西庑也有门通教学人员办公用的训导署、教谕署。文庙外还辟有射圃,供学子练功习武之用。清末取消了科举,府文庙改办县城第一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原建筑毁于大火,遗址先后建作小学、中学。
明代柳州府城也是马平县署所在地,除府文庙外还有县文庙。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唐叔达在东城外,就是现在的东台路机关幼儿园处修建县文庙。后曾多次增修,明末和清初两次毁于兵乱又两次重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又被大水冲塌,仅存大殿,四年后才重修。雍正年间还增建了忠孝、节孝两祠。乾隆九年(1744年),任马平知县的吴虎炳,对经历了370年沧桑、“由兴而废,由废而兴”的作为县学的文庙,进行一次修复,还新建了三间明伦堂。14年后,郡守孟端和县知事王昆等人,广筹善款,不但维修了学宫,还“尚其轩楹,廓其廊宇,更增修学署,为二分处,学师俾有宁宇。”对“学宫之前及明伦堂之路径左右为兵民占据,结茅屋种瓜蔬”的乱象,由县府“给以资费,悉令迁去,复其旧址。”嘉庆年间地方官对文庙殿庑又作一次修葺。道光十六年(1836年),喻元准任柳州知府后的一年春天,县文庙大殿被雷震坏,便和县知事等人商议修复,得地方绅士踊跃解囊,新建大成殿一座,其余庑、庙、路、门只作补葺,并清出侵占周围学地的居民,勒石为界。每次重修也有碑、文记其事。民国时期,县文庙先后曾为马平县立中学、省立柳州中学等校址。后来也被损坏拆毁了。
上一篇: 八年抗战亲历记 || 下一篇:建孔庙、祭孔子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