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后被冠以种种尊号,由“公”而“王”,直至“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身后享有的地位和荣耀可谓无以复加。祭祀他的孔庙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远及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可他生前周游列国推行其政治主张时,却到处碰壁,凄凄惶惶,厄于蔡,困于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甚至想到撑个木排到海外流浪去(“浮桴海外”)。最后只好回到家乡设帐授徒,在“制礼作乐”、传“经”研“易”中了却坎坷的一生。曾经接见过孔子的鲁哀公可怜他的不幸遭遇,也敬重他一生为理想而奔波的精神,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把他的“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这最早的孔庙,规模不过是“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书、车”之类。这几间破庙除了他的家人和学生之外,没有什么达官贵人去供奉过。
第一个光顾孔庙的皇帝,是那个对儒生极其蔑视,曾经把儒生的帽子取下来做尿壶的丰沛酒徒刘三。那刘三官名刘邦,在秦末乘乱武装夺权之后自称“汉高祖”。原来一同打天下的一帮哥们虽然封了官赐了爵,却本性难移,常在宫中酗酒闹事,高歌狂舞,甚至拔剑击柱,毫无体统,汉高祖为此伤透了脑筋。后来有个大儒叫叔孙通的,依据儒家传下来的周礼,制定了汉礼,那帮新贵们上朝才有了个规矩:峨冠博带,按班排列,跪拜如仪,进退有序,以至山呼万岁。刘邦这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荣,也由此认识到儒学对维护皇权皇位的重要性,于是,在他登基后12年因事“过鲁”时,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开创了历代皇帝祭孔的先河。他的后继者不是穷于应付宫廷内的纷争,就是忙于与匈奴打仗和交涉,或为平息各地的叛逆者而奔波,汉武帝刘彻在董仲舒、公孙弘的作用下,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但直至西汉末年,也没有哪个皇帝顾及祭孔一事。直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安帝刘祜,才陆续到曲埠祭祀孔子。就这样,后代人还由此推绎出“汉四百年命脉全在此”举的结论。继汉以后历代统治者,也就把皇权与儒学在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联系起来,且多有祭孔的活动和修建、修葺孔庙的工程,这就使孔庙在历史上的地位日益突出,也使得孔庙的规模日益扩大,祭祀的规格和仪式日渐提高和完善。
祭孔修庙活动在整个封建社会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是因为儒学长期的提倡和推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连非汉人立朝的统治者,也认同、尊崇儒学,敬奉孔子。至此,孔子创立的儒学再也不是一个学派了,而成了维系中华民族的象征。两汉以后到曲阜孔庙祭祀的王者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政权,祭孔活动的规模、修建孔庙的工程,都要超过前代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南北朝时的东魏是个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魏孝静帝不仅修葺了旧庙,还“雕塑圣容,旁立十子”。这样孔庙的供奉就再也不是一个木制的神位,而是面目清晰的孔子塑像,十子的陪侍,更突显孔子的中心地位。此后金、元、清各朝,都多次修建孔庙,清雍正皇帝胤祯除了到文庙祭祀之外,还亲自督促孔庙的修建工程,先后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孔子有“素王”之称,明、清两代把孔子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皇师”。所以经过明清两代钦定的孔庙建筑,完全仿皇宫之制。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许多学派汇合而成的,决非单独儒学一家,可另外的许多学派所受的礼遇,都无法和儒学相比。在中国古代寺观庙祠的文化遗存中,孔庙为仅次于故宫皇城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
除曲阜孔庙之外,流散在全国各地的孔子后裔,也在当地修建的孔庙;每朝每代的京师,也建有孔庙;地方各个州县也建有孔庙。曲阜孔庙和孔子后人所建的孔庙,属于家庙;京师和地方的孔庙属于官庙。明代有人统计,当时中国境内的孔庙多达1560座;清代疆域更广阔统治者提倡尊孔更卖力,孔庙数量会比明代多,可惜没有得到这方面的统计。上世纪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孔庙被损毁破坏,可保留下来依然完整的孔庙还有300多座。
对孔子的祭祀,除由他家人和学生举行的家祭之外,还有皇帝规定的春秋两次大祭。大祭时的仪式非常隆重,都有歌舞伴随始终,歌以颂扬孔子功德为内容,为四言八句,配之以乐。舞除有时取“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乐队排列四面,每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都用“轩悬之乐”和“六佾之舞”(乐队排列东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每当大祭活动进行,信炮一响,庙门重重打开,礼赞高唱,乐舞齐起,香烟缭绕,烛光萤萤,行礼如仪,整个祭祀过程呈现出肃穆而虔诚的气氛。
孔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庙,因《论语》中孔子的门徒常常尊称他为夫子,故孔庙又称夫子庙;汉平帝元始元年(前38年)曾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此后历代王朝都尊称孔子为圣人、诗文中多称孔子为宣圣,孔子庙因此又有宣尼庙、圣庙、宣圣庙之称。唐开元二十七年(72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因而孔庙也称文宣王庙或宣王庙。宋真宗时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庙又称至圣庙。元明以后孔庙通称为文庙。唐以后,很多地方文庙都用作教育场所,学庙合一,因此有称“庙学”或“学庙”的,也有称为学宫的。正因为学中有庙,清代外放的官员上任的第二天,就要到当地的州县学行香拜奠,每逢朔望也要到学庙去叩拜一番,以示尊崇文教。
上一篇: 旧时柳州两文庙 || 下一篇:民革柳州市委举办中秋、国庆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