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2014-07-16    社市委

内容导航: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政府于200911月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明确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作为战略性技术领域;20104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13月中旬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十章分三节专题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新部署表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了厚望国家提出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我市都有涉及,自治区提出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涉及的有八个。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拓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加速,正成长为新的增长引擎,柳州工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2012年,柳州市的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产业增速分别达24%20%。然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比较弱小,2011年四个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9.3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25.36亿元)的1.4%。作为老工业基地,柳州产业发展受环境、资源制约比较严重,要转变经济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2009113,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首次以政府名义明确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更强调从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其中,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指其影响力大,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产业格局;新兴则是针对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科技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和关联性等5方面的特征。

全局性。全局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一国或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必须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或区域总体战略。

长远性。长远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必须制定长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导向性。导向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大,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必须先由政府财政资金充当种子基金,发挥杠杆效应,再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发展。

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因此,一国或区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具体的产业类型。

关联性。关联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制定的一系列发展计划不应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而是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整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发展。

二、柳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增长新引擎,到2015年总产值有望突破700亿元,占全市产值的比重超过12%;到2020年,占的比重将超过25%,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2012530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是柳州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因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提升柳州市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必将引领未来柳州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柳州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柳州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柳州市形成了以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为主要特点的产业结构,并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产业竞争优势正在呈现弱化的趋势。这些消极因素制约了柳州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速度。因此,抑制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新的增长点上来,是柳州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区域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所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是柳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换代,走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途径;是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柳州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市工业以重化工为主,长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即使有一些自主创新优势也未能与产业发展很好地结合,导致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缺乏,产业内生竞争力弱,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为了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后劲,需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力推进柳州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从源头上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自主核心竞争力,增强高技术产业优势,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柳州打造高端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柳州市抓新一轮战略机遇,培养未来经济发展“突破点”的重大举措

柳州作为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牢牢把握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扶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引导,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引擎、转型升级突破口和自主创新生力军,是柳州应对国际新挑战,走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崛起之路的战略选择。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柳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柳州作为西南乃至中南重镇,目前拥有广西最大的工业总量,创造了广西约四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约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产业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区内外广泛掀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我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自治区在我市产业布局的战略机遇,抢占优势产业制高点,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建立在某些资源领域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群和企业群,推动我市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城市;推动柳州向现代化工业城市、现代宜居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转型。

三、柳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环境

(一)机遇

1.历史的机遇

国务院前段时间正式批准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拟订的国务院2013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列在7个计划审批的区域发展规划第一位。这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作正式启动。柳州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层面的区域性覆盖9个城市中的主要城市之一,将为柳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越共同构建两廊一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柳来河一体化开发建设等多重机遇为柳州积极参与国际地区间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

2.战略新机遇

李克强总理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区年中工作会议精神表明,随着广西将建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新支点,以及西江经济带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必定是稳增长强后劲的主战场,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会随之而来。柳州作为产业立市、产业兴城、产业强柳的城市和西江经济带重要的龙头城市,是公认的广西工业领头羊,必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柳州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大有可为的战略新机遇。

3.政策机遇

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相继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新部署国家还将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政策的机遇。

(二)国内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经济发达省市,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国外

国外加快布局。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推出了各项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其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纵观世界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来看,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政府支持的力度大,如韩国、巴西、欧盟等;二是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如美国、日本等国;三是将新能源作为发展的重点,如美国、巴西等;四是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如美国、日本和巴西等。

2.国内

国内加快启动。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上海、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都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鲜活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其特点:一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如上海市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山东实施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管理服务扶持政策,把境内从事科研创新的主要单位纳入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范围,享有五个方面的奖励、补助等政策支持;浙江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江苏对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依据各地实际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三是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四是加大技术平台建设,尽快转化科技成果。

3.广西

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9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颁布并组织落实了近40项政策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广西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广西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振兴规划

2011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并随后召开了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论证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工信委、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等部门,在充分分析区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指导目录(2012年)》。该指导目录明确了当前我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为:节能环保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农业产业。

上述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发展规划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自“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提高水平、增强实力、形成优势”,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电子技术应用、环保技术应用、新型材料的应用及新能源的应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根据《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指导目录(2012年)》,全市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50家,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新材料产业25.7亿元,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26.8亿元,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97.3亿元,生物和制药产业36.6亿元。

截止20135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包括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两大产业)实现总产值约3.7亿元,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约8.4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61.4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7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总产值0.06亿元。

(一)柳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分析

1.拥有一批优势技术

我市已于2012年重点实施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超低温结构锚固体系的研究、柳州市达迪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基于北斗卫星双模高精度定时系统、柳州市大荣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数控机床刀具用聚晶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制品的研制、柳州爱格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甘蔗渣制备高吸水纤维的研究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

截止20139月,柳州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其中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2家,分别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自治区级技术中心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柳州腾龙煤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达迪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

2.拥有一批优势企业

我市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先进装备制造方面有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唯一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柳州柳工液压件有限公司等企业;新材料方面有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广西德邦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华锡铟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新能源方面有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

市大荣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合成大尺寸人造金刚石单晶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是世界上第四家掌握合成大尺寸人造金刚石单晶技术的企业,也是世界上在大尺寸人造金刚石单晶产业化方面能够规模化生产仅有的第二家生产企业(另一家是英国的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新材料行业的领头羊。2009年成立的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是电喷技术的龙头,目前全球为主机厂配套的喷油器制造公司不足十家,柳州源创是国内唯一的一家,打破了国外厂商长期以来的垄断。

3.拥有一批优势产品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纯电动微型货车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查,获得国内首个新能源(纯电动)货车生产资质,填补了国内微型电动货车产品空白东风柳汽的景逸X5首次实现了高性能和高舒适的统一,多项性能达到了专业级SUV标准,开启了10万元级别城市SUV的新时代;柳州精柔印刷公司柔性印刷电子机械、柔性印刷技术和关键性油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包括国际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在内的技术开发体系,已开发出70吨级CLG970E液压挖掘机等产品,参与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59项。

柳州宏升胶原蛋白肠衣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能够生产大口径胶原蛋白肠衣、国内第二家(全球第九家)能够规模化生产胶原蛋白肠衣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量位居全国第二;天润热能公司的地源热泵系统位于全国同类产品前端;相光科技大功率LED节能灯性能指标及外观设计领先行业;广西第一个秸秆发电项目、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以甘蔗叶为主要燃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在我市柳城县建成投产;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ITO靶材可满足国际厂商要求

4.拥有全国领先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20109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柳州高新区,辖区企业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6个,其中国家项目18个,广西千亿元产业科技项目9个;目前高新区拥有4家国家级的专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3家国家级产业促进服务机构,并建有汽车城科技园、汽车科技文化发展平台、汽车物流平台、汽车产业投融资平台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我市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按照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要求,发展蒸蒸日上,特别是在全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现已成功构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5.拥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我市今年制定的《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的决定》,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作为今后3年重点推进五个计划之一的发展目标,先后制定下发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131”政策措施,即一个指导性文件《柳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一个实施方案《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三个计划《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存量企业成长计划》、《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计划》、《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和一个配套政策文件《柳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今年开始,我市财政每年将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2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骨干企业培育,新项目引进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奖励。

()柳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一五”期增长缓慢,其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离国家“十二五”期的要求达到8%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府管理面临困境,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这给我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认定、扶持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其次,每年可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利用的土地指标紧缺,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顺利落地;由于未能建立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口径和指标,导致政府对于产业的各项指标数据获取途径有限,数据不全,且不够科学严谨,无法提供领导决策的运行分析情况。

另外,我市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金融、财税、人才方面缺乏完善、稳定的支持机制,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缺乏有效激励和融资机制、高端人才缺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仍然局限于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影响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

2.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足

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市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相对于三大支柱产业而言,新兴产业并未显现产业发展活力。与先进发达地市相比,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还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目前,尽管我市的新兴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产值仅占全市的5%左右,在全市7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企业仅150,在工业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缺乏带动作用。

3.战略性新产业企业成长性不足,集聚度不高,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在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行业培育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产业类产品还没有纳入到现行统计调查范围。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特别是上下关联度、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行业标志地位的龙头企业不多。

4.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不多,许多企业无力自主创新和技改投入,企业低层次运营,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我市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成功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度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我市目前其资金来源仍是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缺少丰富的金融工具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三)柳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外部挑战

首先,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金融危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信贷紧缩导致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战略性新兴市场增长率放缓、研发投入减少、并购活动降温等方面。另外,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其次,广西经济发展中心南移至北部湾一带政府将大量发展资金调往南部使位于桂中地区的柳州在融资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

另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开发人才及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吸引、留住高端人才。东部发达地区对于人才的引进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柳州对于高新人才的保护难度加大

五、柳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把握的关键环节

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要从产业发展潜力带动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出发结合柳州市的发展特色结合技术发展和未来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实施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努力把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广西位居前列、西南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一)基本原则

按照专业分布、集中成片、错位发展、各具优势的原则,提升产业基地的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确保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加快制订《柳州市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支持、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幅度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整体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促进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集聚发展与龙头带动相结合。大力推进兼并重组,重点打造一批行业领军骨干企业,促进中小企业配套,带动园区快速发展,有效延伸产业链、迅速形成产业化,真正走出一条由(大企业)到线(产业链)再到(产业群)的辐射扩展之路,最终形成一批规模总量大、核心竞争力强、能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开放合作与地方配套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国内国际新兴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同时,依托柳州产业基础,从完善产业配套,延伸配套产业链出发,积极发展为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配套的新兴产业。

(二)柳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1把握性新业发规律柳州业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从理论上可分为依托传统产业模式和基于自主研发模式两种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后一种创新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因此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可以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突破

目前柳州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促进产业结构由“354”“543”转变,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和制药产业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汽车、冶金和机械等产业还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依托对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将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长,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柳州可以尽快形成拥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几个产业集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业发柳州业发突破

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结合柳州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重解决其战略支撑问题关键在两个方面快速形成突破一是以现代ICT信息通信和技术技术为基础加快形成以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为特征的优势产业研究表明未来20年我国将形成体现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增长产业群其中以智能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并会迅速形成创意产业现代信息网络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围绕ICT技术实现产业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应是柳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也必将成为推动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二是以现代环保低碳技术为基础加快形成资源环境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优势产业研究表明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乃至未来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柳州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从原有的污染治理模式逐渐向集约循环模式转变人们也逐步接受了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新观念城市生态环境必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和优化因此大力发展低碳处理绿色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应成为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3.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为重点,选择适合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

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演化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孕育形成初期,通过超前技术研发,奠定产业发展技术基础;在产业发展已明朗化时,不是通过引进技术扩大规模盲目跟进,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我市已有的技术基础和优势,选择适合柳州产业发展和优势技术路线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主流产品和标准

其次,要根据柳州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实际,针对不同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对柳州已有较好技术基础本地特色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的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要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力度,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形式,采取集成创新的模式;对产业技术比较成熟发展速度快,但柳州相当落后的如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可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对重大前沿性领域,且以科学为基础,主要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如生物医药产业,充分整合和利用柳州国家科技基础研究力量强大的优势,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在柳布局,突出重点,集中加大RD投入,扶持原始创新

其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建立由政府、国有、民资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运作模式,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产业投资公司的平台推动前期项目投融资,引导社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挥民营企业在信息、技术、市场等领域的优势,引导民企、民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利用现有产业基础、装备产能和资金实力,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

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成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由柳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等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机构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指导协调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事项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组织编制《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各个产业子规划;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链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另外,成立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总量规模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的支持力度,优先列入各级重大项目库,优先安排产业用地,并在用地经济技术指标和地价方面给予适当宽松的条件和优惠。

加强规划目标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工作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出成绩的县区、部门和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以重点基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大重点为抓手,打造312工程”

结合我市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形成重点项目”—旗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相关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模式,集中资源建设一批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引进一批集聚效益高、带动力强的大型项目,力争在5年内培育出30个重点产业基地、100家重点企业、200个重点项目。

重点基地:以河西工业片区为核心,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国内知名的新兴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使我市高端设备生产制造区域性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将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打造柳东新能源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等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取得新突破。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斗信息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基地,力争在35年内筛选与培育出30个左右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对重点基地加以重点扶持,以提升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实力,使基地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平台和战略高地。

重点企业:要重点抓好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龙头骨干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着力培育一批如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产值突破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如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值超亿元的成长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所在产业领域的领军型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以现有核心业务为依托,积极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五型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企业。每年重点培育20-30户优势企业,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推动它们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并设定年度成长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出100家具有较大规模的领军企业。

重点项目: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的建设,实现动态监管和综合统筹,形成以项目带动企业、以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依托我市现有优势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世界500强、国内行业20强等标杆企业,大力引进为之配套的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另一方面,着力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处于产业高端、属高端产品、能实现产业链延伸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从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善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做大产业集群。将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等优势的项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项目,推动重点项目列入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每年筛选40个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力争在5年内滚动发展到200个重点项目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加快北斗信息应用产业园和高新区等园区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战略高地

园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柳州在立足优势产业的同时,应优先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大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的载体建设力度,这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市政府需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市高新区等园区内污水处理供热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以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为主导的柳州北斗信息产业园,加强我市园区内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

一方面,必须认真分析我市高新区内各主要产业在供应链中的产业链整合战略,降低创新成本,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带动其他配套企业寻求关键技术创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争取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或该产业的某些环节高端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另一方面,围绕我市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专项,组织推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使高新区成为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专业园区。同时,以汽车城科技园、职教园、广西科技大学汽车学院建设为契机,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加快市高新区等园区建设,把我市高新区打造成为柳州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柳州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承载和辐射作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自“十二五”以来,柳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服务力度,获得国家“863”计划等立项支持近亿元;但我市应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支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第二,继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强我市信息基础平台、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强化新技术应用支撑。

第三,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开发高端产品为切入点。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等攻关课题研究,2015年,使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存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数达到40鼓励我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内组建产业联盟,通过组建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等,积极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第四,制定发布《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导向目录》,每年着力推进1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生产企业,构建一批创新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如,积极开展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年产14万台工程机械发动机项目柳州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维修基地项目(由柳州机车车辆工厂、中国北车集团、西门子系统公司、柳工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柳州五菱集团新能源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多能源整车控制系统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和品牌。

(五)延伸和培育新兴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全面调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现状、组织编制产业链发展导向目录,明确发展重点目标,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实施重点产业化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努力形成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引导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延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议将水生蔬菜产业纳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以培育新兴产业链。水生蔬菜作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新兴高效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生产面积已超过10万亩(约0.6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柳江县、鹿寨县、融安县、柳城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南区等五县一城区。莲藕是我市水生蔬菜的主栽品种,其中双季莲藕为绿色A+级食品,柳江县百朋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无公害双季莲藕生产基地。另外,我市还发展种植有慈姑、荸荠、水生空心菜、茭白等其他水生蔬菜品种,约占水生蔬菜总面积的37%,形成了地方特色优势。

一方面,依托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大力引进为之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善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加快产业聚集,做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围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高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以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着力打造产业链条,增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支持关联产品和配套发展;二是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全面整合,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程度。

(六)财政补贴+ 政府采购为基本扶持政策,有效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生能力

1.以财政补贴政策为手段,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补贴政策,对满足支持条件的产品采取多标准的补助办法。对节能环保绿色 (如新能源汽车 )等新产品购买进行补贴;对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产品实行政府采购,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成果由政府优先购买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的定价方面,应当充分考虑研发投入等因素,实行优质优价。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施行税收减免政策,在这些企业再享受三免三减半政策(符合条件企业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之后,继续减征企业所得税。

2.运用政府采购措施,培育和扩大新产品的市场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予以采购;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工程首购制度。建定期发布新技术产品目录,对符合标准的战略型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产品提供消费支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市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包括机场、路桥等政府重点投资建设工程以及节电、节水等重点环保示范项目在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购和使用本市产品。对市内交通、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市内企业招标优先。对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列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支持创新药物发展

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可以采取减免标书费用和招标代理服务费用等措施,切实将政府采购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内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纳入供应商库,实施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

3.改进政府采购评价方法,建立激励战略性装备国产首台()风险补偿机制

在政府采购方面,对纳入国家节能环保清单和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或价格扣除。凡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评审的采购项目,给予5%—10%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凡采用综合评分法评审的采购项目,在价格评标项中,分别给予价格评标和技术评标总分值4%—8%幅度不等的加分;凡采用性价比法评审的采购项目,可增加科技进步、节能环保评分因素和给予4%—8%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

利用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工具,对自主创新首台()设备产品进行补贴或担保补偿,降低创新产品的市场门槛,扩大市场份额将高端制造业纳入风险补偿机制,对本地用户单位购买、使用列入相关产业目录的装备,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

4.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较传统产业产品具有更高性能指标,但是在市场上可能不为消费者所熟悉,或者在价格上一时不具备竞争力

一方面是实施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交通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示范试点与推广,支持智能汽车、车联网、物流网、智能电网等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全市各类景区、园区率先示范应用新能源专用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城市、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环保能耗等指标,逐步限制甚至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扶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需求,扩大其产品的应用市场

同时,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通过宣传或组织一定的商业促销模式,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消费市场可以在我市条件较好的城区或企业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鼓励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以这些方式引导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还有,引导和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展销会,提高新兴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完善产品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合作;支持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七)注重科技与金融合作,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在大力发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科技金融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业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金融的引导支持作用,实施科技和金融作,步完善术与资本拓宽直接资渠道,关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

1.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引导我市各类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等多渠道融资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股票、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为我市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元化资渠道

2.大力发展创投资股权投资基

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新兴产业也存在很高的风险,银行、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均不愿承担过大风险。因此,一方面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创投资股权投资的发展环境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型企业发展;积极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和其他构投资者参与创投资股权投资基空间条件;建立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创投资股权投资行健康

3.鼓励商银行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要立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推进银企对接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鼓励条件银行设立专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门或构;风险基础上,发展适合创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定比例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展中小金融机和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服务方式手段

(八)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为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兴产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必须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坚持吸引与培育并举的原则在积极引进域外高端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人才资源优势

1.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园区支柱产业,大力引进有世界视野的拔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重点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建立柳州籍域外人才库

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和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吸引国内外柳州籍人才回柳创新创业

3.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抓住当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加快我市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发布2010.10

[2]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2012.7

[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13年第16),2013.2

[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桂政办发〔20111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2011.4

[5]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2

[6]《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指导目录(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7]《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的决定》(柳发〔201319号)

[8]柳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柳政发〔201346

[9]张忠寿,王世文.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的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

[10]陈同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

[11]赵长轶,胡园园,顾新.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府新论,2013,(03.

[12]王哲,刘欢欢,杨桔.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06.

[13]杨忠泰.陕西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06.

[14]姜珲.加快培育发展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路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15]陈爱雪,彭晓辉.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民族论坛,2012,(07.

[16]吴刚.陕西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

[17]吴其旺,倪合金.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2.

[18]李玲,陶锋.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1,(12.

[19]尹小平.对湖南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5.

[20]那丹丹.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

[21]刘爱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

[22]黄先海.浙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0,(12.

[23]王维,于璐,乔朋华.齐齐哈尔市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3,(02.

[24]吴净.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

[25]李华沙.贵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06.

[26]曾翔旻.武汉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

[27]贺大州.南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

[28]黄桂清.桂林“突围”新路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12.

[29]庞跃庆,伍铁林.连云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30]胡晓娜,冯美荣.太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07.

 

致谢

本专题调研课题在调研过程中,得到柳州市发改委、柳州市工信委、柳州市柳东新区等有关单位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对上述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