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 2014-11-24    东风支社 李霞

内容导航:

摘要:网络民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既有促进,也有挑战。对策:加强执政党和政党体系的制度建设、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水平、创建网络环境下政府与民众信息交互模式等。

       关键词:网络民主   政党制度

 

一.网络民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带来了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网络在政治领域的延伸诞生了“网络民主”,这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1995年提出的, 一般是指公众以网络空间为场所,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互动,积极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事务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常见的形式有电子投票、电子论坛和电子竞选。

根据20131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2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民作为网络民主的主体,其庞大的数量造就了网络民主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

 网络民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必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民主本身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既有促进,也有挑战。

 

(一)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正面促进

    1.网络民主增强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监督和预警功能。相对西方政党竞争体制下的监督而言,我国的民主监督是相对偏弱的。网络民主监督相比之下具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群众基础和覆盖面。民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途径,以最简便、迅速、有效的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形成一张民主监督的“天网”。可见,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民主监督的平民化,提高了民主监督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2.网络民主有利于协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我国,执政党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的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化体现。但是,既然是重大决策,决策过程必然相对复杂和烦琐,需要民主党派协商前具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通过网络民主,执政党可以把决策的相关内容予以公示,这样民主党派甚至是全国民众都有可能事先了解和掌握其相关信息,搞好事前的调查研究,做好协商前的准备工作。这对于协商制度的程序化和有效化无疑是一种推进。

 

3.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和技术,对党组织和各级党员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只有通过学习不断熟练和掌握这种新的政治技术,执政党和民主党派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各种政党功能,拉近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推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和政党自身的建设。

 

(二) 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带来的挑战

 

1. 网络民主使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网络民主一方面使得民主主体的参与程度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另一方面,无监管、无制度约束的网络民主也有可能导致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其中不乏有些极端分子和反动势力的煽动和蛊惑,会对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2. 网络民主对党的思想建设和主流政治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民主是政治主客体在网络载体上的一种平等表达。在这种平等表达中,除了主导政治文化对个人的传播和影响外,也充斥着其他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本身的自由主义思想。党的思想建设和对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和领导,而变成了与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博弈,这无疑是对党的思想领导的一个重大挑战。

 

3. 网络民主对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网络民主对技术有着较高的客观要求,党员干部如不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就很难做好与公民的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基于网络这一平台,党员干部的工作越来越程序化、透明化。这种社会舆论的监督也使得民众对于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网络民主对政党制度建设本身产生一定影响。网络民主作为一个政治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以其直接、及时、低准入、可匿名等特点成为广大民众进入政治生活领域的一个切入点,广大民众可以在不加入任何组织的情况下形成政治舆论,对国家社会政治生活造成影响,削弱了政党尤其是基层政党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

三、网络民主时代推动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对策

    网络民主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也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尽管网络民主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弊端,但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这一客观政治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各项建设。

(一)加强执政党和政党体系的制度建设。我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能仅仅以中共中央的文件的形式来指导工作,对政党制度的宪法规定还应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网络民主不断发展和健全、人民群众参政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政党本身的合法性和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政治舆论关注的焦点,只有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党的领导。

(二)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增强主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民主的兴起,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需求大大提升,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地深入,社会发展也促成了公民利益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加深,这些都对党领导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执政党必须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使党的思想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使主流政治文化能够真正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

(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民主趋势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目前部分党员干部中仍然抱持官本位思想,对民主尤其是网络民主有轻视和抵制的情绪,这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党制度建设都是极大的阻碍。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会利用网络、善用网络,掌握网络民主政治的基本技术,从网络中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向,从网络中洞悉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从网络中了解民心民意。

(四)创建网络环境下政府与民众信息交互模式,健全和完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机制。政府治理社会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网民参政为政府提取信息创造了新的条件。建议创建一种网络环境下网民参议谋政、政府回应、部门落实的信息交互模式,健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机制。政府部门通过与民众的对话, 了解民众的真实情况和意愿, 了解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然后进行统筹安排,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事关民生与社会稳定的信息,让民众明了真相、拥有更多的知情权。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六)强化政策法规与敏感事项的网上征求民意程序,让民众拥有更多的参与权。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现已逐步实施,但往往时间比较短,民意表达不充分。关系到民生的一些措施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还比较欠缺,即便征求,敷衍了事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建议规定各种政策法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项、人事变更、干部任免等出台前,必须将方案挂在网上,留下充分的时间来征求意见,根据各种意见认真修改和完善方案,并在网上向民众反馈。

 

(七)建立发帖、跟帖、定期上网对话的机制,让民意充分表达。从“向温总理提问”、“钓鱼执法”等事情来看,每当社会上有敏感事件发生时,网上跟帖的数量相当可观,说明网民对社会事务有很大的参与热情,但政府或官员的帖子较少。建议政府就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事项在网上发一些帖子,让大家能够跟帖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要对跟帖尽快答复,做到诚心沟通,疏通情绪和促进问题解决。另外,可将目前政府官员与网友见面会的形式制度化,建立政府职能部门网上对话日等,通过网络与民众直接交流,联系群众、化解矛盾、集中民智、通畅民情、疏通民怨、尊重民心。

 

(八)进一步建立问责制度。对网友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不闻、不问、不办”的要问责,能办不办的要问责,该早办而迟办、拖办、推办的要问责。不断健全完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网络问政测评体系,努力提高办结率、提高满意度,使网络问政成为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