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二、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具体到我国国情,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不多。因此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诸多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和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实训条件,比如实训室、模拟操作间等。这些设施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升高。加之,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尚不高,生源受限。这些因素很容易使职业教育走入一种恶性循环, 即: 缺乏投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难———影响职校声誉———难以招生———投入更少。
2、职业教育生源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在招生数量上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但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依然是招生工作难以按计划按时完成。主要原因有:①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低,大部分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②普通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的招生。③高职为了加大实训环节投入,培养成本升高,导致学费偏高,导致部分考生难以承受。
3、能够胜任高职教育的教师不足。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行业能手,即“双师型”教师。但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这使得职业教育中的实训课往往流于表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很多职业院校为了评估等需要,设置人才引进门槛,盲目引进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而那些真正对技能培养有益的行业一线人员根本没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机会。
4、校企合作不畅,学生实习实训难以保障。根据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职业教育应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中,“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可是,现阶段,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助。因此,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接收,也是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充当廉价劳动力,为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得不到悉心指导,学习效果差。
5、职业教育的同质化倾向严重。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是以市场需要、社会热门、招生需求为导向。为了满足招生需要,有的专业设置根本考虑教学条件、实训设备、区域发展是否需要等因素。这使得许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专业涉及各行业、各领域,产生了一大批综合性职业院校,而特色职业院校、专业职业院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使得职业院校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最终走向生源恶性竞争的道路。
6、职业院校的自我认同度不高,盲目追求升格。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类型,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上与普通院校有明确的界定。但现在,许多职业院校为了满足招生需要,盲目地追求中职升高职、高职办本科、应用型本科办研究生教育。这使得原本明晰的人才培养层次日渐模糊,使得职业教育走上恶性膨胀发展之路。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1、求得地方各级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使得高职办学的资金有保障。职业教育只有实现自身的科技化建设并与现代地方经济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总体看来,出现于社会的职业教育仍属单方面的办学行为。政府应该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地方财政每年有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经济项目配有专项基金用于职业教育培训。
2、职业教育应修炼内功,提高社会认可度,扩大生源。职业教育应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入手,致力于培养社会认可度的技能型人才。提升自身可持续办学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改变现有的盲目追求规模、过度政绩化、急功近利的办学模式。
3、建立真正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应抛弃华而不实的人才引进理念,在人才引进及培养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行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层次。另外,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力争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行业一线进行进修、提高,以此改变职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的现状,为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4、建立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双轨制值得借鉴。所谓双轨制,是指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相结合,也就是说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这样,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双轨制中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实际操作,企业里指导学徒的人必须通过师傅资格的鉴定。培训大纲由各行业联合会和工会共同拟定并由联邦主管部长颁布。考试由经济界的工商协会、手工协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雇主与雇员代表及职业学校的教师。国家对这些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5、走特色办学的道路,拒绝同质化的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应强调自身特色,不能被招生需求牵着鼻子走,陷入“快餐式”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最终导致千篇一律。丧失自身特色,就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生存发展困难。对于行业主管部门来说,也应该从区域发展需要出发来对各职业院校进行适当的定位,遏制同质化现象的蔓延。
6、职业院校应对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准确定位。不要单单从招生需要,追求快速“升格”。而应该修练自身,在踏踏实实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自身人才培养水平的前提下,向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迈进。
四、结语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积累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全社会的支持,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校要重视师资建设、紧跟市场、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重视校企合作等。同时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 我为寻找“飞虎义士”的亲属尽绵薄之力 || 下一篇:浅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