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们参政议政,认真履职。 (日报记者陈健明 摄)
【热点话题】提到“看病”,这个“难”字从百姓口中会很顺口而出。“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就医体会,更是让不少人抱怨“错”在医生。那么,未来五年,老百姓看病的体验能否好转?政府又有哪些红利会及时落地惠及群众?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民生“答案”。
【百姓期待】希望医生尽量详细地解释病情
不久前,柳城县居民覃先生发现自己的左手关节部有个小肿块,由于担心是肿瘤,他立即赶往市区某三甲医院就诊。“排队看病等候了一个多小时,排队检查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前后近3小时的等待时间,换来的是医生3分钟的问诊,以及几句简单的‘没事’‘没问题’。”对此就医经历,覃先生颇有怨言。
“快餐式”看病似乎已成为患者在大医院就诊的常态体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患者都是带着焦虑与迫切的心情就医,他们想要快速了解病情并得到治疗。比如,有的患者希望医生花多点时间,尽量详细地解释病情;在医生作出治疗方案后,多数患者询问的问题会比诊断阶段更多等等。
【背后现象】患者看到是“受气”,医生承受着“不公”
事实上,患者就医等待的焦急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将矛盾“焦点”全部指向医生。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以柳州三甲医院为例,一名专家医生上午的工作时间是4个小时,需要问诊50个患者甚至更多,平均每个患者分配到的时间不足5分钟。如果分配时间过短,患者肯定不满意;但分配的时候过长,又会占用其他患者的就医时间,最终被抱怨又会是医生。
【“两会”声音】“归根到底还是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来自基层的市人大代表罗桂花在调研中发现,在基层医院,排队时间并不长。但是农村 、乡镇的群众愿意花更长的时间赶往县里的医院、市里的医院就医,宁愿听大医院的医生说3到5分钟,也不肯就近在乡镇看病。她认为,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分流到基层,将是解决“快餐式”看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协委员 、市工人医院妇科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李晶晶强调的是“医德”二字,需要真正把“患者需求”作为医生提升服务的方向。此外,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患者合理分配预约看病,有效利用患者等待时间都是缓解“看病难”的有益探索。
【政策红利】把医疗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红利也在逐步落地。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推进健康柳州建设。未来五年,我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逐步建立公益性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推进分级诊疗,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匮乏和合理流动问题,健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一批医疗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真正把医疗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