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建立健全养老机制的先进经验,由市政协覃泽芬副主席带领专题调研组部分同志,于6月中旬赴沈阳市、北京市西城区进行学习考察。重点考察了沈阳市铁西区九委社区、康宁社区、繁荣社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和展览路办事处敬老院。学习考察组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社区、养老机构和老人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到兄弟城市开展养老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建立健全养老机制提供了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沈阳市、北京西城区的养老形式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形式。其主要做法是:
一、党委、政府重视,推进老龄事业快速发展
沈阳市委、市政府,北京市西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将老龄事业的发展列入全市、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如沈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沈阳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办养老机构在用地、水、电、供暖、煤气、车船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沈阳市民政局、财政局共同出台的《关于资助民办、福利机构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8年起新建或改扩建的福利机构,按新增床位每张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2008年市政府启动了“一号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等政策措施。西城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组织机构与责任分工、服务范围及补贴对象、资金来源、服务队伍与教育培训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养老方面的意见、方案、制度十余个,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促进了老龄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沈阳市、北京市西城区城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率达90%以上。对“三无”老人、特困老人、集体企业未参保的退休职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养老的全覆盖,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标准。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的发展
沈阳市政府2006—2008年三年间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一是扶持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设了一批标准较高、具有示范性,集养老、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高标准老年公寓,建筑面积增加2.56万平方米,增加床位1810张;二是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市政府按照民办公助模式,在建设立项、税费减免、床位补助等方面投入资金1.4亿元;三是在农村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上,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沈阳市农村区域中心敬老院改造建设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用3年时间,将全市119所农村敬老院整合为45所农村中心敬老院,两年内共投入资金1.4亿元;四是加大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5.64亿元,在区、街道、社区建设为老服务中心1043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站等各种为老服务设施发展到666个;按照市长“宁可少修几条路,也要全力保障养老事业发展”的要求,今明两年市政府每年又将投入1000万元各建设100个示范性日间照料站,实现社区日间照料站全覆盖的目标;五是政府出资开发购买公益岗位,共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提供开发服务性岗位2779个;六是政府启动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一号通应急呼叫系统”,每年需投资160万元;七是为农村贫困老年人新建住房提供建房补贴每户2万元,共投资达1.2亿元。在老年人的交通、社区服务、文体娱乐、健康保健等方面,政府也投入了不少资金。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沈阳市的养老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完善,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先决条件
学习考察组走访了沈阳市铁西区九委社区、康宁社区、繁荣社区和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这几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和提供老年活动的场所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老年活动中心设有文体室、健身房、阅览室、休息室、日间照料室等。这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主要由两个途径解决。老社区由政府调整解决;新建社区由开发商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按开发面积免费提供一定比例现房,从而使社区的办公、养老服务用房得到了保障。
五、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群不同需求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沈阳市、北京西城区都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副区长为组长,民政局长为副组长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组织协调,其成员单位包括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税务、财政、国土、供水、供电、老龄办等,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区、街道两级成立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都配有专职干部和工作人员。西城区政府每年为各区养老服务中心各拨付10万元的办公经费,为每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每年拨付6万元,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2、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老年信息数据库和搭建为老服务平台。将所属区域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社会环境、服务需求录入数据库,由专人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和发布有关服务需求信息。开通便民热线,建立(区)服务网络,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网,为有需求的老人安装“一键通”;建立社区人员服务网,老年人可以随时通过社区服务网、热线电话、“一键通”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反映自己的个性需要,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站)可为其安排相应人员上门服务。
3、创办为老服务实体,做好养老服务落地。一是成立居家养老公益岗位服务队。根据各社区老年人数多少,一般由政府安排3—5个公益性岗位。二是成立助老义工服务队。三是与商家签定协议,将在工商部门注册并愿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实体企业整合起来,成立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旅游观光等为老服务内容,提供送货上门、上门维修、家政、咨询、外出旅游等系列服务。政府将服务券免费发给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低保特困老人,其他老人也能享受到低偿和有偿便捷的服务。
4、建立医疗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开展便捷的医疗服务。一是强化社区医疗网点建设,沈阳市铁西区从2006年以来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卫生服务中心16个,15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39个;二是医保进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医疗服务。
5、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老年活动中心设有“日间照料站”为老年人提供饮食和休息的地方,并设有文体活动、健身、医疗保健、阅览、法律咨询、聊天等服务项目,供老年人自由选择。
六、思考及建议
柳州市的老龄工作在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作为经济后发达地区,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出台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规范性文件少,一些单位和职能部门对中央、自治区有关养老工作的政策不落实。如民办养老机构建房用地困难,所用水、电仍按营业性价格收取。二是资金投入少,扶持不力,致使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养老服务机构缺少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缺乏活动场所。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四是尊老、爱老、助老、惠老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全市老龄事业健康、较快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养老服务工作走上专业化、规范化,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人人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为构建文明和谐新柳州作出更大贡献。
图为学习考察组在沈阳市铁西区九委社区与铁西区民政局领导和九委社区领导座谈
图为学习考察组在沈阳市铁西区九委社区考察老年服务中心
图为学习考察组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与西城区民政局和社区领导座谈
图为学习考察组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办事处敬老院与老人交谈
上一篇: 市政协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 下一篇:柳州市政协2009年上半年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