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委员风采

委员文苑:岜沙印象

  • 2010-09-01    朱德增

内容导航:

   2007年12月19日,随“柳江溯源”考察团抵黔桂边界从江县。在考察柳江上游都柳江的同时,顺道参观了中国部落文化第一村——岜沙。
   岜沙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南侧,属丙妹镇管辖,距县城7公里,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多人,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等因素,岜沙苗族长期与外界鲜于交往。封闭的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固有的语言铸就了岜沙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文明。
   步入高山大坡的岜沙苗寨,箐黑岭翠,竹林幽深,古树参天。一排排木制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岜沙苗族长期有着维护自然的原始理念,因而耕地面积扩展不大,林多地少格局依然如故,人均田地不足一亩,但岜沙人所拥有的森林绿地却是异常丰富。陪同的罗德勇同志告诉我们,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这里的苗民代代恪守禁止乱砍滥伐的村规民约,形成了世世代代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村男女老幼自觉护林惜木,对盗伐林木者予以制止和处罚。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榕江至从江的公路干线穿越岜沙苗寨,但在村民的呵护下,公路两旁依然浓荫蔽日,楠竹森森,古树藤缠,松风怒号,飞禽走兽蛰伏其间。
   不知不觉走进了森林之中,不时传来悠扬的芦笙声。当我们走到寨门时,只见盛装的岜沙男人站在高坡上,一字排开,鸣放火枪,其他村民端着米酒,跳着芦笙舞,欢迎远到客人。我们被这里的激情点燃了,顾不上多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立即融入激情、狂热的歌舞之中,享受着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协调。
   迎宾仪式之后,有机会与岜沙苗寨的村民促膝相谈。岜沙男人至今保持明代以来的头饰,男孩长至14岁后,便由寨老为其组织成人仪式,并将其头顶部的头发发结梳成鬏鬏,剃去鬏鬏外围的其余头发。头发长长后,仍留发髻,余再剃除,如此反复,直至终生。他们都穿着当地妇女自织自染自缝的无领左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脚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既作自卫武器,又充砍伐工具。火药壶、绣花烟袋分别挂于左腰间和胸前,真是“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根杠子越山走”,个个犹如威猛的勇士,充分展示了岜沙男人粗犷的性格与尚武的精神。
   在依山而建、连成一片片的木制吊脚楼旁,寨民告诉我,这一排高耸的架子是“禾晾”,晒谷子用的,禾晾的格数代表主人家的人口数,那是大大小小的“谷仓”……真有幸,我们还看到了男人成年仪式上的“镰刀剃头”功夫。
   古朴深厚,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狩猎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使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要深究,只有住上一年半载才行。
   热气腾腾的苗家饭菜端上来了,优美的苗族劝酒歌唱起来了。歌醉了,人醉了,眼前山水醉了!

                       (作者:朱德增  鱼峰区政协主席)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