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经济发展离不开旅游业。旅游业属无烟、绿色、环保型产业,它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治县方略。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三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为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如何搞活三江的旅游产业?带着这样的课题,三江政协调研组通过对全县旅游家底进行摸底,同时走出去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经县内县外优劣好差比较,现作如下浅议。
三江旅游资源现状
三江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论从景点还是风情都极具开发价值。目前已具一定开发规模的景区主要有程阳景区、丹洲景区、独峒景区和八江景区。
程阳景区:有享誉海内外的程阳永济桥、程阳八寨自然风光、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等。其中程阳永济桥(简称程阳桥)于1982年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丹洲景区:丹洲景区是近几年新开发的而且发展比较快、比较成功的景区。有丹洲古城和石门冲自然风景区,其中丹洲古城因其保存着古城遗风和四季鸟语花香的岛屿风光而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独峒景区:有岜团人畜分道木结构立交桥、侗族款坪、松树林大坪和海拔1003米方圆水域1.5平方公里的人间天湖——大塘坳水库自然风光等等。其中岜团桥于2001年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八江景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胖鼓楼(2006年国务院公布)。
除四大景区外,还有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大歌、侗族百家宴、侗族舞蹈、侗族款文化、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等,其中侗族鼓楼、风雨桥是木结构建筑技艺的精品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目前,全县有鼓楼182座,风雨桥113座,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位16个大类,其中收录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侗族大歌和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两项。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全区县一级来说是少有的。
据统计,近几年到三江旅游的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2006年旅游总人数28万人次,同比增长21.74%,其中海外游客2.8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4200万元,同比增长23.53%,创汇200多万美元;2007年旅游总人数35.3万人次,同比增长26.07%,其中海外游客3.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5300万元,同比增长26.19%,创汇240万美元;2008年1—8月份,旅游总人数34.7万人次,同比增长8.7%,其中海外游客2.3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6900万元,同比增长9.8%,创汇210万美元。
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经济总量不大,旅游总收入占全县GDP的比重偏低(2007年为4.07%),在三江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二是旅游交通仍相对落后,特别是县城通往程阳景区和独峒景区的道路弯多路窄坡陡,很不便于旅游大巴的安全通行;县城至各景区也还没有旅游专线车,不便于散客的旅行。三是县城河东新区主要干道的硬化、绿化、美化不够;鼓楼坪公厕未开放,游人到此无法解决“问题”,存在“地雷”现象。四是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待于加强学习和培训。五是没有与桂林大旅游圈相衔接。三江与桂林相距156公里,与龙胜相距61公里,桂林成千上万的游客有20%到龙胜,到龙胜的游客仅有小小的零头来三江。究其原因,除了我们宣传不到位,游客不知晓,或三江旅游资源不足以吸引他们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我们没有与龙胜、桂林解决好游客线路的走向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旅游黄金线没有架设好、衔接好。六是旅游景区(点)没有开发好,项目单调,使旅客每到一处景点几分钟便“一览无遗”,没有奥妙无穷、趣味无穷的神秘吸引力,完全满足不了那些冲着丰富多彩的侗民族文化而来的境内外游客。总之,三江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拥有的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相比极其不对称,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搞活旅游业对策
一、继续抓好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旅游能否搞成功,景区景点开发好是关键。当前,我们要结合程阳八寨新农村建设抓好程阳景区创国家4A级景区的建设。程阳景区的“程阳桥”在国内外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开发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把程阳景区当作全县旅游的龙头来抓,将对全县旅游业建设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只要程阳景区景点的旅游红火了,将会带动和幅射全县其它的景区景点迅猛发展起来。把程阳景区(点)开发建设好,首先是要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桂林旅游业红遍天下,世人皆知,与其相距上百公里的山旮旯龙胜温泉也名贯天下,每年创利不菲。龙胜温泉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不仅是桂林大旅游的幅射,更不是仅靠一汪天然的温水,更重要的是以水为媒,其它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使游客玩得开心、得到满足、潇洒走一回。其次要抓好旅游交通建设。古宜——程阳景区(点)的公路弯多路窄,不符合创建4A级景区交通流量和安全系数的要求,必须尽快把它改建成二级路段方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架接桂林大旅游黄金线。三江地处桂、湘、黔交界处,这是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傍邻国际知名的桂林旅游城则是我们更大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把独特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动与桂林有关部门勾通,加强联系,协商好三江景点宣传、游客输送和利益分配等实质性问题。只要能实现利益双赢,旅游黄金线一定能够架接起来,使三江真正融入桂林大旅游圈。
三、以程阳八寨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档次。
程阳桥景点在2008年6月之前,旅游项目单调,仅是观桥、走寨、看表演。进来的游客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乘兴而来、扫兴而归。2008年7月14日,随着柳州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景区岩寨开馆,使景区内的旅游又增加了一个重要项目和内容。展示中心里除了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结构技艺模型外,还展示了很多侗民族生产、生活的物质和文化。从一楼到二楼,到处摆满了侗民族稀有珍品,琳琅满目,参观完后,甚至是本县籍的游客也叹为观止。展示中心以其丰富的内容感染着游客,让游客流连忘返,使程阳桥旅游增添了活力。
此外,在程阳八寨内,建立侗族风情艺术馆,让鼓楼坪的表演进殿堂。目前鼓楼坪的表演粗放型、随意性较大,仅是游客旅途中的小插曲、开心果,没有形成规范化、专业化、上水平。我们要把风情表演当作一项重要旅游项目来抓,形成观桥——看演出——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三个大项目。要抓好“表演”这个项目,就要在侗族文化“精品”上下功夫,即唱好一首歌,跳好一场舞,奏好一部曲,演好一出戏。唱好一首歌,就是唱好侗族大歌。梅林的侗族大歌曾经唱响全国并走出国门,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最近还收录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唱好侗族大歌,让天籁之声传播五湖四海,醉倒山外来客;跳好一场舞,就是利用多耶舞等侗族舞蹈,使演员、游客产生互动,形成热烈氛围;奏好一部曲,就是运用独特的芦笙等民族乐器演奏民族乐曲,让游客在音乐的另一片天地里“尝鲜”;演好一出戏,就是把侗民族生产、生活浓缩化、戏台化,让游客通过“缩影”对侗民族更加产生神秘和着迷。这“四个一工程”可由文化局的文化馆和艺术团来组织实施。通过这“四个一”,使游客对侗民族有了大体的了解,让他(她)们感到来到三江侗乡不虚此行。如此,“程阳桥游”不再单调而是“蛮有看头”。
四、以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为契机,完善县城和各景区的软硬件。自2007年6月我县首次提出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以来,经过各级领导的支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现已初具雏形。其间,自治区创优领导小组成员和市旅游局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既肯定了好的一面,同时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我们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整改方案和措施,逐项逐条给予解决落实。目前,三江全县拥有主要旅游景区4个,有国内旅行社4家,有三星级饭店2家,中档宾馆饭店100多家,专营旅游商品店40家,上规模宾馆停车场4家,上标准旅游公厕1座。另外,县城河东城区主要干道建设除月亮街道路未完成硬化外,其它干道基本完成;中山亭风雨桥建设已进入吊装阶段。下一步必须要抓好县城主要干道的绿化、美化,抓好县城和各景区(点)国际通用信息图形符号的完善,建立旅游咨询服务台(由政府出面,招标投资,以台养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商店、交通、公厕等),规范旅游景区(点)购物场所,严禁围、追、堵游客购物。其次,抓好以导游人员为主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实行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从选人入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扮靓三江旅游“窗口”。再次,加快旅游导游词的撰写工作。旅游导游词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优劣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成败。一个景点的导游词写好了、讲好了,能使游客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并能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影响效果。因此,导游词不仅要有精彩的描述,还要有丰富的内涵,要写出感人故事,写出动听词语,写出欢乐情趣,写出民族韵味来。
五、注重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旅游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中重要的一环。但凡旅游者,每到一地,都有购买富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作为纪念的欲望。而旅游工艺品最能满足游客的心理,它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活跃旅游市场,是一举多得的产业。程阳桥、岜团桥、马胖鼓楼等属于一种“不动产”,要让外人观赏,不可能搬动原物,而其精致的工艺品模型则可以既让游客“占为己有”独自欣赏,又可以达到实物宣传的效果。此外,我们应以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为内容,设计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其它小模型工艺品,如吊脚楼、情侣对唱、生活用品等等。不能小看工艺品对旅游的作用,旅游工艺品开发好了,就能让小商品“带”着侗乡走上大世界。
六、加大旅游宣传造势,全力打造“程阳桥”品牌。三江虽有很多秀美绝伦的东西,但却鲜为人知。“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宜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抱着“金宝贝”孤芳自赏,只能带来贫穷落后。因此,“酒香还要勤吆喝”,要多型式、多渠道开展宣传造势。要举行这样“节”、那样“节”,把客人请进来;还要到有旅游客源潜力的地方举行这样的推介会、那样的推介会,主动走出去“秀”她几把;要积极参加全国性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评比活动,如“全国最适合人居环境县城”等,让国家级品牌头衔为侗乡文化宣传造势,从而达到为我们旅游业宣传造势的目的。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通过报刊、互联网、影像(主要是电视、光碟、图片等)、手机短信等大造声势,让三江风光、侗族风情、侗族大歌走进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田,让三江侗乡成为游客渴望向往的迷人的好地方。打造“程阳桥”品牌,我们有足够的资本:一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著名的大文豪、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闻知三江程阳风雨桥后,欣然挥豪题诗:“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日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并书上“程阳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赠与三江,这是三江人民的荣耀。从此,程阳桥随同“程阳桥”一并名扬天下。二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自治区人民政府以程阳桥为原型,制作了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的木雕模型“同心桥”,作为广西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在礼品集中地广东深圳市福田区进行礼品分组排位时,国务院委托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把广西礼品“同心桥”排在了第一组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市礼品“普天同庆”之后。三是我们侗乡不仅有秀美的山川,而且还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大级别举重冠军陆永就出生于这片土地。因此,依托名人大家的人气,发挥名人效应以及乘借程阳桥亮相香港、轰动港澳之东风,是快速打造和提升“程阳桥”品牌的便捷途径。
综上所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滞后的发展速度是三江旅游业的显著特征;开发好景区景点,打响“程阳桥”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架接桂林黄金线,融入大旅游圈是重要手段;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我们的目的。总之,要振兴三江的旅游业,必须领导重视、干群一心、科学决策、百倍努力。只要我们内强品质,外树形象,三江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和“程阳桥”品牌誉满天下的日子一定会早日到来。
2008年9月
上一篇: 市政协胡锦朝主席到三江调研 || 下一篇:市政协主席胡锦朝到三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