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和几位政协委员相约到新近开业的石门仙湖景区调研。石门景区位于大良镇境内,距县城52公里,距柳州市区67公里,从大良镇驱车走五公里水泥路直达景区,交通很是方便。石门原是一地名,两峰相对形如巨大山门而得名。山下原有一处以石门为名的古老村落,五十年代修建水库,村庄沉没于幽深湖底,从此人间消失。
石门奇观早已耳闻,笔者十三年前曾呼朋唤友来此探幽,当时此处尚是荒山野沟,砍柴人指了个大致方向,我们一行人既不知具体的路在那,也搞不清石门景色到底如何,误打误撞,猛然一道巨大石壁挡住去路,往脚底一看,巨大深渊就在跟前!但觉幽暗处丝丝凉风往上袭来,依稀听到水流的声音,摸索着往下探行,才发现,这是一处四面绝壁的巨大凹陷,数十米深的穴底流淌着一道百十米长的地下暗河,潺潺流水声在空旷的地穴间回荡,捧水到手上,透心的清凉,外面是七月酷热的天气,地穴里宛如冰室般清凉。出水的洞穴依稀能看到尽头,但见水从高处跌下,溶洞一边出水一边吐雾,水带着寒气流向下游,远远望去,黑幽幽的入水口犹如一副张开的巨嘴吞噬着无尽的暗流……水急洞深,不敢贸然深入,憾然离去。
一晃眼十三年过去,旧地重游,昔日的荒野已建设得如城市公园般整洁有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停车场几乎车满,景区里客来客往。匆匆用过午餐,一行人就急着往核心景区走,我一人轻车路熟,一下子就顺着阶梯下到穴底暗河边,抬头仰望,幽深的地穴雄奇依旧,环顾四周,秀丽的景色既那么熟悉又仿佛很陌生,凉风袭来多了些许亲切。忽然发现,下游岩洞深处闪烁着神秘的彩光,这光一下子就把人吸引过去,伴着潺潺流水来到溶洞大厅深处,流水戛然而止,变成一处开阔的深潭,在彩灯的照射下,水光交相辉映,整个大厅流光溢彩,空气中弥漫着的清凉的雾气把人围住,如同云中漫步,浪漫而虚无。租了条船迫不及待地划到暗河里想探个究竟,但见溶洞里石钟乳、石笋、石柱、石鳗等美不胜收,处处奇景,目不暇接。陶醉中,突然眼前一亮,船竟然漂出了溶洞,来到一处数百平方米的小天池,池水碧绿,绿树成荫,幽深静谧。四围壁立,似无出口,再往外划船,蓦然,一张宽广深邃的大洞口映入眼帘,原来暗河是从此处流出的,好奇心牵扯着你不由自主的往里钻。这是一个较高的岩洞,其形态与前一个溶洞很是不同,如果说前一个溶洞如同美女般婀娜多姿,那么后一个溶洞就像北方汉子般高大粗犷,高大的穹顶下,船和人都显得渺小了。溶洞岸边散落着一些枯木残舟,是否古人之物?十数米高的岩壁上有前人开凿的石级和垒砌的石墙石室,有何用途?思绪迅速穿越时空,引来无尽古思悠悠。船在溶洞里绕行了一个大湾,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波澜不惊的开阔湖面,来到了游船终点,游人如梦初醒,意犹未尽。折回,再穿过后溶洞回到小天池边停靠上岸。虽然是短短一小时的游历,在黑与白的交替中三次穿越溶洞,感觉似乎是跨越了三个美妙绝伦的黑夜白昼,留下如梦似幻的记忆。
石门岩洞分为三层,下洞暗河涌动,水能行舟;中洞能容数百人,据说洞内有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八大块石刻,全部碑文有数千字:上洞宽敞明亮,一洞通天。石门岩洞石刻不少,现还保留着清晰完整的清咸丰、同治年间留下的摩崖石刻。传言,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在此屯兵,本地民间留下一些神秘传说。石门山下有一个寨子又名石家寨,全寨绝大多数人姓石,是否与石达开有关,这是一个不解之谜。
图为游客在景区内漫步
图为游客在品尝景区烤全羊
图为石门地穴出水洞景色
图为石门地穴入水洞风貌
图为石门溶洞暗河奇观
图为游客泛舟
图为绝壁栈道
图为石门雄姿
上一篇: 市政协主席胡锦朝到融安县板榄镇开展扶贫工作调研 || 下一篇:融安县政协主席张善强到板榄镇检查甘蔗示范样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