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工作

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推进全县甘蔗产业高效发展

———县政协发展甘蔗生产调研组

  • 2008-03-17    

内容导航:
 

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甘蔗产业列为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到2008年全县甘蔗生产面积达10.5万亩,2008/2009榨季进厂原料蔗达50万吨”的发展目标。为掌握我县甘蔗生产的现状和发展潜能,推进我县的甘蔗产业能够健康高效地发展,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潭头、大良、沙子、东起、泗顶、桥板、浮石、长安等乡镇的甘蔗生产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通过对全县甘蔗生产的调研情况表明,我县发展甘蔗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一、全县甘蔗生产概况

我县发展甘蔗生产始于1991年,当时种植规模不大而且比较零星,直至200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首次突破4万亩,达到4.25万亩,进厂原料蔗达15万吨。2006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286 万亩,进厂量18.8万吨,平均亩产3.4吨。2007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甘蔗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甘蔗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甘蔗种植实现了新的突破,总面积达到7.25 万亩,新增2.21万亩,为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原料蔗总进厂量达27万吨以上,比上年度增加8万吨。

我县糖蔗种植区域分布在大良、潭头、沙子、东起、泗顶、桥板、浮石、长安等8个乡镇,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新台糖16号、22号、25号等品种,部分为园林系列品种。种植规模超过万亩的有大良、潭头、沙子3个乡镇,总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7.7%。各乡镇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大良2.818万亩、潭头2.099 万亩、沙子1.443 万亩、桥板0.514万亩、东起0.225万亩、泗顶0.092万亩、浮石0.075万亩、长安0.055万亩。

二、目前甘蔗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2007年我县甘蔗生产虽然取得较大的进展,融安糖厂的建设又为今后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从全县甘蔗生产的调查结果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1、发展甘蔗的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各项产业种植用地存在相互争地现象。近年来,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随着水果、甘蔗、桑蚕、速丰桉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互间的争地矛盾日益明显。耕地面积较多的大良、潭头等乡镇,随着近几年甘蔗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利用耕地发展甘蔗生产已极为有限,目前通过开垦荒坡地和残次林地发展甘蔗的土地,公路能够到达的地方已基本被利用,尚未通公路的荒坡地和残次林地大多被承包种植速丰桉。而其它乡镇用于适宜种植甘蔗的土地资源也有限,且规模不大。

另外,相当一部分适宜甘蔗生产的土地存在权属纠纷,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了这部分土地的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据粗略了解,全县宜蔗的荒坡地和残次林地存在权属纠纷的面积约有5000余亩。

2、蔗区交通条件不良,尤其是新蔗区条件更不理想,有的尚未通公路。目前,除大良、潭头、沙子等老蔗区交通条件公路路况较好外,其它乡镇如长安、浮石、泗顶、桥板、东起等乡镇蔗区的道路条件不尽人意,特别是有的新蔗区根本没有公路。有的地方虽然具备发展甘蔗的条件,但修路成本高,难度大,无疑对我县甘蔗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3、甘蔗品种种性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影响到产量的稳定。目前,我县种植的甘蔗主要品种为新台糖16号、22号、25号及部分园林、桂糖系列品种,其中新台糖16号占60%,新台糖22号占25%,新台糖25号约占13%。由于种植时间较长,品种得不到提纯复壮,其种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丰产性和抗病性、抗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病害发生比较严重,如2007年潭头乡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褐条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

4、蔗农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程度较低,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一方面,一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对发展甘蔗产业,缺乏创新精神和胆量,有的甚至对发展甘蔗生产讲条件,等扶持,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结构较为偏低,思想上相对比较保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不足,接受和认可程度存在欠缺,因而影响到各种甘蔗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如地膜覆盖、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等技术,不能广泛地被蔗农接受和应用于生产,很多蔗农仍沿用传统粗放的老办法进行生产管理,甘蔗单产长期在4吨左右,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

5、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欠缺。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实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上难以做到全面、平衡;另一方面是蔗管员得不到系统的技术培训,专业基础较差,指导蔗农凭经验,缺乏理论支撑。

6、一些乡镇对甘蔗生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够强,对本地方发展甘蔗生产的潜力缺乏认真细致地考虑和研究,没能仔细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顾虑,导致不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产业发展工作有所被动。

三、对抓好今后甘蔗生产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机遇,齐心协力抓好甘蔗生产。各乡(镇)、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认识发展甘蔗生产是培植财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牢固把握好我县建设糖厂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把发展甘蔗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对发展甘蔗生产的宣传、引导、扶持和服务,认真组织协调,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位,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一个大力发展甘蔗生产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甘蔗、速丰桉、水果、桑蚕等产业的发展,难免出现一定的相互争地现象。但从目前来看,甘蔗与速丰桉产业争地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利用低矮荒坡地和残次林地进行生产方面。因此,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对那些交通较为方便,修路容易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将成本低的宜蔗低矮荒坡荒地和残次林地,优先用于发展甘蔗,实现甘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要加强工作力度,强化措施,做好土地权属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使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生产效益。

3、整合资金,加快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蔗区路网不畅,新蔗区道路不通,是制约我县甘蔗产业发展的老问题。近年来新发展的蔗区和正在规划发展的蔗区多是一些交通比较落后,地处偏僻的村屯,发展甘蔗使其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土地的生产潜力得到有效地释放。修路难度较大,成本比较高,可以通过整合制糖企业、交通、扶贫、发改等部门资金,推行乡村道路建设与蔗区道路建设以及扶贫整村推进相结合办法,逐步解决蔗区交通路网建设问题。

4、建立健全甘蔗发展机制,设立甘蔗生产风险救助基金,提高蔗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我县而言,甘蔗生产难免有遭受洪涝、干旱、霜雪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可能。因此,有必要设立甘蔗生产风险救助基金,用于甘蔗灾后生产求助,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减轻损失,确保灾后生产面积不急剧下滑,维持生产稳定。

5、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单产。一是建立甘蔗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和繁殖基地。建议每年从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实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最适宜我县发展的甘蔗当家品种,加快对老品种的更新换代。二是抓好甘蔗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指导,努力提高单产。要认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不同生产季节,深入村屯,加强对蔗农的生产技术培训辅导和生产实践指导,尤其是要加强对蔗区管理员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辅导,使他们更好地指导本区域的甘蔗生产,使甘蔗生产中的小问题能够就地解决。三是鉴于我县宜种蔗土地有限的情况,应在蔗区乡镇建立稳产高产示范片。示范片由糖办重点指导,通过对品种的筛选,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地膜覆盖,适时灌水等措施,建立1000亩左右的高产示范片。达到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引导农户的效应。从而全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6、在蔗区乡镇规划和鼓励调整稻田种蔗。通过重点规划和面上鼓励的方式,促使和激励农民调整稻田种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激活农民的种蔗热情。

7、扶持鼓励以村屯为单位,建立甘蔗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加强村民间的互助合作,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和劳力不足的农户所遇到的生产问题,促进甘蔗生产的发展。

8、继续实行优惠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甘蔗产业开发。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引进外来投资者到本县参与承包经营。同时,加大对规模种蔗的扶持力度,鼓励大户规模种植,促进甘蔗生产向良性化发展。

此外,还要做好甘蔗砍运工作的调配,优先安排易受霜冻天气影响的蔗区甘蔗的调运,以确保质量,确保效益。

9、为使到2009-2010年榨季甘蔗进厂实现60至70万吨目标,必须强化甘蔗产业,把甘蔗生产作为我县农业产生的重中之重来抓,并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