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石达开率太平军回师广西途经中渡和平山两镇纪略

  • 2013-12-19    吴狄

内容导航:
 

(一)

清咸丰元年(1851年),发端于桂平县(今桂平市,当时称浔州府)金田村的太平天国革命武装斗争,曾席卷长江两岸10多省,清军一败涂地。不仅震撼了清廷,也震动了全世界!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不久,即发生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内讧(后人称“天京之变”)。先是,在天王洪秀全的挑唆、默许下,野心勃勃的北王韦昌辉,屠杀了战功显赫的东王杨秀清全家及部属将士二万多人。接着,翼王石达开在战事激烈的江西九江前线,奉洪秀全之命,率师“勤王”回南京城,围捕韦昌辉一伙,又杀了他一家及部属二万余人。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派系林立的国家,无派无系,即无历史。一切别有用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总是巧妙地制造派系,并处心积虑地利用派系的矛盾,为他们不可告人的私利服务。洪秀全定都南京不久,即分封洪姓家族近百位亲王,还册封了数十名妃子。如此人物心胸,是不能容忍“功高震主”的。对于石达开,于是又萌生杀机,排除异己。

石达开也敏锐地感觉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于是愤而出走(幸好走得快,但全家人及部属,还是被杀了不少),指挥十多万太平军将士,打回广西老家,另寻革命出路。如此这般,“天朝”顿时四分五裂,元气大伤,给了清军可趁之机。

以上,便是太平天国最后败亡的主要祸根。

(二)

石达开指挥十万多太平军将士回师广西,一夜之间,突破了清军在湘桂两省交界构筑的防线。清咸丰九年(1859年)农历九月初围攻桂林城。石达开文韬武略兼备,熟读兵书,常用奇谋巧计。在猛攻桂林城池,吸引各地清兵驰援时,乘州、府、县防务空虚,突然兵分多路,直捣目的地宜州府(即今宜州市)。令部将陶金汤攻阳朔;石镇吉攻永福;石达开则率主力,通过临桂县两江镇,翻越金竹坳进入四十八弄山区,攻击永宁州城(今永福县百寿镇)。然后,经融县(今融安、融水两县)直抵宜州府。声东击西,避实攻虚,如蛟龙过海,犹天马行空,令清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石镇吉攻永福得手后,经该县今永安乡,直插今中渡镇。清军及团练武装数千兵力,在黄腊村与贝塘村交界地四十八弄边缘的六洛岭、马形坳阻击。农历九月初八,太平军攻克六洛岭。清军和团练武装集中全力扼守马形坳,太平军经几天几夜拼杀,数千清兵及团练武装被歼灭。九月十四日,开始在今中渡镇各地休整、筹粮。之后,即经鹿寨城,走运江镇(当时属雒容县辖),进击象州和武宣县各地。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农历六月初,为吸引清军,掩护主力西进,甩开清军阻拦。石达开另一部将赖裕新,又奉命率数万余将士,由今融安县瓦窑乡,经今永福县三皇乡出击今中渡镇,然后,过今平山镇大阳、九简两村,由柳城县东泉镇,直趋主力集结地宜州府。沿途“屯驻数十里,炮声震耳、刀影寒心”。由于当年九月在六洛岭、马形坳阻击战中,清军和团练武装被全歼,此次更多的太平军队伍入境,且多是快速行动,清兵只望风而逃,未敢阻击,故境内未发生战斗。后来,石达开在宜州府集结全部返桂太平军将士,准备向四川大渡河进军时,曾在当地的白龙洞题壁,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五言律诗:“挺身登骏岭,举目望遥空。毁佛崇天地,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峒羡诗雄。剑气冲霄汉,文光射日虹。”痛快淋漓地抒发表达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平生抱负。

(三)

当年太平军过境时,军纪还是好的,一般都严禁抢掠、杀戮,筹粮派款也都指向富贵人家,故民间有“九年到此,奉令封刀”之说。例如,当时在今中渡镇贝塘村三门隘开山采石为生的全州县十名石匠,目睹太平军将士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专门在牛角坳刻下“太平军好行”五个字,以为纪念。石刻意思有两层:一是赞扬“太平军好!有本事,过得硬!”二是祝福“太平军将士们,你们好好走!”与事后地主豪绅帮闲文人书刻的《雷王庙秋碑记》及《述旧碑记》不是一个档次和意境。正像《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所以,立场观点,行文走笔也不一样。 (信息来源:鹿寨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