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讯

关于公园街道办事处实行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的调研报告

  • 2009-12-29    

内容导航: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大量公共性事务进入社区,社区工作日趋复杂和艰巨。为探索社区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实现社区工作新突破,近期,城中区政协对城中区公园街道办事处实行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的社区管理工作新模式进行了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中区公园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公园办)位于柳州市城中区中心,管辖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驻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20多个,个体工商户2000多家,下设罗池、柳侯、弯塘、东台4个社区,共有社区工作人员72名(其中协管员24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公园街道而言,原有的按条条线线分工的管理模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忙闲不均。由于分工不同,工作量大的同志比工作量少的同志忙一至两倍;二是管辖面广。现在社区管理地域比以前居委会管辖的地域大三至四倍,以前公园办最多时有17个居委会,现在才有4个社区;三是事务多。据初步统计,目前社区各种社会性事务工作细起来多达200多项,仅为居民办理各种业务审核盖章就有30多项,需要报的各种报表50多种。有时遇到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到整个社区了解、登记、核对居民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则难以应对。以上原因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到居民户办事、服务难以做到深入细致,工作容易出现漏洞,且会出现不同业务、不同分管人员重复到居民户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群众相互之间也不够了解,相处不够融洽,从而影响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园办自20089月起,打破社区工作按专业分工、按条条线线管理的传统模式,在社区内划块,以块为主,按区域定人负责,即实行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公园办实行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构建社区工作区域化网络。实现从传统以“条”为主的工作方式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的社区管理区域化方式转型。首先,划分社区管理网格。针对各社区实际,按照小区、楼栋、单位和街巷分布状况,以约300户居民为宜,将管辖片区划分为若干个片区网格,在网格中又划分若干个街道小区、楼群和单位网格。其次,社区工作人员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片区网格内的所有社区工作。第三,在片区网格内的小区街道、楼栋中挑选热心群众担任居民小组长、楼栋号信息员、联络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民情收集、计生监测、政策宣传、治安信息、市容管理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从而形成办事处→社区→片区网格→小区和楼群小组长→楼栋小组长→信息员和联络员的工作网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区域化共建工作格局。

2、明确社区工作包干范畴,落实区域化管理责任。建立区域化分片包干责任制,实行“网格包干”,不留管理“死角”,做到网格“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社区人人有块“责任田”, 实现服务区间、服务对象、服务环节的全覆盖。同时,明确块、条的管理责任,即“块”负主要责任,“条”负次要责任。社区每周召开一次情况汇报会,工作人员通报本片区的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分管各条、线的同志可从情况汇报会上收集汇总情况,及时了解掌握自己所分管工作的情况,以便制定工作计划和向上级汇报情况。

3、开展全员业务大培训,打造社区工作“多面手”。举办推进社区区域化管理全员培训班,开展党务、计生、民政、残联、综治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基础工作大培训,邀请业务对口部门领导和专家授课。社区专干互相交流学习,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基层实践经验讲授社区业务知识,同时,注重在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手把手地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社区“两委”成员、社工和协管员全部参加了培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社区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全面提升,实现人人都是“多面手”,有效提高了为居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建立“五个一”工作载体,畅通社情民意汇集处理渠道。“五个一”即“设计‘一表’、‘ 一栏’、‘ 一卡’、‘ 一志’,开通‘1个社区网络QQ群’”。 “一表”即综合信息表。信息表基本涵盖各项社区工作信息,并录入微机进行管理,建立社区共享资源信息库。“一栏”即岗位责任栏。责任栏上标明责任区域、服务项目、责任人照片、社区联系电话等,悬挂在小区、街巷、楼栋的醒目位置。“一卡”即“服务贴心卡”。卡上标注社区电话、电子信箱和片区责任人姓名、手机号码及服务项目等信息。“一志”即社区民情日志。社区干部在平时下户过程中将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整理记录,并按“首问责任受理、内部协调解决”的原则,对能够处理的事项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先记录下来,分为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即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内的问题,马上交给分管的社区专干和单元网格工作片长处理,由社区书记、主任敦促和检查限期解决落实;如反映的问题涉及居民共同利益或事件重大,社区将召集党员和居民代表共同协商解决;如果属于街道和职能部门解决的的问题则上报到街道或职能部门办理。1个社区网络QQ群”即开通社区网络QQ群。利用QQ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为居民办事和咨询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

5、标准量化,定期考核,居民评议。制定《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划片包干、标准量化、定期考核、居民评议”制度。按照分片包干的工作内容,量化各项包干的工作考核标准,制订社区区域化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具体考核入户走访是否到位,计生、党务、民政、残联等信息资料是否登记准确、合格;百姓疾苦、突发事件和治安、安全生产及城市管理隐患等民生、社情信息监测是否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普及和各种惠民政策的落实等日常服务是否到位。考核采取随机抽查和暗访的方式进行;居民评议采取入户发放评议调查表和召开各区域居民代表民主评议会的方式进行实行奖优罚劣。对于优秀社区和优秀个人给予奖励,对于考核不及格且民主测评不满意票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干部,取消当年度考核奖,其中连续两年不及格的,建议按有关规定予以调整。

三、作用与成效

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实现了社区联系群众“零距离”和服务群众“近距离”,形成了一个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其他人员职责明确、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反应灵敏的社区管理服务实体,深化了社区居民自治。一年来的实践,成效比较明显。

1、社区管理运行体制进一步理顺。实行区域化管理以后,每位社区工作者除了分管线上工作外,还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田”。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居民和单位走访,了解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居民情况动态信息,并对自己所管辖工作片的档案进行定期和即时完善。在实施区域化管理的过程中,只要居民有诉求,社区工作人员按照“首问责任受理、内部协调解决”的原则落实,居民的诉求渠道更畅通、办事更方便,社区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意识和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社区区域化管理改变了社区工作量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解决了累事、重事无人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突出问题,使下户、下单位调查和登记、核对有关情况和信息成为经常性的工作,让管理和服务成为一种日常工作。

3、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和沟通更加紧密,关系更加融洽。实行区域化管理后,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相对缩小,下工作片区、入户了解情况的同时与居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次数和频率明显增多,从而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更加融洽,收集和掌握信息更加容易、更加清楚、更加详细。许多居民群众反映,以前社区工作人员见得少,大多不怎么认识,自从实施区域化管理后,接触多了,也就互相认识了。

4、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实行区域化管理,打破了原有的按专业划分条条线线开展工作的模式,促使社区干部除了学习和掌握原来工作范围内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和掌握其它各种工作的业务知识。同时,除了平时集中学习、培训外,工作中也能不断学习实践,有利于提高和巩固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社区工作人员人人成为多面手。

四、几点建议

1、 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公园办推行的社区工作区域化管理模式进行总结和完善,并逐步进行推广。

2、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请专业人员上辅导课,发放各种专业书籍、资料让社区工作人员自学,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等,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社区人员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使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各种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3、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全面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多元化,有社区领导、委员、社工及各种协管员。其中,协管员有市级有关部委办局派来的,也有城区派来的,由于各自主管部门和工作业务不同,其收入不同且差距较大,如果推行区域化管理模式,则明显同工不同酬,部分收入低的同志有思想情绪。为此,建议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人员的工作待遇,特别是各类协管员的待遇。尽可能做到同工同酬。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

4、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各类工作人员职责,完善社区区域化管理考核制度,量化考核目标,细化考核标准,落实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5、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社区单位、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办墙报及深入单位、街道、小区居民户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群众特别是单位参与和配合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共驻、共管、共创和谐文明社区的目标。

                         (城中区政协专委)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