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城中区这片土地,唐宋以来,逐渐成为柳州城市中心,曾有过不少古建筑及古街道,占了全柳州古建筑及古街道的大半。如唐时的柳侯祠,罗池,东亭,宋时的柑香亭,云景亭,思柳亭,明
代以来古城中的东、西、北、正南、魁星、拱宸、留照、宾曦等八个城楼及镇粤楼,文庙,武庙,龙王庙,火神庙,城隍庙,西来寺,开元寺,吉祥寺,华荣寺,清真寺,恩仁坊,节孝坊,锦秋亭,秀野亭,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粤东会馆,广东会馆,庐陵会馆,廖磊公馆,陈炳府第,罗池街,黄竹巷等,它们中的大部分因自然或社会的原因,先后毁圮无存。现将目前尚存、其中年代较早的部分古建筑及古街道介绍如下。
柑香亭
查史料,柑香亭始构于宋代,为纪念柳宗元当年曾在城西北隅种柑树并留下诗作而建,原名柑子堂,可见最初建筑是一种“堂”的形式。宋皇祐间(1049—1053 年)任柳州司理参军、又两知
邕州的陶弼在柳时便有《柑子堂》诗一首“: 子厚才名甲有唐,谪官分得荔支乡。罗池水尽黄柑死,独有空碑在画堂”。从诗中还得知堂前树有碑刻。
后约成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的《舆地纪胜》一书“柳州·景物下”条目中,也记柳州“柑子堂”“: 诗碑犹存”,另在“碑记”中又记“黄柑堂碑,在黄柑堂,柳子厚所题诗刻,今存”。说明柑子堂又称为黄柑堂,而堂前的诗刻为当年柳宗元所题,这陶弼之前已有之碑刻,于陶弼之后近二百年仍在。
柑子堂历代屡有修圮,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 知府孟端重建后改名柑香亭,此应为柑香亭得名之始,也说明此时建筑形式已由“堂”改为“亭”。九年后右江道王锦重修,形制仍为亭。
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 ,长沙人蒋兆奎署任柳州知府,见亭再受毁坏,便于两年后以两月之工,銀三百两之费,“因就亭之旧址,置上下两楹,仍其旧曰柑香亭”,在这里,蒋兆奎重建的柑香
亭仍以旧名,但形制已由亭改成了两楹的楼了。楼成后,蒋立了一方《重建柑香亭碑记》,现碑仍立于亭右。据《碑记》,亭之基址,周围得一百五十四丈五尺,“旁种以柑,周绕亭侧。时郡中蚕
事大兴,补种桑六万株,以重民事。更延僧以主香火”。可知当时除在亭侧种柑外,还种有桑树六万株,以为官府向农户作养蚕副业的示范及旁之开元寺僧人的香火收入。蒋兆奎在《碑记》中还
对柳宗元在柳州的文章政事大大赞扬:“侯固以文章能政事者,而又以游观为为政之具,俾乱虑滞志,无所容入,然后理达而事成。故其惠化至今归赖。每于公退之暇,登斯亭也,江山犹是,蕉
荔依然,见实闻花,宛如当日。”又作柑香亭一联云:“城郭江山一览中,胜迹美如斯,绘不尽丹荔黄蕉,桑麻晩景; 文章政亊千秋在,后来惭我辈,徒说这琼林春暖,斟酒言欢”。
至光绪卅三年(1907) 无錫人杨道霖来任柳州知府,于两年后在原来园林的基础上兴建柳侯公园,也提到“(罗)池北柑香亭……遵照前址重加展拓,建修兴复。”由此可知,柑香亭名称、亭
址及式样于清末一直不变,也是两楹的楼。
入民国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这楼式的柑香亭一直未变其形。我曾见过一帧1935 年前的柑香亭照片,即为楼式的。到1963 年3 月郭沫若老先生第二次来柳州,有《柑香亭》诗一首,
诗题为“亭”,诗句中也称之为“楼(柑香应筑几千楼)”。
此前民国间地方名人亦撰有柑香亭联,其一为莫樾楼的“六千里去国身轻,天教斯文开绝域; 二百株香柑手种,人怀硕果立斜阳。”其二为朱芾的“丹实垂楹,想当今栋宇重新,独留得一天
明月; 绿阴满座,赖此地江山作主,更招来两袖清风。”
我于1964 年至1984 年二十年间在柳侯公园工作,对当时的柑香亭也有记忆,记得旧亭址在现柑香亭北侧约30 米处,似乎已无楹联,只有“柑香亭”匾额一块,为朱芾所题。下层围以民
族风格的雕花门窗,右侧一梯直达上层,上层周边留出一米多的地方为走廊,其余空间用玻璃隔断。整个建筑物除匾额外无甚可观处,加上登楼后视线被周边树木所阻,无法远眺,故平时游览者不多。
“文革”之初破“四旧”阶段,市内及柳侯公园不少古迹景点被毁,大约是此楼上下均空空如也,无旧可破的原因,柑香亭居然幸免于难,但亭上朱芾所书之匾额被取了下来,近两米长质料
为樟木的匾额被园林局基建队工人看中,将上面的题字刨光,移作他用。至20世纪70 年代初,“文革”时没有毁掉的柑香亭反而被拆除,原因据说是“白蚁危害严重”。现在的柑香亭重建于1978 年,已非楼式,而是依清乾隆间式样用水泥建成,原来的亭子距当时的动物园大门不远,如在原址建造会有碍游人进出大门,故稍移数十米建于罗池东侧,这时奉命重建者想起了当年取下的地方名书家朱芾所书“柑香亭”匾额,找到匾额一看,木板仍在而字早已消失,只好请已到自治区任职的原柳州市委书记黄云重新题匾。遗憾的是现亭自重建至今无一副楹联于其上,似乎少了一些文化味。
算起来,这柑香亭之建已有千年的历史,尽管其间多有毁坏及改变名称、形式,但不失为城中区较有影响的古建筑之一。
罗池
“罗池夜月”作为柳州古八景之一,见于清乾隆间修的《马平县志》中,当代柳州人可说是耳熟能详。有人可能会认为,根据记载,罗池充其量不过是明、清时柳州地名。实际上,柳州罗池这
一地名早在唐代已有。
最早记下“罗池”这一地名的是柳宗元的挚友韩愈,他于《柳州罗池庙碑》中写道:柳宗元死后三年的一天,“降于州之后堂……其夕,梦翼(柳宗元生前的部将欧阳翼)而告曰:馆我于罗
池”,所录颇有传奇色彩。据此可知,早在柳宗元生前甚至他到柳州之前,罗池已然存在,此后则因州人将祀柳宗元之庙建于罗池旁,顺理成章以罗池为名称之为罗池庙。加上韩愈于文中提
及,罗池更是名声在外。
由于崇敬柳宗元,古人题咏罗池的诗不少,有名的如宋代王安中的《咏罗池》:“子厚文章百世师,寻常稽首望罗池”。宋陈藻的“平生不作罗池梦,今日还来谒柳祠”,元代傅若金的“柳州
刺史爱罗池,庙食千年傍水湄”,见罗池而忆柳侯,明闵珪有“罗池彻底清泠水,好似贤侯惠泽深”句。对罗池的坍坏表示惋惜,如明代解缙的“子厚文章迈汉唐,可怜祠宇半荒凉。罗池水凅荷应败,惟有穹碑照夕阳”。
明崇祯间,徐霞客游柳州,于其《游记》中记了听当地人说起有“罗池夜月”一景。可见作为地方风景,“罗池夜月”早于明代已存在,不过徐霞客又记道,景点被当地官府所佔,平民“苦于官府游宴之烦,抛石聚垢,池为半塞”,罗池已从平民可以游玩之地变成了官府游宴之所。
此后罗池有过什么样的修葺,因史无载,不得而知。直到光绪三十五年(1909 年),无锡人杨道霖任柳州知府之后二年,罗池才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杨年轻时曾应当时洋务派人物盛宣怀
之聘,接受过一定的变法思想。不久中进士,先后到武昌讲学和赴商部任京官。1905 年随五大臣到日本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强盛及文化的发达,给他很大启示,到柳州任后,他便在
当地士绅开辟公园的基础上,定了一个建设柳侯公园的计划,其中提到罗池的修建:“先将罗池开浚深广,蓄养鱼族,修建桥梁,两地相通,栽种荷莲”。
由于当年杨即离任,罗池的修建不知是否如计划,已无考。不过民国初年地方官员先后于罗池上建了新月桥、船厅及蓉镜亭。1917 年至1919 年,浙江嘉兴人、民国时“七君子”之一的沈
君儒任柳州道尹,曾为公园内罗池畔的船厅撰过一联:“谁挽狂阑,每念时艰怀击楫;民犹止水,莫因风利过张帆。”由当地名书画家朱芾书写,以木板刻制悬于厅中。
至三十年代,这几个与罗池融为一体的建筑仍在,1935 年8月,历史学家谢国桢经柳州,慕名游罗池、柳侯祠,他在游记中便写道:柳侯祠“左边萦带着一池秋水,面积约数十步大,满植荷
花和菱苹之类的水草,便是最负盛名的罗池……罗池的中间,有水榭三楹,远望缥缈,好像仙家楼阁……过一条石桥,桥栏外的隙地种着三五株芭蕉,还有几棵桂树。过去竹篱,便有一个船厅,
船厅的右面就是水榭蓉镜亭。船厅前面摆着几张石几可以休息,水榭前面可以钓鱼”。后经社会动荡,船厅、水榭、蓉镜亭早已消失,所书联也自然无存于世了。
于今的罗池上虽已无任何建筑物,但周边围以石栏杆,东、西各有几株年久叶茂的榕树枝干探入池中,又别有一番风致。由于罗池千年以来名声远播,故我国大型辞书《辞源》及《中国地名
大辞典》中均有“罗池”条目。当代柳州人对地方名胜罗池仍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便有一批文化人成立了“罗池艺苑”,到八十年代,又成立有“罗池诗社”,于今的罗池,已与柑香
亭、柳侯祠、柳侯墓成为柳侯公园一组纪念性园林建筑,罗池更以新的面貌闻名于世。
罗池街
由于唐代时罗池已名声显赫,逐渐吸引不少人家在其附近居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罗池街。这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可追溯到北宋,熙宁四年(1071 年),柳州有一米姓大族,中有一人名逊,他的友人欧阳昊在其墓志铭中就说他“世居罗池”。明代中期,一个叫傅高的官员为柳州人欧阳澄写墓志铭,也称欧阳澄为“罗池贤士”,可见这欧阳一族也是住在罗池附近。最早明确记下“罗池街”这一地名的,是明代弘治间到柳任官的桑悦,他在《马平县重修儒学碑记》中说:“(县学)在罗池街东”,可见那时已将罗池作为街名,这是目前所知柳州最古老的街名之一,至今也有500 年以上的历史。当年的罗池街还住过一门旺族计家,计家最有名的当数计宗道,他是柳州历史上第一位解元(省级举人考第一名)。由于他世居于罗池街,故自称计罗池,友人也以此称他。
明代大文学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的李东阳在《罗池街书屋记》中也提到,居罗池一带者,“虽贫贱家窭士,亦能__________诵习经史,名科第,取官职,自宋以来已然”。可见罗池早于宋、明已是柳州人聚居之地,并以居于其间引以为荣,以此为鞭策,发愤读书。一个地名能达到这样的效应,这在柳州古地名中恐怕是唯一的。不过古罗池街与现在罗池路不同,它的具体位置,清代柳州人戴朱宏于康熙六年(1667 年)作的《重修罗池碑记》中提到:“自柳庙之左,开元寺之前,有路直下,所谓罗池街者是也。”也就是现在的罗池南往下至公园小学这一段。
黄竹巷
黄竹巷在1999 年出版的《城中区志》中简介道:因该处旧有竹林,故称篁竹巷,亦作皇竹巷,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改称今名。此巷之名始于何时,区志未提。实际上,这条长仅230 余米,
宽不足3 米,旧时为石板铺就的黄竹巷于清乾隆时已有文字记录,当时就称为黄竹巷。这段文字记录见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任柳城知县的山东高密人李宪乔的《丁巳赴百色军营日记》中。李宪乔于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 年)三月由桂林赴百色公务,于二十三日舟行至雒容县,第二天进入柳州府马平县。他的日记写道:“县令雷公留饭公馆,在黄竹巷”。
李宪乔在马平县逗留了两天,于二十五日离开。从其记录可知,当时的黄竹巷中还有一所县级的接待处(公馆)。这也不奇怪,因为黄竹巷西面便有清代的柳州府署、经历司署、司狱司署、督粮通判署,北面有提督军门署、三官厅、马平县署、典史署等府县级军政类衙门,就近于一黄竹丛生的幽巷中设一接待处,既方便又安全,是一顺理成章的事。
岁月沧桑,时至今日,谁也想不到,现在人们心目中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当年竟是一处官府人员常来常往,觥杯应酬之地。
从上述记录推算,黄竹巷得名至少有200 余年的岁月,应是城中区一条历史文化老巷了。
上一篇: 从放牛娃到将军——柳州西门街宋氏风云 || 下一篇:解放初的禁毒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