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委工作

柳州市推进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方案

  • 2009-12-29    

内容导航:

 

柳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1月,柳州市跻身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柳州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今年,中共柳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四个名城”的要求,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又提出了柳州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新目标。进一步推进柳州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提高柳州城市软实力,已成为促进柳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稳步推进柳州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同步发展,文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使柳州的文化软实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任务充分整理和整合柳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系统的开发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或几个具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柳州历史文化品牌,形成区域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原则坚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融合性的保护和利用并重原则;坚持注重规划,有序发展的规划先行原则;坚持群众参与,面向民众,服务民众,成果共享原则。

二、现状分析

 

柳州拥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自然的山水风光,璀璨的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柳州、柳江、柳树、柳宗元”等以“柳”为特色的柳州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厚重资源据分析,在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方面,柳州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要优势:

1、 拥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均留下了描述柳州山水的精美文字,柳侯祠、白莲洞古人类遗址、东门城楼等历史瑰宝熠熠闪光;

2、拥有《白莲》、《八桂大歌》等精品剧目,“龙城金秋”、“柳江之夏”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和博物馆、图书馆、奇石馆等重要文化设施;

3具有城市本身的历史风貌及历史特点,有“在全国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全国山水城市中工业实力最强”的鲜明城市特色;

4、具有多民族聚居、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存在问题:

1、保护和建设名城方面,缺乏一个高标准地操作性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规划;

2、在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缺少亮点。表现在:没有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品牌效应的名城景观;没有打造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具有品牌标识意义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没有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创建城市品牌形象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3、在对外宣传中没有很好推广城市重大文化品牌标志。如柳州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已经10多年,未能很好借助名城载体来有效提高柳州知名度。

4、没有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一些传统建筑、街区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在推土机面前蓦然消失。如柳州的骑楼街等;

5没有注意保护城市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如东门城楼和明城墙连线缺乏整体景观设计,清真寺被新建筑所包围等,忽略了新建设与原有环境的和谐;

6、没有整体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有些建筑物单独看,可能不够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建筑群加在一起,其价值就得到升华,如东门城楼历史街区;

7没有编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我市的胡志明旧居(含乐群社、蟠龙山洞、柳州饭店红楼)、柳侯祠碑刻、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桂南会战旧址(含护蒋洞)等5处文物保护单位(共9个文物点),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我市市区范围内“国保”零的突破。但两年多来,我市这5处国保单位都没有编制保护规划,这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大局非常不利;

三、实施项目

柳州应解放思想,利用资源优势,运用市场手段,打造历史文化精品项目,借助品牌所特有的传播功能及效果,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文化软实力升级,带动经济强劲发展,从而为柳州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新目标起重要推进作用。

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质量由什么来决定,它的质量怎么被最后评估?根据国内外专家已取得的共识,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可识别性,比如说提到巴黎一定会想起卢浮宫、埃菲尔铁塔,提到北京我们知道有故宫、胡同,这样的城市特征给我们提供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因此,要提高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可识别性,就必须要求城市的文化品牌具有被受众所高度信赖的现代感、未来性和地域性等鲜明特征。为此,特提出如下八大品牌建设项目。

项目一:柳宗元历史文化景区

项目标准:利用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历史名人资源,打造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品牌

一座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有独特内涵的传统民族精神的载体。柳宗元对于柳州的意义非同寻常,对于中国政治历史和千古文坛,柳宗元的意义也非同寻常。柳州对柳学的研究不仅有一定规模,而且有较高水平,成功举办的两届柳学国际研讨会,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初步奠定了柳州柳学研究的地位。另外,柳州有与柳宗元相关的一大批珍贵古迹和文物,有柳宗元寄情柳州山水的100余篇绝妙诗文和阐述柳州政务的精美文章,柳宗元“有德于民”的政绩,政治与独立人格的魅力,体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城市历史文化中健康的人文精神影响和魅力历久弥新。软实力的核心实力是文化魅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利用以柳宗元为代表、并涵盖计宗道、张、佘立、杨庭理、王拯等“柳州八贤”人文内涵的历史名人资源,可以打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城市精神特征的名城品牌。建议利用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历史人物资源,打造一个独特的以柳宗元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景区、柳宗元历史文化遗存展现中心、柳宗元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和柳州文化旅游中心。具体建设如下: 

1.整合景区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整合文化资源,改变目前一个景区两种不同称谓(“柳侯祠”“柳侯公园”)的现象,将景区名称统一称谓为“柳侯祠”。柳侯祠兴建于柳宗元逝世后三年,即公元822年,此后历代均有较大规模重建或修葺,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政府投入巨资在全面修葺柳侯祠、罗池的同时,还依据清代规模,复建了山长住房、贤良祠、讲堂等古建。柳侯公园则为1906年地方名流在一次菊花会上倡议以柳侯祠为中心开辟而成。打造“柳侯祠”品牌,应整合景区内的文化资源,加强景区内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形成开发和发展合力。

2.彰显人文魅力,提升柳侯文化

1)设立柳宗元雕塑。选择在人民广场或景区合适的位置设立一组大型的标志性的柳宗元群雕,真正让这位柳州的第一任刺史 “活”起来,成为柳州对外的“代言人”。打造柳侯祠,还应考虑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赋予景点,如在景区设立柳宗元事迹碑铭等,以增加历史厚重和人文魅力。

2)设立柳宗元文化研究资料室。开办“罗池书院”(或罗池讲堂),讲授国学、研究柳学,把“罗池书院”办成国内柳宗元学术研究资料最全的研究资料中心。除此之外,还应继续举办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恢复罗池夜月等历史景观。

3)复建“开元寺”。复建后的开元寺将展示柳侯祠历史原貌,并增加 “柳州八贤”人文景观,以增加柳侯祠的历史景观和唐文化的影响力。还要恢复柳州历史上“春秋大祭”的“祭柳”和“庙会”,将其创新为“柳宗元文化节”。

3.办活文化产业。积极研发旅游产品,将打造柳侯祠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柳宗元的品牌效应开发柳宗元诗文竹简、诗文珍藏书画扑克、诗文屏风、诗意画竹简、少数民族刺绣和真丝织锦画等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4.建设柳宗元书画文化园区。建议在都乐公园对面的山坡地或者三门江林场沿江一带规划200亩左右的土地,建设西部画家村,包括有历史碑刻、名人名书画长廊和中国当代的著名书画家柳州创作基地,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国内书画名家来柳创作并留下作品,以拓展文化魅力,提高文化园的品位。平时可供游人参观。

项目二:白莲洞古人类生态园

项目标准:利用以利用白莲洞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影响力的史前文化遗址品牌和科普平台

名城的历史文化优势往往得助于大自然的“天赐”,更获益于先人的智慧创造,岁月的演化和积淀,才保留了目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风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有丰富的历史遗址,早在5万年前,柳州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等古人类演义了人类五万年至五千年的远古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史前文化,柳江人是中国乃至东亚迄今最早发现的晚期智人代表,白莲洞文化遗址是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曾为白莲洞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柳州则是这个中心的集合点”。这个点因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而饮誉海内外,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以白莲洞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遗址,具有史前文化独特影响力,应该成为构成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重要元素。具体建设如下:

1.整合柳江人、白莲洞人、鲤鱼嘴人等古人类遗址内涵,以白莲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为平台,构筑柳州史前文化生态圈,打造陈列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娱乐中心,打造集科普、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人类繁衍足迹”文化景观。

2.建设白莲洞古人类生态陈列馆,系统展示柳州史前文化研究成果、国内国际洞穴古人类遗址文化成果和柳州本地及引进的大量史前古生物化石标本。

3.提升洞穴内五万年至五千年古人类生活场景和海洋化石科普实景陈列水平,建成我国惟一的洞穴古人类及古生态岩溶景观洞穴遗址景观博物馆。

4.设置仿古休闲娱乐项目:

1)充分利用白莲洞区域内及周边地带800亩项目用地星罗棋布的水塘以及森林,恢复古代原始森林生态环境,营造反映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的氏族部落村;

2)构建寻宗觅祖祈福平台,在园区内设置“柳江人”雕像或其他祖先雕像,供游人朝拜、供奉;开设人类繁衍时空长廊,利用高科技手段,设计室内模拟实景时空长廊,系统展示人类起源、进化和文化演化方面的多媒体资料;

3)创作一台原生态舞台剧,剧情由远古时期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引发,通过原始舞台这一载体展现史前人类在制造工具、狩猎、火耕、迁徙日本、东南亚以及恋爱、育人等生产、生活情况。以通俗的方式、浪漫的色彩让游客对白莲洞人乃至对史前人类生产生活习惯有初步印象和了解。

项目三:东门城楼历史街区(景区)

项目标准:利用以东门城楼为代表的历史遗址资源,打造历史建筑群与革命遗址相融合、与对岸风情相辉映的具有古城特色的柳州历史街区(景区)

 

东门城楼是柳州惟一保存下来的明代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对于柳州,具有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其周边,中共桂柳工委旧址(民国初建筑)、联华印刷厂(地下党的革命据点,民国初建筑)和百年古宅钟家、西洋式建筑柳州电报局等建筑群与之相映成趣;在其对岸,与窑埠古镇的古码头、老土圩、老浮桥,蟠龙、灯台、驾鹤、马鞍等群山,以及世界最长人造瀑布、百里柳江百里舞台文化带遥相呼应。

鉴于东门城楼及东门广场己经修缮完成,文惠桥扩宽工程已开始实施,东门城楼作为柳州市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一个名胜景点已初具规模,如果将其与上述民国建筑群,与柳江两岸风光一并综合规划,即可提炼一处贯穿两岸的古城风貌区、民国建筑群区和步行商业街区的东西南北步行景观流线,成为一处集党史教育、建筑史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古风民俗活动、柳州特色景观欣赏为一体的,与对岸窑埠古镇、小桃源汉城古迹等盛景一起,形成由一座现代的文惠大桥串起的两岸古今文化相融合的,古城楼、历史街区与蟠龙、灯台、驾鹤、马鞍等群山对话,与世界最长人造瀑布、百里柳江百里舞台文化带遥相呼应的名城景观。

1、东门城楼历史街区资源情况:

⑴东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是柳州市惟一保存下来的明代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门城楼是在唐宋土城基础上,包以砖石修建起来的,其现在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唐城所在的位置。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刚到柳就写有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还为柳州守城将士写下了《咏柳州戌守》诗,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粤西游记》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⑵中共桂柳工委旧址:民国初建筑,原为桂柳区工委秘密机关,1948年底作为柳州特派员的机关和住地为柳州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地之一,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为民国初期建筑,2004年修建东门广场时拆除,拟异地重建,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⑶联华印刷厂:民国初建筑,位于五星步行街南入口东侧,是中共柳州地下党的革命据点及秘密印刷机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报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迁建至东门城楼内。

⑷钟家:民国初建筑,是柳州目前难得一见的百年古宅,除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外,最重要的是其东侧山墙上保留了抗战时期日机机枪扫射时留下的弹孔,这对青年一代不忘国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⑸柳州电报局旧址:位于东楼院内东侧,为柳州保存较完好的西洋式建筑,是柳州最早的电报局,抗战期间曾是日机轰炸的军事目标。

⑹梁家:民国初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典型的南方民居建筑色,修建东门广场时己经拆除,拆除前文物部门已将其测量绘图,其建筑构件己保存下来,重建时可充分利用。

2、东门城楼历史街区(景区)建设意见:

⑴建设传统风貌和怀旧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参照上海“新天地”、豫园旅游商城和南京夫子庙的模式,采取重新建设和保护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东门周边进行改造。沿曙光东路和罗池路沿街开辟传统的商业骑楼,拆迁柳州市印刷厂以及其南面的私房和住宅楼。步行街区以经营古玩、字画、个人收藏品、旅游纪念品为主,并形成具有怀旧特色的酒吧街,再现东门街区的人、事、景、物的历史风貌。 

⑵拓建东门古城广场。延续原柳州提督署的历史文脉, 拓建东门古城广场,以提升东门城楼整个地段的历史文化魅力。在古城广场中心修建文化建筑,广场内的地下文物遗迹采用玻璃覆盖,进行原址保护陈列。同时恢复传统的民间民俗风情,为市民在节庆期间举行地方戏曲、庙会等活动。使东门城楼一带成为集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商业美食及旅游观光为特色的综合性地区中心,恢复昔日的风貌和繁华景象。

⑶恢复革命纪念性建筑和典型民居。拆除东门城楼以西至柳州市印刷厂前的住宅楼,在钟家附近集中布置民国建筑展览群,包括梁家、联华印刷厂和中共桂柳区工委。构成柳州市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国建筑展览群,作为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体现历史文脉延续的展览场所。

⑷唱响东门戏台。东门戏台以演出地方戏曲为主,穿插举办戏曲票友擂台赛等各类专业或非专业艺术赛事和文化专题论坛(现场摆古),努力将其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示和传承基地。

⑸营造各景点间的视线通透性。拆除东门广场西侧保留的3栋多层住宅楼,经过论证,或可改造为生态停车场。拆除上述三座楼房可使东楼视线开阔,与驾鹤山、马鞍山直接对话。停车场应禁止种植高大乔木,以防止阻碍古城楼与对河各景点之间视线的通透性。

项目四:窑埠古镇和水上舞台

恢复窑埠古镇的古码头、老土圩、老作坊、老店、老浮桥等,在蟠龙山、风情港一带建造水上舞台,每周安排23次精品剧目或民间民俗演出活动,形成由一座现代的文惠大桥串起的两岸古今文化相融合的,古城楼、历史街区与蟠龙、灯台、驾鹤、马鞍等群山对话,与世界最长人造瀑布、百里柳江百里舞台文化带遥相呼应的名城盛景。

项目五:“柳州工业历史足迹”馆园

项目标准:利用柳州厚重的工业遗产,打造传统工业与现代创意融为一体的柳州工业特色文化品牌

柳州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柳州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它是城市的记忆,是柳州历史文化名城诸多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柳州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资源。

我市工业遗产普查显示,柳州工业遗产主要集中于一批国有企业,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大多数老工业企业或者改制、破产,或者搬迁到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其他地区,但仍保存下来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如市政水泥电压力管厂旧址、建于1928年的柳州机械厂、1946年蟠龙山工业供水设施等,厂房建筑具有行业特点,保存基本完好,外观奇特壮观,很有大工业化生产的气魄。

纵观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大体存在四种模式: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区域性一体化模式。为此,建议学习外地的先进做法,充分利用柳州厚重的工业遗产,打造具有柳州工业特色的文化品牌。针对柳州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具体建设意见:

1.完成柳州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认定评估工作。由市文化局牵头,规划、国土、房管、旅游等部门配合,对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老厂房、旧机器设备(包括其它老字号企业遗存)尽快进行评估与审定,为柳州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一个较为详尽的清单。 

2.制定和落实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要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组织实施。

3.选择合适的老厂房,建造“柳州工业历史足迹”馆园。建议利用老企业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建造“柳州工业博物馆”收藏保护柳州、西南地区工业发展史上有价值的老设备、老产品,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复原柳州工人生产、生活原貌等。同时整合周边地块,打造类似北京798、青岛啤酒厂区域工业文化创意中心。

4.开发性保护利用,创建工业遗址公园对于场地较大、留存较多实物的工业遗址可以考虑建成一座主题公园,用于展示柳州工业历史的发展轨迹:

1)蟠龙山工业供水设施旧址。该旧址设施保存基本完整,特别是所属冶炼厂蓄水池及泵房是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柳州所建的,也是柳州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工业遗迹。解放后仍然使用。对柳州工业发展史有较大的贡献,加上该遗址现在蟠龙上公园中,极具保护的条件和价值,拟在原旧址中安装上旧的抽水泵等设施,恢复到过去的原貌,作为公园中的一个景观供游人参观。

2)马鞍山居民供水设施旧址。该设施除顶盖被拆除外,基本保存完好,为我市解放初公共设施的见证。有保存的条件和价值。

3)市政水泥电压力管厂旧址。厂房建筑很有行业特点,保存基本完好,外观奇特壮观,很有大工业化生产的气魄。根据现有厂房结构,拟改造成类似北京798工厂遗址的形式,建成我市近现代的工业遗产或现代工业博物馆;也可考虑将其改造成高尚音乐城,或改造成不同于一般的娱乐城,是供各种音乐形式共存的音乐交流中心,让其成为柳州一个标志性的音乐艺术中心。 

4)市印刷厂办公楼旧址。该企业为我市不多的由解放前多家手工作坊组合而遗留下来的、传承有续地工业旧址,办公楼旧址是1956年所建,这类企业是柳州印刷史的见证,可作为柳州市印刷工业发展史的博物馆。

5)柳州机械厂专家干部房旧址、招待所旧址、老车间厂房、禁闭牢房。柳州乃至广西的机械工业的鼻祖,在工业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专家楼为四、五十年代特有建筑,青砖瓦房,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特征,老车间保留三栋厂房,现存厂区中央,可利用为厂史陈列厅。

6)市第三化工厂石灰窑旧址。三化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有山谷等自然景观资源,保留的石灰窑址有大有小,有不同时代的,最大的为1975年所建的立式砖窑,当时能生产大量石灰,是柳州工业建设的缩影,可作休闲旅游深度开发。

7)柳钢。柳钢是广西最具有大工业化生产特征的典型企业,也是柳州工业的象征,其厂区内仍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二号高炉一处,石灰窑车间、焦化车间等一系列厂房车间,厂区仍在生产,由于企业效益好技改力度较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购置的设备都面临着被淘汰的趋势。该厂工业遗存的保存非常有必要且迫切。

8)柳空。厂区内存有锻工车间、铸造车间、钢材库、零件库等许多车间厂房,现该厂已压缩生产,厂区内面积和环境都有一定的规模,加之工业厂房设备保存较多较完好,且厂区植被保留完好,尚有许多参天大树,建议可成区域保护,柳空拟作为以工业文明为主题的城市公园,将工业遗址转化为城市休憩开放空间,或作为工业遗产的博物馆。

9)市制药厂。该厂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在一个群山包围的山谷中,风景秀丽。目前,厂区内主要是还保留两处解放前国民党时期修建的片石仓库一栋和机井一处,据了解,该厂厂址原为柳机在抗战期间的厂址,之后也作为军戒处仓库等设施,对研究民国时期柳州军工发展和柳州抗战史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可研性。

10)柳州电灯公司旧址。柳州电灯公司旧址位于柳州市斜阳路中段,始建于民国5年(1916年),由商人陈敬堂利用军阀势力,集资五万银元,创办了柳州电灯公司,两广督军陈炳任董事长,陈敬堂任经理,安装有木炭电机组一台,功率48KW,为单相交流60HZ,电压220V110V,向城区官府和主要街道、商店提供照明用电,现留存有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一栋,建筑善保持完好,是柳州市目前留存最早的工业设施遗址。 

项目六:“二战文化之旅”馆园

项目标准:利用柳州特色的抗战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国际特色的“二战文化之旅”馆园

抗战文化资源各地都有,重在特色。柳州市的抗战文化资源和全国相比,规模和知名度均有不足,但是具有鲜明的国际型特色。历史上的柳州,曾创办了广西第一家航空学校,演绎了中、苏、美空中抗击日寇的传奇,留下了越南领袖胡志明、大韩民国独立政府、国民党蒋介石脍炙人口的抗战篇章,保存了旧机场、张公岭、乐群社、胡志明旧居等这些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抗战历史遗存和完整的军事城防体系,具有强烈的征战气氛,是不可多得到历史文化遗产。利用我市具有国际特色的二战文化遗产资源和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对抗战文化遗产进行系列整理和开发,使之成为我国“红色旅游”广西境内的一个节点,形成柳州市和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互动的平台。具体建设意见如下:

1.建设以旧机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的“二战文化之旅”的重点馆园“柳州二战纪念园”。

美国知名学者罗伯特曾说:“柳州是目前国内保留和收集美国‘飞虎队’抗战遗存和历史资料最多的城市”。因此有必要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修复现有营房、机场跑道、指挥塔、山洞指挥部、山洞飞机库等遗存,增建二战纪念碑、二战纪念馆,将形成 “纪念碑”、“纪念馆”一体的、与南京航空纪念馆相呼应的抗日航空国际性纪念地。在近300亩的园区内,建成以中、苏、美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史实为背景,以柳州多视角、多形式的抗战活动为内容,以展示柳州抗战历史、开展综合军事文化活动为主的展示、教育、娱乐活动基地,使之成为我市最具战争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扩大和提升“胡志明旧居”陈列范围和影响。

胡志明旧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柳石路2号,19439月至19448月胡志明在此居住了一年之久,在此之前胡志明曾被国民党第四战区关押在盘龙山山洞长达一年时间,关押期间用中文创作了133首《狱中诗》。2006525日,胡志明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目前中国境内惟一的一个外国领导人旧居获得的“国保单位”。建议规划好和利用好胡志明旧居左右两侧具有历史印记的老房子和后面鱼峰小学的部分校园,恢复旧居“前铺后院”的建筑格局,扩大旧居规模,提升旧居陈列档次,使之成为中国境内胡志明生平陈列内容最全、影响力最大的展示、教育、活动基地和柳州市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3.提高“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抗战活动旧址”对外的品牌效应。

柳州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抗战活动旧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韩国现政府在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纪念地之一。建议:

1)对位于鱼峰山脚下的柳州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抗战活动旧址进行维修,规划整治周边环境;

2)组织专家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柳州人民共同开展抗战活动的实物、图片资料,在旧址内增设现代展览设备设施;

3)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抗战活动旧址与胡志明旧居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一条以鱼峰山为中心点的“二战文化之旅”馆园的重点参观区;

4)每年定期邀请越南、韩国等东盟友好邻国的青少年到此参观,增强柳州与东盟国家文化、经济、旅游等方面的联系,同时成为加强我市青少年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他还有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廖磊公馆(区保单位)、张公岭军事工事遗址(市保单位)等,都具有很好的整合利用前景。

项目七:柳州民族文化风情线

项目标准:利用以刘三姐及“壮歌瑶舞苗节侗楼”民族风情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一座名城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名城真正令世人陶醉神往的,是它所代表的那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印记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无所不在。

柳州自古就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目前柳州有48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3.3%,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等。这些族群在长期的相处交流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又相互融合了多个民族元素的独特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辉映,使柳州更显得多姿多彩。在这个文化大融合中,壮族、侗族、苗族的文化特征显得最为突出,如刘三姐文化,至今仍广泛地植根于壮族地区,刘三姐在柳州传歌,在鱼峰山成仙的故事仍为民间津津乐道;三江程阳桥, 已被美国广播公司评定为世界“十大最壮观”桥梁,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侗寨风雨桥,其建筑艺术魅力与鲜明侗族文化特征完美结合,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具体建设意见如下:

1.利用壮族“歌仙”刘三姐,推出桂中大地各民族的多彩风姿。柳州壮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主要聚居在柳江、柳城、鹿寨、融安等县,城区以杂居为主,壮族山歌、壮欢是壮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三月三”是壮族规模最大的歌节。山歌文化是柳州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柳州山歌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议打造如下项目:

1)鱼峰公园要强化刘三姐元素,在公园内设一个山歌台、山歌廊,作为群众表演、或休闲唱山歌之地;

2)建一个山歌博物馆,将鱼峰公园打造为集山歌表演、展示、研究中心为一体的刘三姐山歌文化主题公园。

3)拍摄电视连续剧《刘三姐》,并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播出,以此作为宣传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平台,宣传柳州民族团结精神,展示柳州山水风光,表现柳州和谐宜居风貌,推出柳州文化遗产成果。

2、利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以三江侗族风情为主题的侗族文化圈。

1)打造以程阳八寨特别是以程阳风雨桥为龙头景观建立侗族文化展示园区:① 木建筑营造作坊;② 纺织刺绣作坊;③ 乐器作坊;④ 银器坊;⑤ 酒坊;⑥ 侗族农民画坊;⑦ 侗族大歌等原生态音乐艺术表演场。

2)打造以侗族独峒乡9个侗寨构成的自治区级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中心,建设神秘的侗乡原生态展示区。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为5公里长苗江流域上游一带,范围包括在苗江上游流域有风雨桥13座,鼓楼26座,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是三江侗族木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最有具代表的地区。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侗族大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部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3)完善丹洲古镇特色文化旅游区。三江县丹洲古镇四面环水,是集明清古迹风貌、农业生态体验、农家餐饮休闲、民族民俗风情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应尽快修复老县衙、书院、闽粤会馆等古迹,增加民族民俗氛围,搞好景区整体策划,加强景区经营管理,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管理水平。

3、利用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融水神奇苗都。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成立最早、也是广西惟一的苗族自治县,柳州70%的苗族人口集中居住在融水,这里山青水秀,苗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丰富,坡会、芦笙踩堂、斗马、蜡染、刺绣、织锦等等是苗族的传统活动与工艺,苗族系列坡会、芦笙斗马已被列为文化遗产名录。融水苗族传统节日很多,异彩纷呈,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值得重点打造的风情区域和节庆活动有:(1)以苗族系列坡会为龙头的民俗节庆活动。(2)以贝江—元宝山两点一线为重点的风情区域。(3)以融水县安太乡小桑、元宝、培秀等村寨为中心的广西区苗族生态博物馆。(4)以老君洞为中心的历史人文景观区域。(5)老子山宗教胜地。

4.激活历史街区生活形态,再现融安“古长安”风貌。融安长安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晚清民国时期的街区,各式各样的骑楼,古老的码头,饶有趣味的历史街区,如辣椒巷、石板街、牛屎街等,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文场剧、渔鼓、汉龙船、闹龙舟等,无不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建议修缮长安镇历史街区,激活历史生活形态,再现融安“古长安”风貌。打造融安风情:沟(红茶沟)、楼(骑楼)、江(融江)、岛(大洲岛、络瓷洲)、舟(龙舟)。

项目八、重点文化产业基地

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发展

文化产业,有利于丰富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质量,优化城市文化形象,提升柳州的发展主动权和区域竞争力。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拟近年重点建设如下几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

1、建设百里柳江百里舞台文化长廊。在柳江市内纵向百里、横向数里的江段上,充分利用沿江的柳州宋代官窑、西来古寺、东门城楼、以及柳宗元、杨廷理、张、徐霞客、刘三姐等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设置一系列主题性文化符号和产业化的系列文化项目,使百里柳江成为具有深厚历史韵味、浓郁民族风情、碧水青山迷人、柳味文化十足的艺术河床和堪称世界最长的百里舞台,成为有独特的山水风貌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交融的江河文化长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富集区。通过百里柳江百里舞台的文化品牌形象,增强柳州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建立广西民族动漫游戏创作基地。通过蓝海科技龙头带动、

示范和辐射,逐步建立创意平台、公共技术生产平台、制作平台、交易平台等产业发展平台,以研发设计生产大型单体游戏机为基础,以民族影视动画制作、游戏开发为核心,同时注重培育衍生产业,构建动漫游戏完整产业链。同时注意吸引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入驻柳州,争取我市动漫产品获省级以上电视台播放,并打入国际市场。

3、建立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演出市场、影视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不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起点,也是繁荣文化市场、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

一是规范网吧管理,做大音像市场。按照“压缩总量,堵疏并重”的原则,引导网吧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完善设施、改善环境、规范管理;整合音像零售和出租网络,推动音像市场结构调整,提高正版音像制品市场占有率,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二是壮大歌舞娱乐市场,增强演出市场活力。以调整结构、规范发展为目标,引导娱乐企业向自助消费的歌舞娱乐场所方向发展,逐步走上超市化、连锁化、大众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增强柳州市演出产业竞争力,积极引入和举办高雅文化演出活动及导向性娱乐经营场所艺术活动赛事,提高经营场所的品位水平。

三是开发艺术品市场,完善文化市场执法体系。依托东门城楼历史文化街区,形成文商合一的古玩、字画、民间工艺品等经营集散地,以提高柳州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购物、经商。

四是进一步办好被誉为“文化大餐”的柳州市“柳江之夏”、“龙城金秋”群众文化的品牌项目。深度开发《白莲》、《八桂大歌》等艺术精品市场运作项目,使之成为更具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内容更充实、形式更新颖、更受市场欢迎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和传世精品剧目。

四、实施步骤

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创造性工程。因此,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对项目作出安排。名城特色品牌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通过一系列项目来支撑。从柳州八大特色品牌打造的综合因素来看,柳侯祠已是初具规模的历史景点,操作难度相对最小;东门街区已完成前期规划,但周边拆迁量较大;而从稀缺资源的不可复制考虑,以白莲洞为代表的古人类遗址,是柳州最具独特文化影响力的历史遗迹,不打造则已,启动后从规划到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高标准,其品牌打造所需资金巨大。

因此,经综合考虑,建议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首先是集中财力优先打造“柳侯祠景区”项目、东门城楼历史街区”项目

同时开始启动“白莲洞古人类生态园”项目、“‘柳州工业历史足迹’馆园”项目的高起点策划和规划设计;

其次可考虑安排“‘二战文化之旅’馆园”项目等其他项目。

项目建设量力而行,不搞全面开花,可视柳州经济发展,选择适当项目集中财力优先打造,分期分批建设,优先建设的项目要保证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和策划,力争在3年内打造成功一到两个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

五、对策及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创造性工程。因此,柳州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对项目作出安排。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基础工作

1编制名城保护与建设规划和做好项目策划。尽快高标准地规划科学地编制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规划,严格界定历史名城核心区、保护区、控制区范围。同时,邀请知名策划公司、知名规划设计院所,对以上项目进行高起点的策划和规划设计。在作出各项目的规划、建设决策前,有必要形成科学的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机制;

2、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稀缺资源打造的项目,必须完整保护历史遗址和尽力提升学术价值,涉及的这类项目建议由政府主导经费投入。利用特色资源打造的项目,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应强调市场运作,做好开发的经济分析,采取引进投资或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共同投入的建设办法,这样更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3、启动史料征集整理工作。在规划前期,即可提前启动柳州市珍贵文史资料抢救性的调查、征集、整理工作,建议成立专项工作协作机构,组织专家学者以实物、文献、口述等形式,对以上重点项目进行文史资料的调查、搜集、整理。

4政府逐年拨付编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的前期经费,用二到三年的时间逐步完成我市5处“国保”的规划编制工作(“国保”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后,该费国家用将以补贴形式部分或大部返还)。

(二)创新管理体制

1、组建相关机构。打造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众多部门和众多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议成立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在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同时,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项目的启动实施、步骤安排与总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相应成立专门项目组,项目组应服从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推进小组及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安排,认真履行各环节职责,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项目建成完成后,即移交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管理运营。

2调整、整合现有文博单位的管理机构,改革管理体制,使其更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同时要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3、理顺柳侯祠景区管理体制以形成发展合力。柳侯祠兴建于柳宗元逝世后三年,即公元822年,此后历代均有较大规模重建或修葺,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政府投入巨资在全面修葺柳侯祠、罗池的同时,还依据清代规模,复建了山长住房、贤良祠、讲堂等古建。打造“柳侯祠”品牌,应整合景区内的文化资源,加强景区内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改变目前一个景区两种不同的称谓(“柳侯祠”“柳侯公园”),实行由一个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的体制。

(三)制定扶持政策

自国家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以来,文化部先后制定下发了《“十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文件。同时联合其他部委制定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等文件,为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根据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准确把握现有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内核同时,建议创造性地运用产业发展的有关知识,制定我市相关的稳步推进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的相关政策,现提出如下如下若干政策建议:

1、在宏观布局上,将列为全市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制定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的相关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措施;

2制定和发布《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

3、市财政视财力安排一定专款,建议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策划、招商、宣传促销、行业管理及奖励等;

4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基础性投入,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市财政应该给予资金配套扶持,提高文化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为文化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

5制定柳州市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柳州市建设“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推进组

 

柳州市推进“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课题组

 

组长:胡锦朝  市政协主席

组员:封俊昌  市政协秘书长

        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委主任

    唐柳荫  市文化局局长

    李乐年  市文化局书记、副局长

    韦桂芳  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高良斌  市政协文史委调研员

秘书:熊    市政协办公室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szxwebsite@163.com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