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寮都公学今年的公派老师。开学伊始,学校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是担任高中毕业班(也就是高四年级)的班主任兼上语文(包括现代汉语、作文和听说三门课)。今天,我向各位汇报自己在听说课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粗浅认识,请指教。
记得第一次去这个班上听说课,我教学生读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设定两课时完成。四句诗,正音、翻译、文学常识介绍,几个环节,就几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我了解到学生都掌握了,并且能背诵了。但教学任务远没有完成,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能用汉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成段表达的训练,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方法。
所谓“成段表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复述”。课堂上我首先给学生一个“蓝本”,帮助学生整理线索,抓住情节及人物:年轻的时候,“我”就离开了家乡,到现在,头发花白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的、年纪已经很老的“我”,才又回到故乡。村里的孩子们见到了“我”啊,当然都不认识了,感到很好奇,都在一个劲的笑着询问“我”:请问这位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啊?这段话可以说是复述但又高于复述,因为对思接千载的诗歌,我添加了一些不影响原意的词语来串联,帮助学生领会。我讲得很慢,娓娓道来,目的是让学生听得懂,能模仿。从学生眼神看得出他们都很专注地听。讲完后我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每人讲一段话,完全按照老师讲的或自己另外组织一段话来讲都可以,事先把要讲的写在练习本上也可以,但站起来讲的时候,必须脱稿望着老师大声讲。准备十分钟,按照顺序,一个讲完、老师报分、下一个马上站起来讲。两课时安排得很紧凑。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得体准确的汉语言进行成段表达,也就是让天天讲着老语的学生描述“我”回乡的所见所闻,确实不太容易,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用第二语言来讲述。对外国学生而言,这犹如让他们在树上摘桃子,要跳一大跳才能达到目的。两课时,学生们都跳起来摘到了“桃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班学生第一次听说课上每人一分钟左右的成段表达:有的紧张得满脸通红忘了词、有的手足无措、有的基本没有语调、有的完全找不着北……但就在学生磕磕巴巴的表达中,我看到了希望。在后来的听说课堂上,我还用《名人的故事》、《两小儿辩日》、《塞翁失马》等等故事性较强的短文,对学生进行成段表达训练,并且提高要求。我鼓励学生表达时,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可以替换词语甚至扩展句子、简单扩充情节。实践证明,成段训练的方式,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以及交际时所需的胆量不无裨益。现在用指定的内容给学生做五六分钟的成段表达,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早几天我还用一篇古议论文《为学》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文章有叙有议,篇幅相对《回乡偶书》长多了,难度大多了。其中有一句,讲两个和尚“其一贫、其一富”,学生在做最后的成段表达时,有的讲“一个穷一个富”,有的讲“一个穷、另一个富”、有的讲“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还有的讲“一个是穷的、一个是富的”意思没变,语言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课文的故事了,我们的汉语教学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效果吗?我想,朝着这个方向我会继续努力。
最后,我要感谢大使馆,让我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教学体会,还要借此机会感谢寮都公学校董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工作,我们感到心情舒畅,还要感谢这个班十几年来的多任汉语老师,没有他们的铺垫,我给学生做成段表达的训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上一篇: 我市委选送六作品入围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 下一篇:第三届“林散之奖 书法双年展” 致公党员傅绍尉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