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致公党柳州市委

试论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

  • 2008-07-14    汪遂先

内容导航:

柳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四、五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地上和地下遗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上人文荟萃,名流辈出;在民间保存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历史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悠久的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丰富的人文资源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改革开放后至今,各级政府对文物工作相当重视,逐年对各类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的清理、维修、保护等措施,并分期分批将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公布了44处(点)为文物保护单位;大概明年又将增加十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这对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是一笔丰厚的珍贵遗产。

要建设好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对我市传统文化特色、总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完整、全面地认识和切合实际的把握。只有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和建设的措施,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

本文试就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优势及其保护与建设等问题进行初探,以征得专家学者的赐教。

 

一、柳州传统文化的风貌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古迹和较多的文化传统内容等方面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历史形成、地理条件和民族传统因素互不相同,因此,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必然地表现出互异性。这种不同积淀的历史文化,就是各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相互有异的地方传统特色;它们的保存形式和环境构成,就是该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

我们要了解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风貌,就要对它在形成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由此发现它形成的基础和发展过程中起制约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历史文化的遗存进行综合研究,最后确定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总体风貌。

柳州历史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万年就已经开始了萌芽,这里就是“柳江人”休养生息的地方。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基本上还是同步的。但是,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柳州原始的文化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与中原当时先进文化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拉大。由于五岭的隔绝,中原先进的文化很难传播到柳州。柳州在先秦时属百越之地。而春秋战国时期,楚、越文化是相当先进的,而这种先进的文化在柳州却缺乏表现。可见,古代的交通不方便,造成文化信息的隔绝,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发岭南设郡,柳州属桂林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凿灵渠,勾通湘漓二水,打开岭南大门,柳州古老的文化与来自中原的先进文化得到了融合,从此,柳州历史文化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柳州城市的特点,市区山环水抱,泥盘纪地层出露完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西北丘陵起伏东南石峰矗立,属柳州台地孤峰区。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描绘柳州的城市山水:“石峰数十,挺立成队”,恰似“锥处囊中”。而唐代柳宗元更对柳州山水叫绝:“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颇见柳州的城市山水风貌。柳州城处于纵贯岭南南北的桂邕路干线中部,以及西江水系柳江流域的中游,取得在广西地区东、南、西、北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还拥有桂西北和桂中广阔的腹地,自西汉元鼎六年设置潭中县时起,它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优越地理条件。因此,柳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古人多有称述。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柳州形势,东北达昭、桂,西南接黔、邕,挖扼番落,封疆不啻千里;众流逶迤,与祥柯会,边于夜郎,为骆越要害。”自灵渠沟通后,打破了岭南与中原联系不便的局面,漓江成为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至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时,桂林已初步形成为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特别是唐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修筑桂柳运河,沟通了漓江和柳江,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柳州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到了唐元和十年柳宗元到柳任刺史时,柳州古城已有“水北环治城六百室,水南三百室”(《柳州复大元寺记》),城建已初具规模。

宋代,王朝政府经济重心向南推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柳州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坊围墙门禁以及“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不能适应发展形势,限于固定地点时间的官立市场制度被解除。商业铺面和手工作坊货肆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出现在城廓街市。在城建方面,宋代在唐代基础上巧妙地凭借柳州山清水秀的自然地形,进行科学地勘测和设计,筑起了土城墙,形成了柳州山环水抱的城市建筑的特殊格局。即达到了城防的要求,又使整座城市宛若坐落在一处大山盆景之中。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王安中在《新殿记》说:当时位于仙弈山西麓的天宁寺,游客数千,寺庙的灯火可映照柳江,规模可称广西第一。由此可知柳州在宋代时的经济文化生活,大体已接近中原城市,逐步向近代城市形式演变。

明代初,柳州州治从柳城迁回马平县。这时,明王朝政府在一百多年间和柳州地区、黔江流域少数民族关系非常紧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柳州经常处在军事活动的状态之中。出于军事防御考虑,柳州在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在宋代废塌的土筑城墙基础上,将城墙改为砖石结构。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明政府拓展城区范围,在城北外修建外城廓,从西北端雅儒路中段(今“破城门”遗址)沿北站路到解放北路北端。余勉学的《柳州北廓碑记》中记载:“柳江绕城三面。”“虽非汉广,亦可谓天堑矣”。明靖时期,柳州城市面积比唐宋时代扩展约一倍。城市建设也有所发展,逐步形成了利用柳州山与水结合的特点来建设柳州古城,修筑了近三十处亭、台、楼、阁及寺庙,柳州风景已名闻岭南一带。可见山水建设和旅游的格局在明清时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综上所述可知: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色和总体风貌在形成过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环绕以柳江秀水,孕育了柳州山水名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山水自然美的相互渗透,使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形成了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色和总体风貌。

 

二、柳州历史文化的特点及优势

在认识了柳州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总体风貌后,我们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我市历史文化的特点及其优势,发挥这些优势,把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得更好。那么,我市的文物古迹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数量虽不算太多,但影响大,门类齐全,历史延续时间长。我市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七年,公布的区级和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41处,与先进发达的中原一带的文化名城相比,固然少了许多。但文物的门类却十分齐全,在这些已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摩崖石刻、旧居、革命活动纪念建筑等各个门类,其中有些文物如“柳城巨猿洞”、“柳江人洞”、“白莲洞”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时间上,从史前到近代,各个时期都有遗存,较充分地反映柳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

(二)我市的文物分布面积广,相对分散,且规模小。文物分布面积纵横数百平方公里,东自柳东乡油榨村蜈蚣岭的张翀墓,东南有羊角山乡三林村的张翀母李氏墓,九头山汉墓,阳合龟山的两广总督陈炳坤墓;南面有新兴周围的“柳江人”洞和白莲洞,西南入柳江县境,有土博甘前洞,进德乡的九厅十八井,西面有刘贲墓及鹿骨岭遗址,西北入柳城社冲有“巨猿洞”,北面有白露乡盘龙村的徐养正墓、曾胜墓和佘立墓。这些文物点相对来说较分散,不够集中。石刻分刻于多座山间。这种状况给文物保护和管理都带来不少困难。另外,我市文物的规模较小,即使象柳侯祠和白莲洞这样有一些规模的文物保护单位,与中原一些有名的文物景点相比,就显得十分渺小,至于其它古墓葬、古建筑、碑刻等,其直观内容都过于单薄,很难直接构成独立的文物观瞻景区,要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必须改善其周围环境,丰富人文内容;从长远规划着想,将南面的“柳江人洞”、白莲洞和大龙潭鲤鱼嘴等古人类遗址连成一个整体,将其作为大遗址文化来考虑和规划。

(三)我市文化古迹在遗存方式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存在于风景区内,与柳州的山水紧密结合,每一处文物都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区名胜。如东门城楼,远处青山蜿蜒,灯台夕照,近处柳江河似玉带环绕。马鞍山和鱼峰山的石刻,掩映于绿荫之中;大龙潭鲤鱼嘴遗址,与青山和绿水作伴;张翀古墓,既有青松翠竹,又有龙壁回澜。凡此无一不是据山水名胜,列风景名区。文物古迹座落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使人们对大自然审美的同时,也能感受柳州历史文化的悠久传统。

(四)柳州历史文化发展的每一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遗存。如反映史前文化的白莲洞洞穴遗址,九头山汉墓,明清时期的东门城楼和柳侯祠,反映地下党革命活动的旧址,近百方由唐宋时期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从历史、文学、科学、宗教、城建等各个方面反映柳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五)我市的文物在历史上受到严重破坏。柳州地处岭南的西南部,具有典型的岩溶地形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多雨多风,炎热潮湿,温差变化大,这样的自然条件,文物极易自然损坏。再加上柳州水陆交通方便,在军事上的地位比较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也给文物造成了很大破坏。十年动乱,柳州的武斗十分轰烈,几千年的文化遗存,经此浩劫,几乎破坏殆尽。改革开放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文物工作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荣获“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后,文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建设柳州历史文化名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需做大量的工作。

我市历史文化的优势,究竟有哪些?我认为有下面几个方面:

1、体现山环水抱,人文、自然高度协调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和总体风貌,是我市在全国少有的最大优势。在全国的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中,许多城市的自然景色主要分布在城外,而柳州一水抱城流的风貌格局,本身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天然盆景。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相辅相成,使柳州城市建设和自然风景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大体系中。如何保持传统风貌,使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色、历史文化相协调,是保持柳州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关键。

2、柳州洞穴文化驰名中外,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发现很多洞穴遗址。如“柳江人洞”遗址、白莲洞遗址、都乐公园凤岩遗址、柳江土博甘前岩遗址、柳城巨猿洞等,各类遗存非常丰富,对于反映柳州的史前文化的渊源,展示柳州历史传统特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柳州古代城墙,在近几年的建筑施工中屡有发现。今后如能逐步恢复其原貌,在现有的东门城楼的基础上,重建南门、西门和北门,再现柳州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景观,确是别拘一格的传统风貌。

     4、柳侯祠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重要内容,自一九八七修缮后重新开放以来,每年都接待海内外游人十余万人次,给柳州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凭着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应发挥这一潜在的优势,尽快恢复柳侯祠清代的附属古建筑,如贤良祠、斋房、开元寺等传统文化的景观,对于系统展现我市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具有深远意义。

     5、我市历史文化不仅有古代的传统文化特色,在近代仍然有继续和发展。期一是胡志明旧居,虽然胡志明在柳州时间不算长,但他在柳州的革命活动,影响是深远的。其二是柳州地下党革命活动遗址,它是柳州地下党领导柳州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见证,这些都可供人们全面了解我市的历史文化。目前,我市已将胡志明旧居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如何做好胡志明旧居纪念馆的陈列和宣传工作,奠定其在全国纪念馆中的地位,扩大其影响,它将是我市文化名城的又一个重要优势。

 

三、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

     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要建设好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就必须保护、修复文物,从对文物的单体保护上升到群体保护,以至整个城市的整体保护。应从过去只维持不塌不漏,不受破坏的水平上升到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制订出一个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使城市建设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貌。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过去,有些领导只顾抓工业生产,不够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没有协调好城建部门、园林部门和文物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成效不大,有些文物保护工作甚至失败,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鉴于上述我市历史文化的传统特色、总体风貌以及文物特点和优势所在,今后,如何搞好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在近年内必须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规划。要作出完善的规划,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文物部门、城建部门以及园林部门协调合作,掌握全市文物分布情况,哪些值得重点保护,哪些为一般保护,哪些与风景旅游有密切联系的首先保护和开发。总体规划还必须制定科学的时间程序,哪些文化遗存在近期内保护和开发,哪些有待于将来开发等等。

2、对于我市的基本建设,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审批和控制。文物部门应主动把全市地上和地下的文物遗存的第一手资料报给城市规划部门,而城市规划部门则应按全市文物分布情况,在审批基本建设项目时,一定要注意与我市的总体风貌协调。在体量高度、形式和色调上,从选址设计开始就必须严格把关。对于破坏总体风貌的建设项目,要有严格的处理办法,依法办事,唯法是循。过去,由于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因而在东门城楼相距不到一百米的滨江路河堤上建起高层建筑,影响了文物的观赏效果。

3、对于我市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文物,应有计划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重点恢复、修整和保护,以其奠定基础,形成规模。如明代古城墙遗址,发现一段,恢复一段,逐步形成规模,最后达到完全恢复明代古城墙的模样。再有就是柳侯祠周围的清代古建筑以及驾鹤山西麓的驾鹤书院。将这些古建筑分期分批的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增添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4、对已开发和有待开发的名胜古迹应有相应的对策。柳州的名胜古迹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开发、保护并举的方针,收到了显著成效。白莲洞洞穴博物馆,是一处距今几万年的古人类洞穴遗址陈列馆,洞内文化堆积丰富,文化内涵十分奇特。但由于陈列形式专业化,展出内容难免呆板,缺乏新、奇、趣等吸引力。如何再开发,凭己愚见,不妨利用周围的树林和水域,按生物进化的顺序进行造型布置;同时饲养一部分飞禽走兽,亦真亦假兼具有多种情趣,给人身临其境时可感受到仿佛置身于史前世界。在柳州,有待开发的名胜古迹还是为数不少的,如市郊的刘家大院、进德三迁村的九厅十八井、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道教圣地陆道岩等等。这些名胜古迹所处环境优雅,交通十分方便,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潜力。

5、大力加强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组织专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摆正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方向。在我市风景旅游中,逐步增加历史文化的比重,促进海内外对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

保护和建设好柳州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增强文物的保护意识。而各级人民政府对文物的重视程度,指导思想明确,财务物力的保护与支持,尤为成败的关键。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