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战论文

新时期下新兴媒体对统战宣传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三)

  • 2016-11-25  农工党柳州市委宣传科 梁文瑶  

内容导航:

四、新兴媒体时代统战宣传工作的开展对策探讨

时代的变化,要求统一战线各个成员顺应时代潮流,以创新的形式,以新兴媒体为平台,加强舆论引导,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使统战工作能更好的落地。

(一)树立运用新媒体的理念和制度

要推动新媒体运用成为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举措。一是树立科学理念,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增强用好新媒体的责任感、紧迫感,坚定直面新媒体的勇气和信心,培养积极使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思维。二是全面融入工作,努力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整合资源、服务大局上充分合理的运用新媒体载体和手段。三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的学习培训、发挥优势、经验分享和监督激励等制度,为更加巩固政党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统一战线各个成员新媒体使用的积极性和实际成效。

(二)优化新媒体宣传工作人才队伍

要想适应新兴媒体时代,创新宣传模式,最关键的环节是统战宣传工作的人才队伍转型。一是加强统战工作人员新媒体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明确新媒体宣传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是为了营造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二是明确统战工作的对象。统战工作对象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种身份都有,而且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如何发挥他们在新媒体宣传的引领作用,作为统战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政治引导,拉近距离,增进情感,逐步增进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三是大力团结动员新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做为统战工作的一个新对象,普遍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且年龄结构较年轻,学历层次水平较高,作为统战宣传工作人员,除了要善于与新媒体从业人员沟通之外,还要熟悉新闻运作,角色互换,使自己成为内行人,为统战工作与媒体的交流互动创造有利条件,为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强化新媒体宣传工作阵地建设

要将“建设”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为统一战线开展新媒体工作提供有力的阵地依托。一是努力建好统一战线新媒体阵地,不断加强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站、中共统一战线新闻网、各民主党派、统战系统单位、各地统战部等各级网站建设,推动统一战线微博在数量扩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整合力量、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打造工作推进的基础平台。二是积极借助大型网站和通信运营商等强势媒体的力量,可以通过发送短信宣传口号,在网站开辟宣传专题,扫一扫微信二维码,开展转发活动,抽取部分幸运者并给以奖励,联合举办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宣传品,协助宣传推广等形式,提升统战成员在新媒体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三是积极关注新型媒体应用,如社交软件、公共微信、移动APP等,不断占领统战对象分布较广的新的应用阵地,增强互动性,提供个性化趣味性的体检,将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立体式应用建立起来,加强移动新媒体内容对统战对象的吸引力。

(四)加大统战舆情管控力度

要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推动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弱新媒体传播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负面效应。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正面宣传引导。结合各类契机和主题,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网络上的正面声音。二是着力培养意见领袖,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或者在整个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舆论的领导者。意见领袖通常具有优势的渠道资源、专业的解读能力以及一定规模的直接受众,他们的意见在整体舆情的推进中,呈现出形成观点、引发关注、推动舆论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在网络平台上活跃,因此,努力培养扶持一下思想倾向积极、熟悉网络规则的骨干人才成为意见领袖,也是统战工作一个新的增长点。三是探索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在有效的舆情监控分析基础上,对各类舆情进行分析总结,逐步尝试针对一些明显导向错误的网络言论及事件,特别是与统战对象密切相关的舆情,进行网上的交锋和引导。

此外,在营造网络环境中,行政监管必不可少。执法部门、电信运营管理部门要把好关,不能睁只眼闭只眼。政府部门也要做到宏观管理与间接引导,但无须事无巨细、一人独揽。营造新媒体舆论环境好氛围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要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协同创新、规范自律,促进统一战线精诚团结、同心协契。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兴媒体带给我们无数的机遇,实践也告诉我们利用好它,可以让新兴媒体撬动统一战线发展的大舞台。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