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柳州市委

农工党柳州市委会“赓续优良传统 永葆合作初心”主题书画摄影作品线上展(二)

  • 2024-11-05    柳州农工

内容导航: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充分抒发农工党柳州市各基层组织、全体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深厚情感。农工党柳州市委会开展了“赓续优良传统 永葆合作初心”主题书画摄影作品线上展征集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踊跃参与,反响强烈。

书弘道,画启志,摄影传递力量。我们衷心期望全市广大农工党党员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定立场、凝心聚力、履职尽责,以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新时代新风貌,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柳州实践贡献农工党的智慧和力量!

编者按:市委会根据相关评审和网络传播效果综合评定,现将所评出的书画摄影作品予以正式展出。今天展出的是——农工党柳州市柳江支部党员投稿的书法作品。

作品名:容斋随笔选录
作者:周华夏
作品说明:《容斋随笔》是洪迈(南宋文学家)所撰的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书中内容涵盖‌经史百家、‌文学艺术、‌民间传说,旁及宋代官制和人物评价,考证精确,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被清代纪晓岚称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周华夏所选录的内容,依次为《容斋随笔》中的《文烦简有当》《地险》《<史记>世次》,原文及译文对照如下。
《文烦简有当》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
译文:
欧阳修《进〈新唐书〉表》写道:“所载史事较《旧唐书》为多,所用篇幅则较其为少。”作文章贵在达意,或繁或简各有其适当的道理,不可一概而论。《史记·卫青列传》记载:“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汉书》只说:“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相比《史记》的五十八字,省了二十三字,但读起来却不如《史记》的文字那般质朴厚赡、令人愉悦。
《地险》原文: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五达,无一险可恃。然东汉之末,袁绍跨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议者尚以为操挟圣上以自重,故能成功。

而唐僖、昭之时,方镇擅地,王氏有赵百年,罗洪信在魏,刘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东,王重荣在蒲,朱宣、朱瑾在兖、郓,时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圣上都长安,凤翔、閤、华三镇鼎立为梗,李茂贞、韩建皆尝劫迁乘舆。而朱温区区以汴、宋、亳、颍嶻然中居,及其得志,乃与操等。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

译文:

古往今来谈论地势险要的,都说秦国地处函谷关和黄河之形胜,齐国背负泰山面临大海,赵国、魏国据有大河之险,晋国表里山河,蜀国有剑门、瞿塘险阻,楚国以方城为城墙,汉水为护城河,吴国有万里长江,又占据太湖之险固,都足以凭借天然险阻建立国家;唯有宋、卫两国,四通八达,没有一处天险可以凭恃。然而东汉末年,袁绍兼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之辈分据关中,刘璋占据蜀地,刘表据守荆州,吕布盗取徐州,袁术包揽南阳、寿春,孙策取得江东,天下险要之地瓜分净尽;曹操后来才得到兖州,崛起于群雄之间,最终剿平各路人马,颠覆汉朝江山。谈论者还认为曹操挟持天子以自重,所以能够成功。

然而唐僖宗、昭宗之时,藩镇割据,王氏据有赵地百余年,罗弘信据魏地,刘仁恭据燕地,李克用据河东,王重荣据蒲州,朱瑄、朱瑾据兖、郓诸州,时溥据徐州,王敬武据淄、青等州,杨行密据淮南,王建据蜀,天子端居长安,凤翔、邠、华三镇鼎立拱卫,李茂贞、韩建都曾劫持迁徙天子;而朱温以区区汴、宋、亳、颍诸州巍然居中,后来他如愿篡唐,竟与曹操相当。要说立国兴邦关键在于勤修德政,而不在于山川之险的话,那么曹操、朱温的德行如何就可见一斑了。

《<史记>世次》原文:

《史记》所纪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论之。二人皆帝喾子,同仕于唐虞。契之后为商,自契至成汤凡十三世,历五百余年。稷之后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历千一百余年。王季盖与汤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则周之先十五世,须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数,则其所享寿皆当过百岁乃可。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国语》所载太子晋之言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皆不然也。

译文:

《史记》所载上古帝王年代先后,最是不可考信,先以稷、契为例说说。二人都是帝喾的儿子,同在尧舜时代做官。契的后代建立商朝,自契至商汤共十三代,历时五百余年。稷的后代建立周朝,自稷至周武王共十五代,历时一千一百余年。周文王之父季历和商汤应是兄弟辈,而年代相差六百年,这已很可疑,那么周武王之前的十五代,必须每一代在位七八十年,又都是晚年才生嗣君,才能符合这个数字,这样一来他们所享年寿都该过了百岁才行。其荒诞无稽经不起推敲,是无疑的了。《国语》所载太子晋的话:“自后稷奠定基业安定民众,经过十五代而周文王才得天下。”也是不对的。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