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源流说
李新桂
国人常以“华夏”连称,究其必有渊源。查检《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其对“华夏”释义亦语焉不详,又况于今之网站对“华夏”之解释。古史浩繁,且近人多慕西效欧,于国史涉猎甚鲜,此勿论也。现依据钱穆《国史大纲》,对“华夏”之源流略加诠释,以补今人国史知识之不足。
一、唐、虞人之起源
大约在西元前30世纪初~约西元前21世纪初,有一部落为陶唐氏,该部落氏族精通烧窑技术,故史称“陶唐氏”。其居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平阳。“尧都平阳”之平阳,就是现今的山西省临汾市。临汾市四面环山,中为平川,其地理条件极适合人之生活与生产。“陶、唐、尧”其实皆指烧窑事业。
有虞氏与陶唐氏居地略相近。“舜都蒲坂,相近有虞乡县”,蒲坂,即现今山西省永济市(县级),位于山西西南部,为黄河弯曲处,与陕西省潼关隔河相对。虞乡县即现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有虞氏为一山泽渔猎的氏族。
二、夏人之起源
夏人起源于今河南省中部。鲧(读作滚)与禹是另一部落的氏族,鲧为禹之父。夏人居地为现今河南省嵩山山脉中。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即现今的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东北。“禹都阳城”,阳城即现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城镇。又一说,禹都阳翟。阳翟,即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阳城与阳翟相去只数白里而已。钱穆谓:“游牧之民习于移徙,古人都邑,同时有两三处,不足异。”
以上所述,“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华”在洛东,即今之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密县,即现今河南省新密市(县级市,属郑州市辖)。《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证明“华”为地名也。
舜之故事,其先亦起于与夏氏族相近之地。《世本》:“舜居妫汭”。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汉置),即现今陕西安康县西北,地处汉江北岸中渡台。舜有二女为湘神,“湘”即襄水,即今之汉水是也。近人将“湘”当为湖南湘江,实误。四岳、三涂(古时用于河名)齐称,亦皆在嵩山山脉。夏氏族自此北向移动,河南、陕西、山西相交环黄河西部之一隅,有几许天然之渡口,殆为古代虞、夏氏族活动之区域。
《史记》载,虞、夏皆颛顼后裔,这是明确指出其血统相近。钱穆谓:“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虞、夏或如姬、姜”,就是指血、亲关系也。由于有虞氏族与夏氏族其血统、居地相近,故有“华夏”连称。又由于夏人起源于今河南省中部,此即后人称之为“中原”是也。此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而华夏文化在中原发祥,故有中华连称。又中国人多是有虞氏与夏氏族,或逐渐与其他氏族的互相融合,故称中华民族。
上一篇: 农工党柳州市出席农工党广西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风采一 || 下一篇:投神圣一票 谱同心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