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柳州市委

浅说中国上古西周之“参政”制度

  • 2012-05-25    

内容导航:

 

浅说中国上古西周之“参政”制度

 

大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和合。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然中国文化传统极重政治,而中国文化传统以儒学为正统。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略论中国政治学》谓:“可见中国孔子儒家之学以心性为基本,治平为标的,一切学问以政治治平大道为归宿。”检阅历史,在氏族制政治传统的影响下,中国商代的政治思想就带有明确的“原始民主”的色彩。也就是说,商人已经有了为政应重视民意或政治之目的是为民而治的思想,于是就有了西周的参政制度。

西周(西元前1046年~西元前770年)是中国封建体制的鼎盛时代,其周公是儒家最称羡之上古先圣,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要明辩的是,孔子所向往的周是经过他斟酌损益后理想化的周。周人的封建或武装殖民运动并不因“成王靖四方”而终止,实际上是一直继续到西周末。周天子把以宗周及成周两部分别为东西焦点、约方千里的地盘划分为王畿以外的地区批发式的分给了各同、异姓诸侯。

周人当时官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世官制度,职位多由任官的贵族子孙世世代代的传下去。但是这种官职的世袭并不是由本族父子来私相授受,而经常是通过周天子举行再敕命的典礼,予以承认而传递下去的。萧璠《先秦史》:“当时氏族制的传统还相当强大,表现在政治上的就是有‘国人’的参政,预闻国家重大的政治事务。”,“国”并不是现在的“国”,此需值得注意。周人征服东方,进行武装殖民,封建诸侯们于各地建立城郭,统治当地的原住民,他们所居住据以统治的城邑当时就称作“国”。

“国人”参政是西周封建的一项政治制度。“国人”是指国内的除公、卿、大夫之外的居民。“国人”的构成主要有:一是周人,他们与封君之间或有疏远的血缘关系,因而他们也常被称作“君子”;二是为周人所征服、臣属于周而助周人统治、替周人服务的殷商或夷狄世家大族、工匠。在国邑远郊之外的被统治的原住民则被称作“鄙人”或“野人”,也叫“萌”或“氓”。“国人”包括了周人和非周人在内,分别属于三种人,即士(战士)、工、商。其中士的人数最多,是统治集团的最底层。“国人”在“国”邑内聚族而居,大致上依合族群居而划分的行政单位称作“里”,因此“国人”也叫“里人”,里的首长称作“里君”,在封建后期或称作“司里”。

西周“国人”参政、议政的主体是士,因士是统治野人的武力泉源,服兵役作战是他们的重要义务。士有参政的权利,他们可以参议国都的迁徙,干预外交的战或和,决定君主的废立。国人中的工匠也有一定的参与政治的权利,即他们在必要时可以表示意见,权谏君主。

依上文可知,“国人”是不包括“野人”在内的,而“国”邑远郊以外的地区称作“野”。“国”与“野”的对立不只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野人是农业乡村,而“国”就是现在的城市。野人或鄙人在被周征服之前,并不是没有值得重视的文化成就的。经过国人的长久统治,在与“国”的对立、隔离下,野人在文化上已为国人所贬、抑歧视,野与鄙到后来终于被当做责骂的用语,成了带有贬抑意味的语词,或用作表示谦卑的语词,甚至直到今天我们还常用“鄙人”来作自称的谦词。所以野人是没有资格“参政”的。

翻检历史,西周国人之参政制度并不是周人首先发明的。《尚书·泰誓》有:“天视自我民观,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名言,此天意、天命实是民心、民意。因此,西周参政制度实际上是有其现实的政治背景的,也就是在商、周时代氏族制的传统还未泯灭,而贵族(或国人)在政治上的参与还相当普遍,而且也确实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作用的情况下,周人也就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民意有所重视了。

西周“国人”参政制,为周行封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周的封建体系,是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投影,其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国人参政,体现了对民意重视的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古代宗教的式微,以及人文思想的发展。也可以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工党柳州市委农牧支部 李新桂)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