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市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保持我市农业健康平稳发展、帮助农民创业推进农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市在农业技术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1、高校涉农大学生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市大学生就业难与涉农大学生招聘难形成了强烈反差,涉农大学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涉农大学生受待遇、编制等问题影响,毕业后不愿继续从事涉农行业。
2、农技队伍人员结构、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根据不完全调查,我市现有农技队伍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明显偏大。由于种种原因,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农技人员往往留不住,使得现有的实际从事农村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的技术力量更加单薄。
3、农技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市农业发展面临产业加快升级、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的重要形势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代农业对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依赖度日益增强,这就对我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市现有的农技人员缺少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大多数人员长期在本地工作,缺少交流和外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出现了农技人员专业技术与本地产业不对称、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断档、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现象,不利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4、农技队伍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目前我市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针对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职数确定、考核奖励等方面政策措施。但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学习培养、实践锻炼等培养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使用、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农技人才的流动和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乡镇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资、福利、住房、保险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这也影响了我市农技人才的服务现代农业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此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技人才在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市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学用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农技人才队伍;要加强组织领导,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等各个环节,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农技人才队伍建设格局,形成不拘一格选拔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加大我市涉农高等教育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我市农业特色的本地农技人才队伍。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建议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柳州的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等联系,进一步完善涉农专业的学科设置,扩大涉农专业的招生人数,通过适当降低招生分数和其他优惠的招生政策,鼓励新生报考涉农专业。对于前身是农校的职业学校,给予优惠条件鼓励保留或者新设置符合我市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专业。加强涉农高等院所和涉农教育单位与我市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联系。出台措施,对于毕业后从事我市农业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待遇、福利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方针,拓宽农业人才开发途径,充分重视常年活跃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3、增加专项经费,加大对我市现有农技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力度。
加大对我市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力度,增加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工作。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更加注重在校涉农大学生、现有农技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科研课题的投入和支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市县农科所(站)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持所起的作用,加大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比例,根据各地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业及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支农活动,组织有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对现有农技人员采取分批轮训的办法,提高现有乡镇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议市财政从农业生产专项奖励资金中安排经费,由县市区专项用于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经费问题。
4、拓宽发展渠道,不断健全农技人员管理和队伍建设的机制体制。
针对我市目前农技人员短缺的迫切需求,建议在近期试行从农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农技人员,采取“政府支持、地方管理、定向培养、学成返村”的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模式,逐步解决近期和未来若干年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的困境。从长远看,一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职称评价制度,准确把握农村人才特点,创新评价机制,淡化学历、资历要求,制定以技术水平、工作实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评定办法。二要建立有益于公平竞争的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地域、户籍等限制,畅通农技人才流通渠道,引导农技人才向基层转移。三要建立完整的留住农技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奖励、保障形式,健全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农业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报酬相一致,不断增强农业行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农技人才服务基层、服务农业的积极性。四要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弥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不足,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的良性互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