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参政议政

柳州市茶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 2012-07-03    民盟柳州市委

内容导航:

摘要柳州市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是广西主要茶叶产区之一。经过多年的扶持、经营,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柳州市十大优势农业产业之一,成为柳州市边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柳州市茶叶生产现状、茶叶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茶叶产业发展优势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柳州市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叶 产业发展 研究

 

 

一、我国及广西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茶叶商品化生产的国家。中国茶叶品种丰富,是茶叶文化的发源地,有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等六大类,乌龙茶、沱茶、普洱茶、六堡茶、砖茶等特种茶,更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及优质风格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全国有二十八个产茶省(自治区),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茶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国茶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中国茶行业发展的多项指标已名列世界前茅。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报告的数字显示,201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197万公顷,茶叶产量147.5万吨,茶叶农业产值530亿元,茶叶种植面积、茶叶产量、茶叶农业产值均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24万吨,出口金额7.84亿美元,茶叶出口及出口金额均居世界第二位。

广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叶资源,是红茶、绿茶、青茶(即乌龙茶)出产最相宜地域之一,生产优质茶叶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据广西农业厅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茶园总面积80万亩,干茶年产量3万吨,在全国位居前列。目前广西茶叶区域布局包括桂西凌云白毫茶区,桂东北名优绿茶区、六堡茶区,桂东南早春名优茶和茉莉花茶区,桂南特种茶叶开发区等五大茶区。百色市的凌云县、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贺州市的昭平县以及南宁市的横县等县是广西茶叶种植大县和全国有名的产茶区之一,茶园面积均超过10万亩,产值超亿元。广西茶叶产业初具规模,茶叶产业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是广西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广西部分县、乡(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柳州市茶叶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柳州市种植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柳州茶叶年产量已有30担。三江县的“牙已茶”是柳州茶历史的代表,柳宗元曾咏诗盛赞“牙己茶”。二十世纪50年代,三江县的本地品种“牙已茶”就已列入我国优质茶叶种质资源。早期种植茶叶主要是自产自销。如今,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柳州市十大优势农业产业之一,成为柳州市边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主要产业之一。

1、茶叶种植情况

柳州市是广西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三江县、融水县、鹿寨县、柳城县等县,产品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据市农业部门统计,截止2010年底,柳州市茶园面积15.2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19%,干茶产量6962吨,占全区干茶总产量的23.2%,茶产量居全区第一位,是广西第二大产茶市(仅次于百色市)。

2、茶叶品种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三江县、融水县、鹿寨县和柳城县等各茶叶主产县大力开展品种更新换代工作,广泛引种乌牛早、迎霜、龙井系列以及适制“乌龙茶”的梅占、台茶等新品种,逐步降低福云6号、福鼎大毫等老旧品种的种植比例。目前,柳州市茶树种植品种共有二十多个。2010年,三江县年度新品种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福云6号”品种,改变了以往品种单一的格局。

3、茶叶加工情况

目前,柳州市共有茶叶加工企业(加工点)230家,其中通过QS认证的20家。年产值超过百万元的企业有柳城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柳城县华侨农场茶厂、三江县天池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三江县多耶楼茗茶产销部、融水县安太乡大东江茶厂、融水元宝山茶业公司、鹿寨县大乐岭茶业有限公司等。融水县安太乡大东江茶厂建成广西首条自动化、连续化、标准化、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具备年加工绿茶220吨、红茶100吨的能力,同时茶叶生产全程不落地。

4、茶叶销售情况

柳州市茶叶由于大多数原料来源于高山云雾茶叶基地,经独特的加工工艺精制,使成品茶叶色、香、味、形独具一格,堪称纯天然茗佳饮品。柳州市茶叶主要产品为绿茶,生产加工的“侗仙”、“程阳桥”、“布央”等品牌系列绿茶,远销江苏、浙江、福建、南京、桂林等地。而作为我市茶叶次要产品的红茶,近年也逐渐得到国际茶业市场的认可,2009年,我市共向沙特、德国、阿联酋等国家出口红茶3吨,茶叶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我市红茶出口量翻番,增至6吨。

5、特色茶研究、开发情况

柳州市野生茶资源丰富,如三江县有“牙己茶”、“高露茶”等,融水县有“野生石崖茶”、“原生茶”、“本地老茶”、“白茶”等,融安县有“野生藤茶”等。近年来,我市在特色茶的研究、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对融安野生藤茶、融水野生石崖茶等野生特色茶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是广西区内第一个开发特色茶并进行保健功效研究的城市。经对融水县原生茶主要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初步判定有2个茶样的茶多酚含量均达到了46%,超过45%的国家标准,为国家红茶稀有资源。

另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研究表明:野生石崖茶具有较好的抗炎、抑菌、镇痛和抗衰老作用,对实验小鼠未见急性毒性反应。目前,野生石崖茶已投放市场销售,成为柳州产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特色茶产品。

6、品牌创建情况

“十一五”期,我市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先后注册了侗仙、盘王、布央、多耶楼、伏侨等11个自主商标品牌。2006年,柳城伏虎华侨农场茶厂的“伏侨”牌绿茶荣获广西优质农产品称号。2009年,柳州市成立了广西第一个市级茶业协会,创建并注册广西首个市级茶叶公共品牌商标“柳韵春晓”,成立“广西柳州柳韵春晓茶业有限公司”。制定《柳州市茶叶公共品牌管理办法(试行)》,19家企业就加盟使用“柳韵春晓”公共品牌签订责任书,开发5个公共品牌包装。目前,已有七种“柳韵春晓”品牌产品进入柳州联华、南城百货、老邻居超市的107家店面以及18家土特产店、茶行销售,“柳韵春晓”公共品牌茶叶营销网点遍布全市。

7、茶叶产品参评及获奖情况

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工,柳州市的茶叶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有了“敢到西湖问茶、敢与洞庭媲美”的信心。“十一五”期,柳州市共有6个企业的13个产品获得了“中茶杯”、“恒天杯”、“桂茶杯”等全国、全区名优绿茶评比特等奖、一等奖奖项26个,是迄今为止,广西所有14个地级城市中获得全国名优绿茶品质评比奖项最多的城市,柳城县伏虎茶厂的“伏虎绿雪”因连续3年获得“中茶杯”特等奖而被授予2009年度“中茶杯”金奖,成为广西目前为止唯一的国家级茶叶评比金奖获得者。

2011年,柳州市茶叶获奖颇丰。组织企业参加广西“春茶杯”、“桂茶杯”评比,分别将50%59%的奖牌收入囊中;参加北京“觉农杯”、上海“中国名茶杯”名优茶评比,取得了8个金牌、9个银牌的佳绩。

三、柳州市茶叶生产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多部门合作,重点支持,示范带动,促进产业发展

2、大力推进茶园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水平

3、推行“产学研”模式,助推产业科技升级发展

4、组建茶业协会,规范行业管理

5、创建柳州市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整体推进

6、举办茶叶评比,严把质量安全关

7、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茶叶展销会,多方促进产品销售

四、柳州市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茶叶是柳州市的传统产业,区域气候、水热和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齐备,劳动力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农民有丰富的茶叶种植经验,栽培和经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茶叶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表明柳州市茶叶产业科学发展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

五、柳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名优茶树新品种少,野生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

2、加工企业实力不强,标准化程度低

3、茶产品优而不名,知名度不高

4、科技含量不高,茶园单产低

5、茶文化缺乏创新,茶文化亟待弘扬

六、加快柳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以创建知名品牌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保证,着力开发无公害名优茶产品,强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工体系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提高茶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柳州市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实施品种良种化,推行标准化生产;

2、加大科技创新,打造名优茶品牌;

3、加大扶持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发展茶产品深加工,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

5、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

6、强化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品牌美誉度;

7、挖掘民俗文化,打造茶文化品牌。

 

(该调研报告由孔汉生同志执笔,被评为2011年度柳州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专题调研成果三等奖。本文有删节。)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szxweb@163.com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 ©20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