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是很少的几部我凝神静气看完的电影之一,电影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年轻鲜活的生命。他们活泼,年轻,甚至对经过他们身边的年轻异性都很害羞,他们会在有人安睡时不发出一点声音,生怕弄醒别人,他们还喜欢互相打闹嬉戏,他们是辛亥年广州起义的革命党人。起义前他们在河边戏水、奔跑、享受着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一张张带着灿烂笑容的脸和年轻的声至今让看了电影的人记忆犹新,这和他们在电影中随后被清政府杀害,抛尸荒野的惨状形成强烈的对比。正如电影开篇的镜头是秋瑾就义,当她缓步走向断头台时,响起了令人震撼的旁白:“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信仰,是追求,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是让民主共和的制度深入人心,革命者当以天下为公。如同电影所描述的“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起义、失败、又起义、还是失败,再起义,革命者流血牺牲,百折不挠。电影在给我们展现革命者的无私无畏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1911年的中国社会:满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丧权误国、倒行逆施,妄图与西方列强签订卖国条约,利用西方列强的钱来镇压百姓;而当朝权贵们贪污腐败、穷奢极奢、西方列强大肆瓜分中国、民不聊生……
民主、共和和封建专制两种势力在不断的进行殊死斗争。
这一切,让当时的中国人从心底迸发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才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呐喊,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成为人心所向,社会革命成为必然。
电影《辛亥革命》着力刻画了领袖孙中山先生、黄兴等革命先行者历经挫折,百折不挠,为推翻满清政府、废除封建帝制,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政府,被迫流亡国外十六年,为革命辗转很多国家,募集革命经费,联络各地华人华侨和各界人士,宣传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实现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1911辛亥年,最终通过一次次的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上,彻底铲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的卷土重来的可能,使以后的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帝制都以失败告终。
电影《辛亥革命》浓缩了辛亥年那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的历史,这场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了解辛亥革命的那段历史,以史为鉴,必将更好的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必将进一步的完善,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孙中山先生的“ 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的理想。
上一篇: 爱牙护齿我美丽 义务宣教进校园 || 下一篇:柳州民革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观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