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柳州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

  • 2013-02-05    社市委

内容导航:
 

柳州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并和五美五好柳州的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逐年增长2012年市本级安排文化事业资金比上年增长24.58%二是文化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例如“柳江之夏”荣获全国“群星奖”;三是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文学、美术、音乐等作品获得了国际国内多个奖项;同时,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也走在全区前列

但是目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柳州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柳州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模式不丰富,投资结构单一、增速满足不了需求。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还是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投资增幅难以大幅跨越式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总量相对偏少、比例相对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是柳州市公益性文化发展政策不丰富,群众主体性发挥不够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部政策,具体指导实践,操作性的政策不足。同时,调查表明,柳州市很多市民几乎不去图书馆、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农民不爱去农家书屋,不爱看放映的电影。在一些文化惠民工程中,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三是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存在“欠账”,布局不合理一些上水平的设施资源分布不均衡。例如河东片区有设施完备的体育中心、李宁游泳馆、篮球馆等;而河西片区随着鹅山体育场部分场地和设施的即将拆除,周围居民体育锻炼必定会受影响。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又集中在城中区。有些学校和单位的场馆、设施使用率低,没有做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柳州市文化人才专业性、公益性特征不明显,精品创作断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消费市场的引导和培育问题上也没有承担起足够的责任等。

按照《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十八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要求,必须严格围绕“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这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柳州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柳州市要以财政投入为基础,导入社会资助机制、创新投资方式

一方面,要重点扶持具有广大诉求的项目,对图书馆、博物馆等,要继续保证经费的充足。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力度,增幅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可以在优惠税制政策和政府陪同资助政策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按照《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纳税人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大型文化活动等的捐赠,按法定比率在税前列支;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境内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捐赠的物资,减免关税或进口增值税。政府对这类优惠政策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知晓、参与。

同时,对社会资助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投资有序化,提高投资效益。柳州市可以尝试建立各种类型的公益性文化发展基金,也可以设立文化资助委员会,协调企业资助事宜,评估企业赞助能力,制定资助办法,对提出申请的文化艺术组织和活动由“协会”的专家委员会审核是否符合条件等。

二、完善扶持柳州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

我们应以 “五美五好柳州”建设活动为契机,想方设法用足用活上级有关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关于推动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广西文化强市的决定》(柳发[2011]43号)是提纲挈领,具体操作和落实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政策文件来支撑,包括目标、战略、载体、思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出台《柳州市文化发展管理办法》、《关于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柳州市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柳州文化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柳州市文化精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三、用工业城市的文化思维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工业城市的文化思维是柳州干部、群众独有的思维。“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工业城市精神熔铸到了公益性文化建设当中,它赋予柳州公益性文化建设强大动力和鲜明特色。同时,工业经济所积累的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柳州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水上大舞台、柳州工业博物馆、文庙等十大项目,都是柳州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能够实现惠民、利民。必须坚持以抓工业项目硬实力的管理模式来抓公益性文化项目软实力。“柳江之夏”、 “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柳州祭孔大典”等活动品牌,必须在借鉴工业品牌打造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创新,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公益性”。 

四、推进文化惠民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和充分尊重群众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做好配套,努力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把文化设施配套与文化教育服务作为建好阵地的关键环节及时跟上。柳州市可以探索“文化低保”的运作模式,由政府买单,免费为农村贫困群众和弱势文化团体赠送党报党刊、科技刊物、视听设备及音响文化器材等,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惠民信息及时传到农村,确保贫困群众和弱势文化团体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基本文化权益。

另一方面,利用基层文化服务主渠道阵地,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半小时内文化活动圈”。要设计符合柳州市情的基层文化服务建设项目一揽子工程。六区六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差距,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努力建设“15分钟、20分钟甚至半小时文化活动圈”。不仅要考虑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特殊需要,还要重视实际运行运作中文化活动的新意、创意和覆盖面。柳州市可以打造“一区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团队、社区、村屯文化品牌项目,并把文化活动的辐射力,落实到文化场所范围内的各个单位、各种机构。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总结出“柳州经验”进行推广。

除了以上四点建议,柳州市还可以在提升现代传播能力、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和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们要抓紧为公益性文化建设多办好事实事,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和支持的力度,抢抓机遇、充分作为,推动柳州市公益性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