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真抓好支社的组织生活

  • 2009-08-28    马荣麟

内容导航:

老主委感言
(附城中支社组织社员参观柳州博物馆部分展览)

    九三学社作为参政党,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各项工作。而九三的基层组织---支社则在其中其着一定的作用。九三学社每年两会的提案,很多是组织社员进行调研的,而支社就起着很大的作用。社员反映的社情民意,多半是在支社定期组织生活中向市委会提出的。

    九三柳州市委会共有十五个支社,过去我主张把三到四个支社每月轮流交叉,集中到市委会过组织生活,这样一方面好让社员彼此相互认识,交流经验,反映所联系的广大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另一方面社市委很容易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情况,然后组织人力进行调研,做成提案。这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形式,多年一直这样进行,但是随着社员们的年龄不断增长,退休的社员越来越多,而且新的力量增长不快,相对地说,在职的社员越来越少,他们工作很忙。因此,支社的组织生活参加人数就没有一开始那几年的多,加之组织生活形式没有多样化。退休的闲事多,在职的工作忙,所以参加过组织生活的社员人数就不断下降。

    为了让退休和在职的社员能按期按要求参加组织学习和活动,社市委机关负责组织和宣传的工作人员要很好负起责任,提前通知应交叉的支社和社员个人,通知他们过组织生活的时间,学习内容,不单单是发个组织生活安排表就算完事,要经常和支社主副委联系,征求社员们的意见,请他们提出组织生活应该怎样过才会丰富多彩,不死板,不坐而论道,不枯燥。过去社市委经常组织医务社员送医送药下乡,大家都很乐意去做,也组织过社员到工厂参观,大家都很高兴。如果任其自由,爱来就来,来了也是老生常谈,那么随着时间的进展,社员们就会觉得过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慢慢地就会对过组织生活不感兴趣,长此下去,过组织生活就会名存实亡。

    鉴于这种情况,九三柳州城中支社举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支社活动---参观柳州市博物馆,这首先得益于支社成员覃国宁,她任职于博物馆。五月六日上午九点半,我们城中支社社员就在市中心最美丽的博物馆门前集中,由覃国宁同志带领,走进了宽敞漂亮的博物馆。她说今天参观的有五大部分,一、古生物化石;二、古代青铜器和扇面书画艺术;三、柳州历史文化;四、柳州少数民族风情;五、穿越八千年的精彩红山玉器珍品在柳州的特展。下面我把参观的情形作个简介:

    在古生物化石陈列馆,我们看到了距今5.7-2.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寒武、奥陶纪玉泥盆、二叠纪的三叶虫、鱼类、昆虫、海藻类、裸蕨植物和蕨类植物化石、以及不同地质时期的珊瑚、菊石、鹦鹉类的化石,还有中生代的海北合、狼鳍鱼、鱼龙、满洲龟、鹦鹉嘴龙、永川龙和马门溪龙等化石标本,覃国宁和讲解员都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解说。还看了新时代的茂名无盾龟、巨鬣狗、库班猪、剑齿虎等的化石标本,以及柳江人。柳江人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属晚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柳州市郊通天岩旁(原石油支社旁)的一个洞穴中。

    参观的第二部分是青铜器艺术和扇面书画艺术。中国青铜器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五百年的历史阶段。柳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150余件,其中西周云雷纹铜角和汉代虎钮錞于更是国宝级文物珍品。此外东汉立蛙铜鼓是1964年出土于柳州市飞鹅路,属国家二级文物。而春秋变形蝉纹铜甬钟是1986年在柳州市郊出土的,它是研究广西春秋时期这段历史较为珍贵的地方性考古实物资料,还陈列有冷水冲型铜钟、战国平角钮钟,西周人面纹铜剑、西周云雷纹铜戈、西周纹青铜角,汉代虎钮錞于以及各式各样的大小铜镜简直目不暇接。

    在扇面书画艺术馆我们看到了柳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许多名书画家的珍品,有几件作品价值千万以上。有个社员问覃国宁同志:“你们博物馆有这么多值钱货,你们买了保险没有?”覃国宁说:“我们有红外线摄像系统好保安,二十四小时都有扫描监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明朝董其昌的行书扇面,清朝王翚的秋山图,清朝任伯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图。该图题材取自苏东坡的诗《惠崇春江晓景》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们还见到了清朝任董的《芭蕉人物图》《花鸟图》及王学浩的《仿大痴山水图》、朱子恒的《两岸人家隔水滨图》,朱子恒是柳州人,喜画梅兰竹菊。还有王拯(柳州人)的《野梅图》、赵云谦的《菊图》、刘墉的行书扇面以及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的草书扇面。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博物馆还珍藏了明代今释的诗扎手卷真品,卷长约三米,宽二十厘米。可惜的是后人裱帖时涂了粉红颜色,本想把虫蛀的痕迹掩饰掉,实际上适得其反。我们还看到了近代陈丰丁的《山行步步春图》、《紫藤图》以及齐白石先生的《群虾图》、《菊图》、《梅图》、《蔬果图》。覃国宁告诉我们这些扇面书画都是价值不菲的真品,极少有赝品。

    在柳州历史文化馆我们看到石器时代柳江人头骨化石;柳城巨猿洞是柳城县社冲乡楞寨山,在这里发现了巨猿的下颔骨;在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遗址,发现四具人体骨骼化石,同时还有打制的石器,在柳州西江造船厂处发现了双肩石铲。

    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桂林郡就包括了柳州在内。这样,柳州开始纳入封建王朝大一统的版图。秦汉时期柳州的重点文物和遗址有:1982年市博物馆在九头山发掘西汉墓和东汉墓各一座,九头山汉墓,墓中出土了汉武帝时的五铢钱、聪明镜、日光镜及随葬的陶鼎、壶和井等;融安南朝砖石墓以及唐宋元明清各代的许多文物。

    柳州少数民族风情陈列有壮、侗、苗、瑶、毛南、回、彝、京、水和仫佬等10个少数民族。展出的多为这些民族的服饰、住房、歌圩、婚嫁、戏剧的实物、图片为主,最引起我的注意的是回族两件展出物,一是白色衣服,那是做礼拜时穿的,另一件是阿拉伯精美印刷品,文字内容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差使。我把原文翻译给大家,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这里要特别叙述的是红山玉器珍品的展出,凝聚海内外华人深厚情感,汇聚全球华人106位企业家、收藏家共同展出,藏品为1930年流失海外的中国红山文化玉器精品。部分藏品曾在拍卖中创下数百万高价。展出的1300多件珍品精美绝伦、流传四方,享誉海内外。这些玉器工艺的精湛、造型的奇特、想象的超凡、寓意的深刻、诠释了五千年年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辉煌乐章。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中华第一龙--C形玉龙,过去我在电视里曾经看到,但这次的真正的实物摆在我的眼前。有表示神权象征的玉玦,有表示神权与王权象征的勾云行玉佩,有原始动物行玉器如玉鹰、猎形龙、鹰胎、兽首蛹等有狩猎的工具:箭簇。除了玉器之外,也有许多质地柔细的石玉。

    红山文化被世人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这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隅,矗立着一座海拔746米,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的石山,因裸露的岩石呈赭红色在阳光的映照下,岩红似火,山岚如霞,故得名红山。考古学家根据这里出土的玉器、陶器和石器的特点分析,把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早发现到七十年代被考古工作者正式发掘并确认以来,蜚声海外,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种类多样,某些造型奇异怪诞,其造型创作的理念及使用功能尚未明确,因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这次的支社组织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增长了不少知识,陶冶了情操,大开了眼界,收获的确不少。希望各支社的领导和社员们多出主意,想办法来丰富支社的组织生活。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